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我毕业于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毕业之后分配到本溪市溪湖区彩建小学,2007年任本溪市溪湖区教师学校体育研训员。我深感肩上的责任之重,但我十分欣赏《战国策》中的一句话:“羽毛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我的工作之道。
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收获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在教研工作中,我以多年基层的经历与积累为基础,逐步形成了“问题串——思维链”驱动教学的特色。
所谓“问题串——思维链”,是指将若干个单个问题按照一定顺序串连成的一个问题系列,该系列问题围绕同一主题,且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其中的每个问题又围绕该目标并承担各自的功能。如我在进行《学做消防队员》一课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结合学生、教材的特点,设置了一连串的问题并用启发式的语言导入:“如果你长大后当了消防队员,发现火灾时,你会怎样做?”学生积极涌跃地举手发言:“以最快的速度开救火车到现场灭火”,接着我进一步诱导:“到了现场后我们应该干什么?”适时引导出走、跳、钻、爬梯子的动作,并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体验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大胆创想动作,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实践,学生争先恐后地练习,由此驱动形成教学特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如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研究》,2010年结题并获高度评价,我围绕该课题撰写的两篇论文,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在其他省级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多次荣获省市区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称号;获得全国“十一五”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研工作中,我以教学研究与教师的继续教育相结合,以研兴训,以训促研,避免基层教师多头应付的局面,有目的地把某些教研活动纳入教师培训的体系,根据培训的目的、内容来确定教研活动的重点、计划和形式,使比较宏观的培训活动与比较微观的教研活动得到有机结合,并有意识地设计主题化、系列化和课题化“研训活动”,提高了“研训”工作的科研含量。
近年来,我区体育教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溪湖区实验小学赵冬玲、后石小学宋洪吉两位教师获得市级课例一等奖;赵冬玲老师所执教的《花样跳绳》被本溪市评为精品课例;宋敏与宋洪吉老师的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彩建小学的宋敏老师获得省级课例一等奖;河畔小学的梁亮老师代表辽宁省参加国家级体育优质课评比,获得二等奖。
为了有效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提高“研训一体”工作的实效性,我坚持“整合研训、走向校本、回归实践”的十二字教育方针,整体规划全区学校体育学科校本研修工作,分阶段系列性地培训教研组长,每学期开展的涵盖所有学校的全体体育教师参与的研训活动,进行模式示范,建立教研员联校蹲点制度,一对一地指导教研组教师开展教学实践,花大力气开展校本研修,规范教研组达标评比活动。仅在2007-2012年,我区共获得辽宁省优秀课10余节,所培养骨干教师多次代表本溪市参加辽宁省举办的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一、二等奖6人次,三等奖4人次。我本人也参加了研训员基本功大赛获得三等奖,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指导教师。
三、“拨开云雾见月明”,职业幸福漫心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为学区研训员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教师培训机构的本质职能到底是什么?如何真正走向資源整合、资源共享?教师在职培训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将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研究引入教学实践等。于是,我开始有了研究和见解。
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唤醒与反思,就是一次超越与提升。我十分注重教研活动的主题策划和立体思维,尽心尽力打造学科的独特个性,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教研活动,引领体育教学的方向。每学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看评课活动,提高自身与其他成员的业务水平,有序地开展教学的研究工作,提高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多所学校体育教研组邀请我参与其教研活动,并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与他们共同探究体育校本教研的提升方向。
作为教研员,我在放手让各学校教研组独立开展工作的同时,尽力做好总体策划工作,并尽最大可能亲自参加各项活动,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及时总结提炼,撰写论文,并与他们分享其中的快乐。如溪湖区宋敏老师撰写的《精心守护属于我的这块“责任田”》与《小垫子游戏,玩出不同乐趣》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2014年第5期和2015年第7期杂志中,填补了我区在国家级刊物中发表文章的一项空白。
二十多年工作中,有许多回味绵长,但说起来却极为普通的故事,我总是想:能够在这些故事当中一闪而过,能够服务于那些需要帮助的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在他们需要绿荫的时侯,及时伸出一片宽大的叶子,是我的荣幸,是我的期待。让从事教育的我在体验中享受阳光,在滋润中享受雨露,在轻舞中享受春风,在无痕的意境中期待最真的收获!
