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本题材 激发学生探究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探究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课本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本文主要阐述如何挖掘课本题材,激发学生探究。
  【关健词】课本 激发 学生 探究 问题
  
  《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中强调:教师应努力成为数学探究课题的创造者,应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数学探究课题的案例和背景材料。开展数学探究的主战场在课堂,课本是学生的基本读本,它蕴含着许多可以探究的题材。因此,从课本的知识和例题、习题中挖掘出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探究课题,激发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探究,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现以人教版(A)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为例(本文称课本),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科学的探究从问题开始,问题有赖于情境而产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一并解决问题。
  案例1:“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教学。
  创设情境:先用教具动态展示两异面直线的关系,并要求学生观察变化过程中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角”的大小在变化,此时启发学生回顾角的两种定义,“角”都是在同一平面内的,而两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产生认识冲突,激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将异面关系转化为相交关系的角来处理?从而探究出概念的关健点:任取点,再分别平移,最后归纳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使之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二、自主探索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探索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方法贯穿始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捧出真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案例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很多学生觉得书本上的推理方法不够严谨,这时,我放手让学生讨论、自主探究,于是学生得出另一种推理方法:由{an} 是等差数列得a2-a1 = d,a3-a2 = d,a4-a3 = d,a5-a4 = d…,an-an-1 = d,将这n-1个式子相加,得an = a1+(n-1)d学生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我趁机介绍不完全归纳法及它的特点、解数列问题时常用的叠加法和它适用的条件。再问:已知数列1,2,4,7,11,16,22,…,求此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样学生不仅完整地领会到叠加法的基本思想及来源,而且初步学会用它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为后面讲通项公式中的不完全归纳法和叠乘法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方法、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兴奋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营造探究氛围,增强探究意识。
  
  根据课本知识的特点,创造探究空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问题讨论。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大胆提出问题,提倡辩论,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营造问题探究氛围,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案例3:“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及周期性”。课本上有“正弦函数是奇函数,正弦曲线关于原点对称;余弦函数是偶函数,余弦曲线关于y轴对称。”
  为深入地挖掘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与周期性间的隐含关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正弦曲线还有其它对称点?有对称轴吗?余弦曲线还有其它对称轴?有对称点吗?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探索结论,学生发现:正弦曲线有无
  数条对称轴,即 有无数个对称中心(πk,0);余
  弦曲线有无数条对称轴,即x=kπ,有无数个对称中心( ,
  0),这里都有k∈Z。
  接着再问:它们的对称性与周期有何关系?(引导学生以正弦曲线为例,选取两条相邻的对称轴来分析)
  学生又得到: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有两条垂直于x轴的对称轴x = a与x = b(b>a),则f(x)具有周期性,2(b-a)是它的一个周期。
  继续引导提出问题、更深入地探究:
  1.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a,0)和(b,0),(b>a)成中心对称,则f(x)是否具有周期性?周期是什么?
  2.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a,0)成中心对称,且关于x = b(b>a)成轴对称,则结论如何?
  3.给出三个论断:①函数f(x)为偶(奇)函数;② f(x)的图象关于直线x = a对称;③ f(x)的周期为2a(a≠0)。则以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为结论的命题成立吗?
  通过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了问题的本质,从中亲身体会和感悟到探究的价值,增强了探究意识。
  
