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俞熔和美年健康 高额商誉背后跷跷板如何平衡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qccqc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5年借壳登陆A股,到一连串的并购扩张成为民营体检第一股的美年健康,近来可谓麻烦事缠身。
  先是被爆出“假医生”事件,后又遭深交所问询整改。除此之外,据统计,仅公开披露的门店违规事件,美年健康在2015年有6起,2017年已达到14起。
  美年健康的董事长俞熔曾因善于资本运作而被业界广为关注。不过当下时点,带着美年健康“快速奔跑”的俞熔该如何应对这些看似琐碎,但又触及安全健康底线的一系列事件?这家企业是否会放慢脚步,还是要继续大张旗鼓扩张追赶?《投资者报》记者近日联系公司一位徐姓负责人,其称,“当下不便发声,以披露的公告为准。”

为何从投资界转型体检行业


  据公开资料,俞熔出生于1971年12月,父母是西安交大的教授,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俞熔后来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于1993年毕业。据公开资料显示,俞熔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博士,不过对其入学时间并没有过多信息。
  在上海交大毕业后,俞熔没有选择国家分配的工作,而是进入一家房地产策划公司,在上海闵行、徐汇等地做了一些项目。两年后,他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房地产公司,也由此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当年火爆的中国房地产行业令俞熔快速积累了自己的财富。1998年,在毕业5年后,他拿着这些资本开始涉猎投资市场,并成立了天亿投资集团公司。这家公司投资了包括雷柏科技等8家上市公司,投资范围涉及房地产、高科技、农业、证券、环保等多个领域。
  在投资领域的“摸爬滚打”令俞熔十分谙熟资本运作的种种方式,这在其日后带领美年健康借壳登陆A股、连续并购扩张中充分彰显出来。
  那么,作为一个投资人,俞熔为何选择进入体检健康产业呢?其实此前,俞熔在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2004年,天亿投资成立了子公司——天亿医疗,作为健康产业的投资平台,当年就投了上海国际护理学院,结果以失败告终。2005年,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合作收购杭州市整形醫院,斥资4000万元,后因竞争对手中信资本加入,报价提高一倍,又以失败告终。
  2006年,俞熔在医疗健康产业终于有了第一笔成功投资。当年,天亿医疗从上海市卫生局手中接过了国宾体检20%的股权。彼时,国宾在上海市西康路开设了第一家体检中心,年营业额达到4000多万元,利润1000多万元。从此时开始,俞熔观察到了体检行业的市场机会和利润空间,当年就成立了美年健康。
  对于为何选择体检行业这个话题,俞熔曾称:“两三年间我们大大小小的项目也看过不少,包括医院管理公司、托管医院、中医连锁,我的感觉是医疗行业,大家在门外看都觉得不错,真正适合民营资本介入的领域却不是太多。体检行业相对来说更好进入一些。”

快速扩张争当第一的背后


  2006年,美年健康成立后,也走上了大举并购快速扩张之路。2015年,美年健康收购了慈铭体检,那时候,也曾向爱康国宾发出收购要约,但并未成功。此后,其又陆续收购了北京绿生源体检中心、西安康成连锁体检中心、广东体检龙头瑞格尔等。
  据2017年年报显示,美年健康的足迹覆盖32个省份、215个核心城市,已有400余家体检中心,全年体检人次超过2160万。而最新公布的2018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34.9亿元,同比增长57.66%;净利润为1.67亿元,同比增长998%。
  俞熔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称:“企业要努力争当行业第一。”这一思路也体现在美年健康的发展之路上。
  2015年,美年健康通过资本运作成功借壳上市。上市之时,俞熔曾畅谈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我们今后的目标是让美年大健康成为一个真正的O2O,成为一家拥有强大的线下医疗平台和医生资源,并且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专业化移动互联网医疗公司。”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年健康的多次并购,公司的商誉也大幅增长。截至2017年,其商誉已达4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70%,资产占比已达32%。

缘何只求规模营销优先?