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收获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在教研工作中,我以多年基层的经历与积累为基础,逐步形成了“问题串——思维链”驱动教学的特色。
所谓“问题串——思维链”,是指将若干个单个问题按照一定顺序串连成的一个问题系列,该系列问题围绕同一主题,且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其中的每个问题又围绕该目标并承担各自的功能。如我在进行《学做消防队员》一课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结合学生、教材的特点,设置了一连串的问题并用启发式的语言导入:“如果你长大后当了消防队员,发现火灾时,你会怎样做?”学生积极涌跃地举手发言:“以最快的速度开救火车到现场灭火”,接着我进一步诱导:“到了现场后我们应该干什么?”适时引导出走、跳、钻、爬梯子的动作,并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体验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大胆创想动作,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实践,学生争先恐后地练习,由此驱动形成教学特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如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研究》,2010年结题并获高度评价,我围绕该课题撰写的两篇论文,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在其他省级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多次荣获省市区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称号;获得全国“十一五”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研工作中,我以教学研究与教师的继续教育相结合,以研兴训,以训促研,避免基层教师多头应付的局面,有目的地把某些教研活动纳入教师培训的体系,根据培训的目的、内容来确定教研活动的重点、计划和形式,使比较宏观的培训活动与比较微观的教研活动得到有机结合,并有意识地设计主题化、系列化和课题化“研训活动”,提高了“研训”工作的科研含量。
近年来,我区体育教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溪湖区实验小学赵冬玲、后石小学宋洪吉两位教师获得市级课例一等奖;赵冬玲老师所执教的《花样跳绳》被本溪市评为精品课例;宋敏与宋洪吉老师的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彩建小学的宋敏老师获得省级课例一等奖;河畔小学的梁亮老师代表辽宁省参加国家级体育优质课评比,获得二等奖。
为了有效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提高“研训一体”工作的实效性,我坚持“整合研训、走向校本、回归实践”的十二字教育方针,整体规划全区学校体育学科校本研修工作,分阶段系列性地培训教研组长,每学期开展的涵盖所有学校的全体体育教师参与的研训活动,进行模式示范,建立教研员联校蹲点制度,一对一地指导教研组教师开展教学实践,花大力气开展校本研修,规范教研组达标评比活动。仅在2007-2012年,我区共获得辽宁省优秀课10余节,所培养骨干教师多次代表本溪市参加辽宁省举办的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一、二等奖6人次,三等奖4人次。我本人也参加了研训员基本功大赛获得三等奖,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指导教师。
三、“拨开云雾见月明”,职业幸福漫心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为学区研训员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教师培训机构的本质职能到底是什么?如何真正走向資源整合、资源共享?教师在职培训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将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研究引入教学实践等。于是,我开始有了研究和见解。
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唤醒与反思,就是一次超越与提升。我十分注重教研活动的主题策划和立体思维,尽心尽力打造学科的独特个性,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教研活动,引领体育教学的方向。每学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看评课活动,提高自身与其他成员的业务水平,有序地开展教学的研究工作,提高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多所学校体育教研组邀请我参与其教研活动,并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与他们共同探究体育校本教研的提升方向。
作为教研员,我在放手让各学校教研组独立开展工作的同时,尽力做好总体策划工作,并尽最大可能亲自参加各项活动,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及时总结提炼,撰写论文,并与他们分享其中的快乐。如溪湖区宋敏老师撰写的《精心守护属于我的这块“责任田”》与《小垫子游戏,玩出不同乐趣》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2014年第5期和2015年第7期杂志中,填补了我区在国家级刊物中发表文章的一项空白。
二十多年工作中,有许多回味绵长,但说起来却极为普通的故事,我总是想:能够在这些故事当中一闪而过,能够服务于那些需要帮助的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在他们需要绿荫的时侯,及时伸出一片宽大的叶子,是我的荣幸,是我的期待。让从事教育的我在体验中享受阳光,在滋润中享受雨露,在轻舞中享受春风,在无痕的意境中期待最真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