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客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恍然间,我来到这个城市已有近五年时间。忆起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原来旧时的许多情形依然是那样的明晰和深刻,依然会让今日的我感到当时的幸福或者疼痛。然而,就在这期间,对这个地方我已不再感到陌生,包括这里的街、路、树木和人们。但,不管我对这个地方有多么熟悉,我还是一个异乡之客。在我的眼中,以及我的言语和行为中,这里永远意味着不是家乡,而是异乡。
  古诗里旅人的形象总是孤独惆怅的,他们行走在单调的黄土路上,伴着秋阳和落叶,抑或携着一个总也饮不尽的思乡酒壶,仰面朝天,看到一行同样漂泊的旅雁,感叹一声,潸然泪下。而过去我还以为那只是诗中所言而已。五年前,我告别父亲母亲,坐上开往异乡的列车。当列车启动的一刹那,看到窗外的景物开始移动,我意识到原来我真的可以逃离这个地方,这个有着我过多过多回忆的地方。那时的离别对我来说不是悲伤而是庆幸——我确实是在逃离,我强烈地希望抛却一切故乡的土地带给我的苦难,去一个新的地方,做一个新的开始。年轻与自负似乎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火车缓缓地在一个新而陌生的车站停下,我踏上一片新的土地。一时,“新”成为我感受异乡的第一个字。我走在大街上,身边走过陌生的人们,商店橱窗的光亮映出我的身影。公交车上人们向外瞧看的目光,天上驶过红绿颜色的滑翔机,高空里正在游移的大朵儿白云。道旁绿叶满枝的法桐,电线上停留的一群小鸟。前方红绿灯下积聚的越来越多的车辆和行人,我的早已消失在这个喧嚣世界里的心跳。这一切构成我对这个地方的印象。
  我开始喝当地的水,在街边小摊上享受小吃,同本地人打交道说话聊天,去超市里购买生活用品,乘着公交车去当地有名的景点游览。新的地方给我造成的最初陌生感开始缓缓散去,就像水蒸气从一汪水里升腾一样。
  然而,记得国内一部艺术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生活哪能尽如人意呢,总有一些地方会出现问题的是不是?总有一些地方会出现问题的”。我以为逃离了生我养我的故乡,踏上另一片土地,日子就会总是阳光明媚的。当雨天到来,总忘带伞的我依旧会被淋得浑身湿透,狼狈不堪。异乡变得立体起来。
  日子犹如一个酒罐,你总要把里面盛了酒,才感觉到它的充实和质感。立体起来的异地他乡让我感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土地的沉重。我想到,原来我最初诞生的土地许多年来带给我的欢笑和苦难,并不会因为我到了另一个地方而消失掉。那些,只是换了衣装而已。我有所了悟并开始怀念起家乡,怀念起我的父亲母亲。
  五年了,我以为懂得了这个地方的方言就懂得了当地的文化,以为熟悉就是融入。错,我对这个地方永远都是异客。一年前我大学毕业,在当地的一家公司供职。公司里,我的同事大都是本地人,与他们朝夕相处,作为异乡客的感觉愈加强烈。原来我以前对这个地方的了解只是浅表。这个地方同我的家鄉一样深厚的文化积淀所散发出的光辉,通过我的同事(本地人)散发出来,令我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同时我觉得相比他们自己仿佛就是无根的草,脚下没有丰肥土壤和坚硬的岩石,我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异乡之客。
  在这里,我的房间是租住的,它不属于我,我对它的每一次修饰都感到这种修饰只是暂时不是长久。商店里卖的许多用于房间的修饰物,尽管我很想买来布置住的地方,但一想到终要离开,就告诉自己罢了罢了。和我的这种情形一样,我认识一个朋友,曾经去过她租住的地方(她也不是本地人)。还没进到她的房间,她就跟我解释说屋里有点乱,因为她过些日子就要搬走。进到房间之后,我看到她原来布置在房间里的物件已取下来不少了,被她小心地收在一个纸箱里。我问她什么时候搬,她说两个月后。我感到诧异。她这样跟我解释,她说她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她从小就害怕突然失去某些东西,就像房间里她曾精心布置的装饰物,为了在最后的时候能够不使自己睹物伤情,所以她提前将回忆打包收了起来。想到那个朋友,我看到自己,曾经却是那么决绝地离开了家乡,许久之后才感到离别的伤痛,才知道自己已经离家太久了。写到这里,我不禁觉得有些眼热。
  又是一个深夜,窗外下着无息无止的绵绵秋雨。不知从何时起,或许就从今晚,我对家乡的思念开始变得愈加强烈。原来一个人并不能完全离开家乡,就像精神不可以完全脱离肉体,一旦脱离,一切就变得无所依靠,连水中的浮萍都不如。再过些时日就是中秋,我想是时候该回家了。
  异乡客,活在异乡的人们。
   (编辑 子洛)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改犹如一阵润物的细雨,将一股如春天般的气息洒遍了教育的花园,每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在教学工作当中,都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机遇为教育事业所勾勒的美好前景。作为传承了千年的语言文字教育,在教育教学领域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蕴含着丰富多彩知识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够为授课注入灵动的因子,进而焕发出语文独具感染力的本色。  关键词:多媒体手段
