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处罚边界——以林小青涉黑案为切入点

来源 :青少年犯罪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c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小青案引发学界对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处罚边界的高度关注.学界对此展开了诸多探讨,但无论是客观限制路径还是主观限制路径抑或是综合限制路径,都存在不足与弊端.不法归责的实质根据在于行为人违反社会对他的规范性期待,因此,中立帮助行为人的行为只要是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要求的,即便造成了法益侵害,原则上也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如果行为人表现出超越社会角色的个体性时,其行为便丧失了中立性.此外,如果行为人明知按照角色要求行事会造成重大法益侵害(限于生命和重大健康法益),且行为人对危险结果的发生具有重大影响力时,应基于社会连带责任予以退让.
其他文献
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阐发康德美学之说和席勒美育之说时曾写道,“审美之境界乃不关利害之境界”,故“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也”.这是十分合于美育之要义的.审美境界作为一种“津梁”,可以引导人们跨越现实之中得陇望蜀的欲壑,进入物我之间生命贯通的有情天地,或格物致知、澄怀味象;或把酒临风、宠辱皆忘.
期刊
监察体制改革后,对监察调查配置了监察机关案件审理部门提前介入和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两种提前介入模式,因两种提前介入模式在规则、功能、定位等均有相似之处,由此促使实践中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同步提前介入.该模式是面对法律供给不足时而成长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机制,节省了办案时间,提高了办案效率.从实际运作来看,监察机关案件审理部门和检察机关在同步提前介入时的证据标准、审核范围、介入时机、反馈机制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在保证监察权独立行使的前提下,明确案件范围、恪守功能定位、细化职能分工以及优化具体流程,以此推动
强奸未成年人犯罪的宣告刑整体高于强奸成年人,但对标阶层式量刑要求还存在量刑结构失衡问题.根据SPSS检测,当前强奸未成年人犯罪的宣告刑与其年龄阶层无显著相关性,原因在于量刑情节适用不充分以及起点刑跨度太大.因而必须准确归类并充分适用各种量刑情节、限缩起点刑的跨度,在强奸幼女犯罪中补足对犯罪人曾犯罪、被害幼女特殊心智、暴力之从重适用,在强奸已满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中,补全被害人特殊心智、多次强奸之从重运用.
教育法典体系中,民办教育法编占据重要的地位,应确立民办教育的价值遵循,包括在实践层面丰富教育体系,在理念层面推动教育创新;并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办学单位—学生”的教育法律关系对民办教育进行系统规范.民办教育法编的体例结构应当参照《民法典》的有益经验,采用“通则—具体规定”结构编排内容体系:先确定本编通则的原则性规定,包括保障民办教育的平等地位,支持其办学特色,秉持公益性与营利性的融贯,接受政府引导等;继而在具体的规范体系中对教育主管部门、办学单位,教师与学生等相关内容进行详尽的规定,力求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相似事实证据是指证明被告人实施过的、与被指控罪行相类似的不当行为的证据.因指向的具体性,具有无关品格的逻辑相关性,获得经验法则和概率原理的理论支持.我国刑事实体法承认相似事实对行为可罚性的影响,但刑事诉讼规范仅明确特定案件中可依相似事实推断主观明知.实务中相似事实证据的运用突破了已有规范设定,呈现出证明功能的多样性和概念内涵的宽泛化.确立我国相似事实证据规则,是规范实践操作的必要之举、完善品格证据的应然之措和实现自由心证的当然之法.因相似事实证据在丰富个案证据的同时有造成偏见的危险,制度构建时应立足我国司
教育法法典化是消解教育法律法规碎片化、复杂化,形塑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必由之路.历经40多年的建构与重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已初步建立.时至今日,教育法法典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继而具备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以及实践基础.但不可否认,其仍面临着教育法法典理论研究有待深化、教育立法修法任务较重、法典化任务工作量大且难度高等理论层面、制度层面与实践层面的难以作为与无法作为.基于此,应在依法治教理念指导下,夯实理论基础,筑牢教育法法典化之根基;整合现有教育法律体系,
现行教育单行立法模式下,教育法律救济制度规则之间缺乏体系性的内在逻辑衔接、制度之间存在功能重叠和部分法律空白,以致教育权利难以获得充分保障.教育法典的立法目的 和基本功能是保障教育权利教育法典编纂中理性规划教育法律救济制度应当考量教育法律关系的综合性、教育事项的专业性、学校的自治性和教育的伦理性等特殊因素,遵循“总则+分则”的立法体例,在衔接上突出学校内部救济,在形式上实现公法和私法、实体和程序救济的二元协同共济,在内容上通过不同救济类型的分类分工形成体系上的衔接配套,最终实现教育权利的全方位保护.
对于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的认定,司法实践观点不一,学理上也存在分歧.刑法对逃逸的加重处罚可谓是社会现实倒逼的产物,是一种被动之举,其根据存在争议.如果以尊重立法原意为导向解读加重处罚的目的 ,所能认定为肇事后逃逸的情形虽然是最广的,但是却与体系性逻辑相冲突,而且尚存违宪之嫌.因此,在考虑刑法基础立场以及教义学逻辑的前提下,有必要限制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在保护法益的制约下加重处罚逃逸行为主要是为了避免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法益的侵害危险升高,确保民事和刑事责任承担并非刑法的目的 .已经救助了伤者或者没有可救助的伤者的
教育法典是全面实现依法治教、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选择.教育法制到教育法典需要经过法典化的动态过程,法典化有自身的特殊性和逻辑规律,要求建立在良好的法治基础之上.经过四十余年的教育立法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框架已基本形成,教育法典作为教育成文法的高阶形态对教育法治基础提出更高要求,凸显现有教育法律体系在横向覆盖、纵向协调、程序规范、操作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法典化进程要求夯实教育法学基础研究,同时在法典编撰的立法理念、立法技术等方面有所提升,通过教育法典的积极推进加强教育法治建设,提升教育法治文明,迈向教
父母养育模式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相关的实验均肯定父母养育与少年罪错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了有效应对儿童罪错,英国政府要求儿童父母承担更多责任.《1998年犯罪与治安扰乱法》首创亲职令,之后相关立法不断修正和完善亲职令的规定.我国虽有管教令,但可操作性不强.地方检察机关探索强制亲职教育和督促监护令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提高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未成年人父母教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国应当基于国情,结合理论,借鉴英国亲职令制度经验,构建我国特色的亲职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