  不过,雄心勃勃、迅速成长的美年健康日前不得不暂时“停下脚步”,被爆出“假医生”等不良事件之后,如何平衡规模与质量的经典问题,再次摆在了这家体检巨头和俞熔的面前。
  从公司的成本结构来看,有业内人士认为,美年健康是营销驱动型的公司。
  从其2007年财务报告来看,美年健康近年对营销投入力度很大,近三年每年销售费用支出都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近1/4。此外,这个数字还在较快增长。2017年美年健康的销售费用为14.88亿元,同比增长107%。而且其销售人员占比很大,销售人数2017年达5725人,占比31%,与其他同业公司相比占比较高。
  对此,美年健康之前曾回复《投资者报》记者称:“这是由于公司的客户群体决定。健康体检业务按照客户群体性质不同主要分为团体体检和个人体检。2017 年,公司的团检业务占营业收入的70%以上,团检客户占比较高,所以服务于团检客户的销售人数也相应增加。”
  除了销售人员占比较高,对于公司的医生队伍情况,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的体检行业相对普通医疗行业更依赖仪器设备,而且体检的项目都非常标准化,下游有医院对接,所以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如医院那么高。因此这个行业大部分医生都是退休返聘的。美年健康2017年有 1952 名医生,其中 1494 人(超过75%)是退休返聘人员。而此次爆出的“假医生”事件,也是人员储备方面出了问题。
  截至8月10日,美年健康股价约为16.2元,市盈率67倍。自公司爆出“假医生”事件之后,股价大跌,近10日跌幅约25%。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年健康股权质押未解押比例达58%,股价大跌,其质押股份市值也遭遇缩水。
其他文献
经销商预收账款一直以来都被白酒企业看作自己的“护城河”,对贵州茅台更是如此。贵州茅台账户上的银行存款高达836亿元,自然会引发投资者疑虑  如果要说A股市场最具有投资价值的白马股,贵州茅台无疑是首屈一指的选择。但就是这样一只质地优质的股票,近日也遭遇了持续下跌,这是为什么?背后透露出什么样的信号?  贵州茅台作为两市第一高价股,一直都被市场认为是最有可能性突破万亿市值的上市公司之一。再加上近年来,
期刊
在争夺激烈的ABS“江湖”中,各家券商并非论资排辈,ABS承销规模在增长的同时,违约风险也在加剧,券商要做好风控  在企业去杠杆背景下,资产证券化(ABS)作为金融支持实业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成为券商资管行业新的发力点,规模攀至新高。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总发行规模达1.6万亿元,市场存量突破2万亿元,较2016年累计规模增长了近134%,截至8月9日,今年以来,券商资产
期刊
从表面上看,人身险公司不论是从原保费收入,还是总规模保费都出现了下滑,但是由于保费结构优化,即使在资本市场低迷的上半年,净利润仍然能实现大幅增长,可见人身险市场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上半年,险企监管高压态势不减、总保费收入一改迅猛前进之势呈现负增长、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近12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种种迹象似乎预示着,历经一年多价值转型之后,保险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  然而在转型
期刊
2018年,房地产政策仍以强调控为主,且部分城市围绕打击炒房调控仍在升级。绿城中国项目多位于调控重点城市,此时祭出高周转大旗或许也是不得不为之  近几天,绿城房地产建设管理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军的一段言论引发了广大投资者热烈讨论。在博鳌房地产论坛采访时,李军称,他一直劝身边的同事这两年不要买房,因为近两年的房屋质量是最差的,维权潮会在这几年出现。谁也不要笑话谁,接下来估计谁都逃不掉。他还表示,由于
期刊
深交所8月初曾就加加食品以47.1亿收购“金枪鱼钓”一事发出问询函,要求完善信息披露情况,包括金枪鱼钓上市之路屡次被中止、历史上的18次股权转让、存在股权质押风险等  近日,业绩变脸、大股东债务危机爆发、收到深交所关注函等等问题,让“酱油第一股” 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加食品”,002650.SZ)“事故不断”。在加加食品应接不暇的同时,也被推向了大众的聚光灯下,引发广泛关注。  
期刊
美年健康多年来的高速扩张已经累积了诊疗质量下降、管理差异和内控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频繁的小型并购已为公司堆积了高达40.46亿元的商誉  萦绕在美年健康头顶的不规范控诉和潜在风险仍在发酵。  先是“澄清”再是“坐实”,发生在广州美年富海门诊部的故事一波三折,最终被广州市天河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发出的一封《责令整改通知书》“打脸”,并引发深交所的第二次发函关注,而与第一次火速于次日回复不同,截至8月
期刊
如今小米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线下自营店帝国,但记者实地探访第三方卖场发现,第三方手机卖场的销售却鲜见推荐小米,更有商场因质量问题拒绝小米“入场”;另一方面,小米拓展金融引来市场一片争议  小米(01810.HK)股价屡屡跌破发行价后,外界开始重新审视这家明星公司。谈到小米手机销售模式,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饥饿营销”,小米从互联网线上营销到逐步开展线下实体店,“缺货”一直是关键词,从前线上抢新款手机要面
期刊
A股市场延续震荡整理,上周收报2795.31点,周涨幅2%,有机构分析称,A股市场在历经此前一段时间的快速下跌之后,当前估值更加逼近历史最低位,指数下行空间非常有限。  《投资者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机构最近一周(8月6日~8月10日)给予了5家公司超过目标价位1倍的股价,比此前(7月30日~8月3日)多出4家。这5家分别为万科A、铁汉生态、云铝股份、山东海化、易尚展示。  对于机构评
期刊
历时半年多的迷你基金清盘大潮,让投资者已经不再谈“清盘”色变。所谓迷你基金,简言之即规模小于5000万元的基金。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年内清盘的迷你基金数量已逾160只,超过了前四年的总和。  尽管如此,迷你基金依然数量众多。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市场上的迷你基金共有607只(不同份额规模合并计算,下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两倍有余。  其中,安信基金旗下有8只产品沦为迷你基金,较
期刊
在大批资金投入基金行业的同时,规模小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也开始频繁现身。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迷你基金数量已经达到607只(不同份额规模合并计算,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两倍有余。具体来看,这607只迷你基金分布于101家基金公司,其中,有9家基金公司旗下20%以上的产品都是迷你基金。  其中,中融基金规模小于5000万元的基金数量达到14只,占公司总基金数量的3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