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UNGKWOKK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堂,是学生思想飞扬的舞台。然而时下的语文课堂并非都是这样。许多看起来工丽精巧,天衣无缝的课堂并非能给学生足够时间去独立思考,学生真正收获甚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搭建思考的台阶,让他们提升思考的能力,以期终身获益。
  [关键词] 课堂 思考 实践 提升 受益
  “学生是关键”这是一个教学共识。就语文教育教学,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然而,现实的语文教育教学仍是不太关注学习者,不了解、不“认识”学生,不在意学生心中所思所想,更不研究学生的学习认识和成长规律,这样的教育显然不是“从学生出发”的,更不是“以人为本”的。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任何课堂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只有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其中乐此不疲,教学才具有效性。那么,语文教学怎样让学生有所收获,终身受益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求教于方家。
  一、关注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让学生做思考的实践者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太恰当的现象:一是教师提问之后立即让学生进行交流,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在提问之后不断给学生提示,使本来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提示”变成令人厌烦的“唠叨”,干扰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过程,挤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语文教学中的留白,就是让课堂有相对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巩固品味、想像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心绪。师生研读文章时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给学生“留白”,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应将解决问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耐心引导,等待学生通过认真的独立思考、充分的交流探讨进而展示智慧的结晶;而不是面对问题提出后一时无人回答的短暂沉默,就心急如焚自顾自地开展自我教学预设环节,居高临下旁然无顾地自我解说。比如,教学《琵琶行(并序)》一文,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笔者紧紧抓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为谁而泣”这一主问题组织教学,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去寻觅“泣”字背后蕴涵的丰富情感。有位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泣”字做了全方位的阐释:“泪,是心灵最好的释放。白居易用泪挥洒着心中的万千思绪。感伤离别之泪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而流;孤寂凄凉之泪因“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而流;哀怨愁苦之泪为“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而流;怜悯感动之泪为“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而流。泪,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发了同病相怜的真挚情感。白居易的泪为琵琶女而流,为江山社稷而流,更为总结的人生而流。”
  当学生能理解到这个层次,我想这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讲解要深刻得多。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给学生“留白”,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教学就会得到升华。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出来“悟”出来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师的“讲”不等于学生的“学”,语文教师的“能”也难给予学生需要的“力”。只要我们注意课堂的留白,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因势利导激发思考,少一些肢解与分析,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还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甚至可以保护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二、搭建学生有效思考的台阶,让学生做思考的提升者
  叶澜也曾经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和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死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这样看来,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了思考的实践者,只是教学的第一步。而学生进行了怎样的思考,思考是否具有深度与广度,通过思考是否提升了自我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水平,则是教学中有效思考的关键。学生的思考准确到位固然可嘉,但课堂中深入剖析文本、把握文章精髓的问题,也许大多停留在问题的表层而缺乏深入的本质剖析,也许仅具有创新思路而缺乏精准恰当的表达,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建有效思考的台阶,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提升。
  而搭建有效思考的台阶,则需要教师督促自己课前萃取教材精义,通晓学生认知;帮扶学生课上解读文本,感知文本精华;引导学生课下走入生活,感悟文本情怀。然后,结合学生实际认知起点,对教材作出符合学情的创造性的解读,结合教学过程的精巧设计,将“教本”真正转变为“学本”。 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候,笔者仅仅抓住“夜缒而出”中的“缒”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设计如下几个问题:①“缒”是什么意思?学生结合注释轻松完成,这是思考的起点。②“缒”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学生想象场面:准备绳索——把人栓牢——专人在高处抓住不放,把人安全放到地面。这个问题难度也不大,但学生通过推想使“缒”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为下面思维是深化打下基础。③为什么要 “夜缒”④为什么要 “夜缒”?大部分同学从事理上推想,立即回答,为避人耳目。但这是简单的推想。教师在此时要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使他们学会根据原文的已知信息和隐含信息对事物进行符合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我借机引导学生结合原文中的“国危矣”解读当时郑国局势千钧一发的严峻性,结合“今急而求子”体会郑国国君的极度无奈、无助和惶急的心情,推断出“夜缒”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然性。此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归纳的练习,把思维成果及时整理和巩固:国都被围,危如累卵;郑国将亡,国君求贤;刻不容缓,老臣出山;孤注一掷,外交斡旋;夜缒秦营,铤而走险;离间秦晋,纾解国难。事实上,第四问是个比较复杂的,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思维训练上还是文章内容理解上都会有清晰的收获。   以上这四个问题基本解决了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问题,“夜缒”的结果学生借助注释大都能够读懂,后面的学习难点不多。但是核心人物烛之武的形象如何分析?我继续设问,鼓励学生在前几个问题探讨的基础上解决这个教学难点。⑤“夜缒”的风险是什么?学生经简单推想得出结论:会出现各种意外,包括生命危险。⑥烛之武显然不适合“缒”,可他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夜“缒”?教师借此引导学生通过补充资料和原文推想烛之武的人生经历,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和形象,得出结论:烛之武虽然受过国君的不公正对待,但是在郑国危急存亡的历史关头,能够舍身奋智,临危纾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充分彰显了他的宽恕情怀,他的大智大勇,他的忠君爱国。