想起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饭局,饭桌上都是有头有脸的成功人士。  比如坐在我右边的这位,曾经也只是一个教英语的普通中学老师而已。在校长办公室以考研为由辞职时,被校长训得跟狗熊一样,校长盛气凌人地甩下一句,你考得上研究生才怪!他态度坚定,毅然辞职,通过努力,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毕业后,他就进了影视公司,做到了总经理的位置。薪资待遇自然已经让我等碌碌无为之辈为之惊叹和仰望,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竟
在我9岁的那年暑假,我的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祖父那里。我要在那里度过整个假期。  祖父家的门口有一条河,我的很多邻居小伙伴们都会去那里游泳。我非常羡慕他们,因为我只在游泳池里游过泳,而且我在游泳池里还必须要穿着救生衣才行。  有一次,祖父在河边清洗农具,那些小伙伴们又来这里游泳了。他们在水里钻来钻去,并且对着我大喊:“山迪,快下来游泳,我们游到河的对岸去!”我愣在岸上,迟疑着要不要下去。这条河虽然
去首尔的途中,导游带着“讨好”的口吻说:“韩国没法子跟中国比呀,什么都小,国家小,地方小,就连总统府也小得可怜。”事实确实如此。除了导游说的“小”以外,在韩国,我还感受到其他方面的“小”,譬如乡村屋舍、城市建筑比较矮小,生活用具小巧玲珑,不像我们的锅碗瓢盆以大取胜。  韩国的“小”却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大”。譬如国土小,环境却十分优美,适宜人类居住。今年全球各地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中国首当其冲,但
小时候,我非常钟爱国画。碰巧,我家楼上住着一位画家,他閑暇时喜欢和我爸聊天。一天,他看到桌子上一幅我画的国画《凤尾鱼》,惊喜地问我爸是谁画的。我爸回答说:“是我儿子画的。”于是画家当即表示愿收我为徒弟。那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小妹回到家,爸爸就对我们讲了画家要收我为徒的事。小妹兴高采烈地也要跟着学。而我即将升初三了,爸妈考虑到我的学业,就没同意让我去学画,我自己也认为升学第一,业余爱好是第二位,当然要
人生有太多的“是”与“不”。或者说,人生是“是”与“不”组成的。  有人喜欢“是”,即是说,要多做正面的事,多肯定,少说“不”,少否定。连尼采也在划分的人生几阶段中说,说“是”的“婴儿”也高于说“不”的“狮子”。在他看来,说“是”比说“不”的人境界要高。  说“是”果真比说“不”好吗?比如说,人生的麻烦,一半是太快说“是”造成的,一半是太慢说“不”造成的。可见,无论说“是”,还是说“不”,很多时候
“城市化”是笔者作为“微课程教学法”实践者,于2016年3月26日至30日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翻转课堂本土创新暨微课程教学法教学观摩会”中,在苏州实验中学开设的一节高一地理示范课,教学时长为40分钟。  本节课不仅是借校借班,而且该班学生从未接受过翻转课堂的学习,但笔者仍然按照微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拆穿一则笨拙的谎言并不难,但人们对尴尬的心领神会同样精准,于是,明知欺骗,往往还会各自讳莫如深:生活中应用的美学,从来不是真相,而是自由与舒服。  我们会发现,磅礴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口若悬河,旁征博引乘势而来,有一种醒目的光澎湃环绕;然而,即便是平素寻常的人,也可以在三言两语之间,精巧玲珑,虽不华丽堂皇,却也尽得体面。  这样的得体,是深谙世事后的底气与才气。顶得体的人,摸透了生活的脾气,知晓何
我喜欢牛那种淡定、平静的姿态。  它们在我的记忆里,或站或卧,嘴里不停地咀嚼着什么,在我曾经生活了多年的乡村,在阳光下,在河湾里、岸堤上、坑洼里……它们始终如一地充满着祥和的表情,偶尔发出的几声哞叫,让整个旷野显得更加安静而悠远。劳作的时候,它们也是默默无闻,步调沉稳,面对农人的催促,面对落在它们身上的鞭子,它们依旧悠然沉静。  或许我过分勾勒了牛的美,或许也会有人说,牛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
她是个极爱凑热闹的女人,街上一旦有锣鼓钟鸣,叫卖吆喝,她势必会挤到人群中去,一看究竟。  三十多岁的时候如此,四十多岁的时候如此,五十多岁的时候,她的腿脚都没那般利落了,却还是如此。有好几次,她都被人群挤得差点出事,幸好有好心人拉了她一把,才算是有惊无险。  她当时也吓得不轻,可就是不长记性,再碰到热热闹闹的场景,还是要努力地挤进去看个仔细。  那一日,我们几家结伴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小镇寻求一位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