  四、探索问题变式,学会探究方法。
  
  课本中许多重要的例题、习题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蕴涵着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教学中不能就题论题,舍本求末,要通过类比、变式、引申、推广等引导学生发现更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加强知识的联系与拓广,起到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目的,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案例4:在椭圆 上求一点P,使它与两焦点
  F1、F2的连线相互垂直。(课本第二册(上)第132页第6题)
  此题蕴涵着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先启发学生一题多解,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变式、引申,不断地提出问题。
  问题1:在椭圆 是否都能在其上找
  到一点P,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问题2:设P是椭圆 上一点,它与
  两焦点的F1、F2的连线相互垂直,e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让学生联系课本习题8.1.5:点P是椭圆 上
  一点,以点P以及焦点F1、F2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求点P的坐标(称题2)。并思考: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点?题2中∠F1PF2是多少度?题1中△F1PF2的面积是多少?于是有问题3。
  问题3:设椭圆 上有一点P(3,4),F1、F2
  是椭圆的两焦点,∠F1PF2的度数是多少?
  问题4:设F1、F2是椭圆的 的两焦点,点P
  在椭圆上运动,使∠F1PF2为锐角或钝角时,点P的横坐标范围是什么?
  问题5:在椭圆 上有一点P,设∠F1PF2=90°,
  则△F1PF2的面积是多少?若∠F1PF2=60°,则△F1PF2的面积又是多少?
  问题6:设点P在椭圆 上运动,点P与两
  焦点F1、F2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有最大值吗?
  然后与学生一起对变式问题逐一分析、验证、解答。
  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问题变式探究,数学思想方法得以不断反复地渗透,能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思维品质,学生从中学会了探究的方法。
  
  五、培养反思习惯,提升探究能力。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所以要引导学生对结论、知识形成过程、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中所出现的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强化探究过程,让学生再次享受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形成反思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案例5:当渐近线方程为 时,双曲线的标准
  方程一定是 吗?如果不一定,举出一个反例。
  (课本高二(上)8.4练习5)
  学生:不一定是,如渐近线方程为 的双曲
  线方程是 。
  解决此题后,若就此戛然而止,则会错过一次提高学生能力的绝佳机会。
  此时引导学生反思:渐近线方程为 的双曲线
  方程是什么?学生受特例的启发,大胆类比,纷纷回答:
  此双曲线方程是 ,或 ,
  最后得 这个表达式。学生们兴奋极了,继
  而找出它与渐近线方程的区别。这样在解决习题8.4第2题
  (4):求渐近线方程为 且经M( ,-1)的双曲
  线的标准方程时,避免了讨论。
  引导学生养成对问题反思的习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实践证明,从课本中挖掘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是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是进行数学探究的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潜心钻研课本,根据新课程理念,用较敏锐的眼光,因势利导地给学生提供探究空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林 婷.数学探究性教学中应树立几种意识[J].数学教学通讯,2005.1
  2 金 兔.新教材数列部分研究性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学数学,2002.3
  3 彭立新.高中生数学思维发散性的几点做法[J].数学教学通讯,2005.12
其他文献
来自的一篇文章--中国人为何难获诺贝尔奖?六成人归责于人才培养,这引起了我的沉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不是早已实施素质教育了吗?不是一直在进行人才培养吗?不是不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华融”)自2002
期刊
大台街道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中部山区,辖区总面积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000人,流动人口约6000人,其中老年人口约1900人,约占总人口的16%.大台街道下辖9个社区,全部属老旧小
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而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培育,学生是否能获得全面的、个性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对教育,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现代课程结构的改革对我们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素质是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  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内涵,笔者认为我们小学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要有爱岗敬业
一、目前我省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在江西不少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传统学科课程形式仍然占据主体,未能真正地从职业岗位要求、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虽然已开发或选用了高职专用教材,但教材内容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故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资源筹划、
【摘要】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也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历史任务。在建筑施工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每一环节,并加强质量监控,提高施工质量,保证安全与使用寿命。鉴于此,本文对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问题;控制措施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质量意识不到位
英国是最早尝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国家.二战之后,英国以贝弗里奇报告为基础,按照统一、综合、充足、分类等原则,迅速构建起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到七十年代末
【摘要】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城市文化是城市软实力提升建设的灵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的根基。在“十二五”收官的2015年,拥有2200多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正以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迈入世界先进城市之列。如何发展文化建设项目,是我们需要考虑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文化建设;代建制管理; 现状;问题;展望  “如果说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之因素。”  ——戴维
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促使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理上相互临近、原本孤立发展的地区间经济交流逐渐频繁,经济分工合作日趋深入,经济联合发展与区划分割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地区内行政单位协同行动,逐渐消除市场流通壁垒,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而协调各成员的社会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正越来越明显地出现在
2007年,我区首次实行网上阅卷,我有幸参加了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阅卷工作,从我所批改的试卷中,除了教师们经常强调的理解鉴赏与解题步骤等问题外,还发现了许多平时并不在意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