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领悟到:一个人如果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执著地去探索,从而使语文学习获得明显的进步,为让语文教学散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切实利用教学过程的动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认知的喜悦;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创设情景,让学生质疑问难,摆脱思维定势,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学习动力。
关键词:学生积极参与;利用教学过程的动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大胆发问
中图分类号:G622.4
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教学过程运行和发展的促动因素,它来源于教师教的动力和学生学的动力,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教学过程的现实动力。那么如何把这种动力转化到教学实际中去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洛夫说:“现代的教学过程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中的认知的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认知,才是完美的教学过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现在的教育改革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我们应该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旧貌,“开渠引水”利用教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人人开口,个个敢讲,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兴趣得到提高。
二、巧用教学过程的动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以其在学习中体验认知的喜悦。
有这样一句谚语: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无法强迫它喝水,也就是说强迫它做不愿做的事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众所周知,指导学生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指导空洞,学生听来索然无味,伏案创作更是抓耳挠腮,无话可说。最终交上来的作文多为空话、套话,毫无生活气息。为了扭转这一现状,我曾在班级中尝试过这样一次实践性作文教学:
第一步:激发兴趣,做好动员。作文课上,我要进行“调查报告”的写作训练。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写“调查报告”是第一次,很陌生,格式、内容都需要下大气力指导,怎么办?我想:先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下吧!于是课堂上,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进行过实地调查吗?生说:没有。我问:你们想不想当调查员?生(兴奋地):想!我说:老师也想给大家一次展示的机会,请你们利用星期六、日这两天,到社会上进行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是:社会上的不规范用字,周六、周日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调查地点可以是村委、商店、广告牌、产品包装等。大家一定要把握好这两天的机会,好好表现哦!听了我的话,同学们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第二步:指导活动,让学生做好准备。告诉学生准备好调查用的笔、本子等及应注意的问题。第三步:让学生亲自调查体验,感受生活。转至下周一的作文课,我问:你们这次调查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回答。第四步:交流体会、整理素材。我随机指导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第五步:修改交流、共同提高。
纵观这次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我觉得:我们应抓住学生求知欲强、善于发现的特点,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走进生活,调动他们所有感官与思维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最终获得新体验。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学生眼里,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喜欢哪个老师、喜欢哪类老师,并且都能说出喜欢的理由,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至关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原潍坊市教科院潘永庆主任提倡把“尊师爱生”改为“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他认为尊师爱生,只强调了对教师的尊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最大的不尊重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待,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其实,尊重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受此启发,我平日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当作学习小伙伴,注重平日交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创设情景,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学习动力。
达尼洛夫说:“儿童在善于思考的教师的指导下,就能情绪高涨地学习。”《我最好的老师》中记叙的怀特森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他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常常出乎意料的举动,他的课之所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因为能调动学生紧张的思考。他在给学生的科学课上,讲授了一种名叫“猫猬兽”的动物,他告诉学生:这种动物一般在夜间活动,因不能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而绝种了。课堂上,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让学生传看一个头盖骨,学生们全都认真做了笔记,然后他随堂测验。可令学生意想不到的是:当卷子发下来,他们全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先生讲的“猫猬兽”的一切,全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不存在过,他告诉学生你们记得全是错误信息。怀特森这样做的真正用意是:让学生认识独立思考和对科学有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课堂上不能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他的这一大胆创新深度挖掘了学生的潜在动力,从此科学课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冒险”课,怀特森先生想方设法让学生接受他的挑战,有时为了一个论点,他们都要思考、论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然而正是在这一个个饶有兴趣且又充满刺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判断地接受。因此,教师巧设情境,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打破思维定势,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我曾听过这样的公开课:课堂上老师情绪高涨、情感热烈,可是学生就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无论老师怎么调动、鼓励、激发,孩子们始终是启而不发。再此可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插嘴”,对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时时践行新理念,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重构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体验和过程,把讲授的课堂转化成思维的课堂,实现省时高效,我们的语文课就会异彩纷呈、充满活力,语文教学定会散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每周一读》中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洛夫教育著作《教学过程的动力》,2010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学生积极参与;利用教学过程的动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大胆发问