  选择恰当的“契合点”,教学就有了抓手,就有了凭借。有了这个点,就能找出潜伏在文本中的一条线索,可以把文章内容全部贯穿起来,重点、难点一并解决,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训练效率。
  三、追求有效课堂教学,让学生做终身受益者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节课听下来,发现课堂设计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但课终人散,只要稍加思考,若有所失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我们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让人困惑。对此,于漪老师也曾表示出同样的困惑:学生学到了什么?好像学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学,花里胡哨一阵,没在脑子里留下多少痕迹。这样的课堂笔者以为是没有多少实效的。
  语文有效教学过程追求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分让语文成为为学生发展奠基:一方面,学生在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言语技能的掌握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少知到多知;另一方面,学生丰富了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要学生在参与中,真正受益。如一位老师教学《指南录后序》时,在追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努力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修养的培养,并把这种修养内化为精神情愫,外化为行动准则。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学习了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之后,提出了如何看待文天祥的生死观的问题,学生由文天祥历数十八种险恶遭遇联系到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认识到仁人志士对生死的处置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以家庭、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原则的。文天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早已是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不是要苟活,他完全是为了挽救民族的危难而不惜死中求生。让学生明白于此,教师又给学生介绍了托尔斯泰的名言:“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死的终极考验上,把握住思想的脉搏,才可以看出伟大和渺小、光荣和耻辱。更进一步的是,我还引导学生用人文精神来看生死观,让学生在讨论后总结:直面生死,必须经得起考验。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主要包括:第一,必须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的美丽;第二,必须明白生与死的关系,在生与死的对比中,获得对于生命价值的启示;第三,必须具有不怕死亡、战胜自我、维护正义的精神准备和行动策略。
  这样的教学是在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展开的,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富有思考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因为学生能够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为自己的精神发展打下底子。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特别是面对困难与人生抉择时候,内心会产生一个坐标系,不至于迷失方向。受益于课堂,进而充实自我心灵、构建精神生命不正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旨归吗。
  课堂的背后有三大观念在支撑着,即教师的教育观,教师的教学观,教师的学生观,亦即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认知。如果语文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足够空间和时间让其自主感悟,在文本意义探寻中对接学生的生命灵魂;如果课堂教学不从“人的规律”出发,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与体验,不契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是缺少“生命”的,是没有“温度”的。于此,教师面对一个静态的文本首先是达成目标的基础上选择恰切的教学内容后,然后是找准“扶手”引领学生去思考、阐释文本的意义,最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终生受益。
其他文献
“米米米”在大连是备受青睐的便民连锁系统,有158家连锁店,在大连市街区到处可见,是大连市政府、市粮食局深为关注的重点企业,也是国家内贸局在全国的八家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价格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为了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价格总水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是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全资生产企业,中国中化集团三级子公司。公司占地面积430亩,截至2011年,注册资本4.89亿,公司总资产7.87亿元,资产负债率13%;现有员工676人,其
沈阳共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3月,是一家专门从事新能源、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高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包括自动化、电机、高效节能技术及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并已通过国
成立于1998年4月的广东盛田经贸发展有限公司,系广东省大型连锁企业之一,注册资金500万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广东省的东部潮汕地区.该公司主要经营保健品,连锁销售百货、健康器
近年来,在美、日、欧等西方企业界流行着一种新的商品流通体系,一些西方学者把它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注目.这种新的商品流通体系就是ECR系统.
语文课堂教学采用交往式教学,可还给学生以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要当好课堂的“导师”,创造民主、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往氛围中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立人,所以必须把“教文”和“立人”有机融为一体,也就是在教好文的过程和诸环节中又要无痕地立好人。高中语文教师尤其要如此。这道理似乎谁都懂,但具体操
系统是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状态中诸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结构、功能、活动、信息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是系统构成的基本条件。环境是系统
沈阳市为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总体功能所做的定位是:充分发挥城市地域和资源优势,突出创新、聚集和辐射三大基本功能,迅速构建绿色生态、布局合理、产业集聚、服务一流的高新技术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