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BCP突变/准种与HBeAg和HBV DNA的关系

来源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7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eP-CHB)HBV前C/BCP突变/准种及其与HBeAg、HBV DNA水平的关系。

方法

采用断面研究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220例eP-CHB患者进行前C/BCP突变检测,其中24例患者进行前C/BCP区扩增、克隆,同步检测血清HBeAg和HBV DNA水平,分析前C/BCP突变/准种的发生情况及其与HBeAg和HBV DNA水平的关系。

结果

220例eP-CHB患者中,HBV前C/BCP总突变率为70.0%(154/220),前C/BCP共同突变率为18.2%(40/220),前C突变率为30.9%(68/220),BCP突变率为57.3%(126/220)。HBV DNA≥ 5 lgIU/ml患者上述4种突变检出率均高于HBV DNA< 5 lgIU/ml者,其中前C/BCP总突变和BCP突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09、P = 0.016,χ2 = 5.081、P = 0.024)。HBeAg水平越低(< 500 COI、500~1 000 COI和> 1 000 COI共3组患者比较),以上4种突变检出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738、17.291、16.263、22.164,P均< 0.001)。HBV DNA≥ 5 lgIU/ml患者中,HBeAg水平越低,以上4种突变检出率越高,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503、19.654、16.727、29.119,P < 0.001)。准种检测中,前C区高突变组患者HBeAg水平低于低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230、P = 0.017),前C、BCP高突变组与低突变组间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624、P = 0.462,t = 0.893、P = 0.317)。

结论

eP-CHB患者中仍存在广泛的前C/BCP突变。高HBV DNA、低HBeAg表达者,前C和BCP突变的发生率较高;前C区突变株在准种中比率高者更影响HBeAg的表达。推测前C/BCP突变可能是eP-CHB出现低HBeAg、高HBV DNA,并导致抗病毒治疗停药后易复发的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于脑脊液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2月2日至2018年8月2日于山东省胸科医院就诊的临床怀疑TBM的患者共50
在图形教学中,直观与抽象的结合是理解数学概念、提升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观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好直观与抽象的结合呢?笔者仅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做法。  從感知到表象:丰富表象  表象是直观和抽象之间的中介,是穿行于实物与算式之间的形式化过渡。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就越具有概括性,而建立正确而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挥抽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丰富表象不是大量
Love for each(博爱)——“秾芳伊翠”(泛美),作为一种美容品牌的表达,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爱与美是相通的,人类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生俱来,而
目的探讨铁蛋白(SF)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109例,根据SF水平
作为一名影楼的专业化妆师,经常为一些爱美的女孩子化妆,一个好的妆容,既要突出个性,还要结合时尚,今年的时尚妆容还是以清雅晶莹为主。
为探索适合我国内蒙古地区苜蓿(Medicago)干草最佳贮藏方法,以草原2号苜蓿(M.varia ‘Caoyuan No.2,)为材料,通过添加复合型天然防霉剂NA(以沸石粉、氧化钙、陈皮为原料配制而成)进
目的分析探讨输尿管镜下EMS第四代碎石清石系统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整体疗效,为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参照。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80例患者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因素在慢性前列腺炎发病、治疗中的影响,从而为该病的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该院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随机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
目的研究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者外周血中CD160^+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流感季就诊于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感染二科IAV感染者共37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高病死率、高传播率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靶向攻击CD4+T淋巴细胞,使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