中图分类号:G622.4
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教学过程运行和发展的促动因素,它来源于教师教的动力和学生学的动力,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教学过程的现实动力。那么如何把这种动力转化到教学实际中去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洛夫说:“现代的教学过程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中的认知的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认知,才是完美的教学过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现在的教育改革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我们应该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旧貌,“开渠引水”利用教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人人开口,个个敢讲,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兴趣得到提高。
二、巧用教学过程的动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以其在学习中体验认知的喜悦。
有这样一句谚语: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无法强迫它喝水,也就是说强迫它做不愿做的事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众所周知,指导学生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指导空洞,学生听来索然无味,伏案创作更是抓耳挠腮,无话可说。最终交上来的作文多为空话、套话,毫无生活气息。为了扭转这一现状,我曾在班级中尝试过这样一次实践性作文教学:
第一步:激发兴趣,做好动员。作文课上,我要进行“调查报告”的写作训练。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写“调查报告”是第一次,很陌生,格式、内容都需要下大气力指导,怎么办?我想:先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下吧!于是课堂上,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进行过实地调查吗?生说:没有。我问:你们想不想当调查员?生(兴奋地):想!我说:老师也想给大家一次展示的机会,请你们利用星期六、日这两天,到社会上进行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是:社会上的不规范用字,周六、周日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调查地点可以是村委、商店、广告牌、产品包装等。大家一定要把握好这两天的机会,好好表现哦!听了我的话,同学们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第二步:指导活动,让学生做好准备。告诉学生准备好调查用的笔、本子等及应注意的问题。第三步:让学生亲自调查体验,感受生活。转至下周一的作文课,我问:你们这次调查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回答。第四步:交流体会、整理素材。我随机指导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第五步:修改交流、共同提高。
纵观这次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我觉得:我们应抓住学生求知欲强、善于发现的特点,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走进生活,调动他们所有感官与思维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最终获得新体验。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学生眼里,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喜欢哪个老师、喜欢哪类老师,并且都能说出喜欢的理由,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至关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原潍坊市教科院潘永庆主任提倡把“尊师爱生”改为“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他认为尊师爱生,只强调了对教师的尊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最大的不尊重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待,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其实,尊重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受此启发,我平日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当作学习小伙伴,注重平日交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创设情景,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学习动力。
达尼洛夫说:“儿童在善于思考的教师的指导下,就能情绪高涨地学习。”《我最好的老师》中记叙的怀特森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他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常常出乎意料的举动,他的课之所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因为能调动学生紧张的思考。他在给学生的科学课上,讲授了一种名叫“猫猬兽”的动物,他告诉学生:这种动物一般在夜间活动,因不能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而绝种了。课堂上,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让学生传看一个头盖骨,学生们全都认真做了笔记,然后他随堂测验。可令学生意想不到的是:当卷子发下来,他们全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先生讲的“猫猬兽”的一切,全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不存在过,他告诉学生你们记得全是错误信息。怀特森这样做的真正用意是:让学生认识独立思考和对科学有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课堂上不能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他的这一大胆创新深度挖掘了学生的潜在动力,从此科学课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冒险”课,怀特森先生想方设法让学生接受他的挑战,有时为了一个论点,他们都要思考、论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然而正是在这一个个饶有兴趣且又充满刺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判断地接受。因此,教师巧设情境,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打破思维定势,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我曾听过这样的公开课:课堂上老师情绪高涨、情感热烈,可是学生就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无论老师怎么调动、鼓励、激发,孩子们始终是启而不发。再此可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插嘴”,对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时时践行新理念,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重构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体验和过程,把讲授的课堂转化成思维的课堂,实现省时高效,我们的语文课就会异彩纷呈、充满活力,语文教学定会散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每周一读》中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洛夫教育著作《教学过程的动力》,2010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