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研究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maho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区和谐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着力解决社区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社区共同治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调研服务、总结反思、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倡导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基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社会支持等相关理论,对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的原因、可行性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直接和间接服务社区居民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社会组织;孵化
  一、问题缘起
  “社区”一词最早由费孝通先生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并给出了其含义:“社区是由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社区与人们所期望的“情感相依、守护相望、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愿景存在较大差距。当前社区行政化较为严重,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强,所能提供的服务有限,很多社区无法满足居民的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鉴于此,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为更多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如何转变服务理念,让更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实现居民自助、互助,成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群体共同关注的话题。对此,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倡导政府、社区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秉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专业理论、方法为社区居民直接提供专业化服务;与此同时,积极发挥杠杆作用,致力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工作,挖掘、培养社区社会组织骨干,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的原因
  (一)实现社区协同治理、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方面,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实现社区协同治理。近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不断调整,思想观念不断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并由此对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构建一种新的社区治理模式。社会治理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精干,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社会治理作用的同时,积极倡导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的参与、协调与合作,尤其是要发挥社会工作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网。社工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推进社区自治、拓展社区服务、培育社区意识、化解社区矛盾、整合社区资源、凝聚社区力量、活跃社区文化、推进社区公益,构建社区、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社区的新架构。另一方面,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是加快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与否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到2020年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成为全党的共识,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在社會转型期,面对社会阶层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的出现和社会日益多样化,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会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挥好“第三部门”这种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预防、缓解、化解、减少各种社会矛盾,进而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网。
  (二)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原有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较为明显地表现出行政化或者草根性的特征。行政化严重的社区社会组织一般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受政府(或社区工作站)负责人监管,组织开展什么活动、怎样开展活动、开展活动的时间、地点等都主要由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决定。行政化的社区社会组织虽然在资金、场地、组织注册备案等方面获得便利,但组织成员缺乏自主性,多是被动参与,依赖性强,未能真正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自治作用。而草根性的社区社会组织主要由居民自下而上自发形成,存在活动资金紧缺、场地受限、组织规模较小、组织松散、组织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为了有效避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引入专业的社工作为其纽带、桥梁,协同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显得尤为重要。
  (三)社会工作者实践服务过程的必然选择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现,仅靠一己之力无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每名社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急需借助社区居民的力量,共同服务社区。当前,每个社区都有几千名甚至几万名社区居民,但一般一个社区只有几名社工,全部直接为每个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难度非常大。如果社区按服务对象来划分,一般分为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平均每名社工也将至少服务两类人群。专业社工刚进入社区开展服务时,了解社工的居民相对较少,对服务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随着服务时间的增加,服务越来越深入,社工需要服务的人群越来越庞大,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急需寻求外力的帮助。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社工介入社区不仅是为了开展文娱活动,还需要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培养社区骨干,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让居民学会自己管理社区,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提升社区居民凝聚力,实现居民自治。这是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的要求和必然选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由居民被动地接受社工的服务,不如鼓励居民与社工一起策划、开展社区活动,甚至是居民主动策划,社工提供相应的支持,协助其开展活动,努力将社区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器和培育平台,带动社区社会组织一起成长,共同治理社区。
  三、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的可行性
  (一)政府积极倡导、支持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从整个大的社会背景而言,政府在社会体制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寻求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治理模式,这为社工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指导。与此同时,政府以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或者为社工提供相关岗位等多种形式,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为社区社会组织活动的开展给予资金、场地等支持。随着社工在社区深入开展各类服务活动,政府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引入者与引导者,对社工如何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发挥着顶层设计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者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自身优势
  社会工作者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既不等同于自上而下的官办社区社会组织,也不等同于自下而上的草根性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价值理论及实务技巧,能够有效避免官办的社区社会组织行政化严重的缺陷,以及草根性社区社会组织规模小、组织性不强等弊端。社会工作地区发展模式是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工作重点是提升居民民主参与的意识和挖掘培养当地人才。在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专业理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区居民自治建设。同时,社工在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善于挖掘、发现社区居民、社区骨干的优点,并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兴趣给予其充分肯定、鼓励;此外,社工遵循着接纳、倾听、尊重、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倾听服务对象的需求,接纳不同于社工观念的声音,尊重社区组织骨干共同协商的决定,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四、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工作者在专业价值、理论视角的指导下,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工作方法为有需求的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同时挖掘、培养社区组织骨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从而达到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社区居民的目标,寓理论于实践中进行研究总结、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完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促进社区社会工作发展,加快社区多元主体组织体系改革,这既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创新社会基层管理体制、推进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工作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第二,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努力孵化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很好地挖掘、培养社区组织骨干遵循“助人自助”基本原则,通过社区组织骨干带动更多社区居民关心社区事务,参与社区活动,有利于实现社区居民互帮互助,协同治理社区,为建成可持续发展的有情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社会工作角度而言,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工寻求更多的志愿服务伙伴,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政府角度而言,社会工作机构、社区社会组织越来越成熟、壮大,有利于减轻政府压力,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社区的目标。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乡村经济和城镇化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发严重,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还存在家庭养老方式不断弱化、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养老院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三大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家庭养老为主体,居家养老为基础,并通过必要的法律援助等途径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完善,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的基本目标。  
期刊
摘 要: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不仅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新时代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明趋势。通过对合肥市Q小区的业主自治发展历程展开分析,发现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面临着业委会成立难、业委会成员老龄化倾向、自治管理体制不成熟、对“关键群体”缺少激励机制以及开发商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的有效实现方式,即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业委会的工作运行机制、
期刊
摘 要:本文就“90后”志愿参与对其社会认同的影响效应进行探讨。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信任理论,文章提出相关假设,构建志愿参与、政府信任、社会认同和政府回应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的数据资料,运用SPSS 25.0_Process3.3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性别、政治面貌和受教育程度方面,“90后”志愿参与对其社会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为导向,结合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处理过程、总结经验的方法,落实“三全育人”要求,以期为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期刊
摘 要:“互联网+公益”虽然已经进入3.0时代,但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更多是线下物质上的,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本文即针对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心理失衡、学习失范等问题,分析我国留守儿童公益组织的现状,旨在打造一个“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留守儿童公益心理教育平台——“候鸟之家”,并结合多方面分析其建设的优势与可行性,探索公益创业平台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儿童;公益组织;心理教
期刊
◢ 疫情前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  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人际互动主要集中在社区、公园、茶馆或是养老机构等地方,子女多忙于工作,一家人也很少有聚在一起畅聊的时间;打牌、下棋、跳广场舞、散步、聚集聊天和代子女照看孙辈等,是许多老年人的日常消遣活动。  随着疫情的逐步加重,老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独自在家的老年人被劝导尽量不要出门,许多养老机构也陆续实施了封闭式管理,停止了老年人各种主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失智老人群体进一步扩大,我国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支撑、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格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且现有关于失智老人的政策无法满足老人及其家属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亟待更新与完善。基于此,调查团队从针对失智老人的日托中心的发展现状及其满意度出发,运用问卷调查、人物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基于数字时代的行为消费模型(SICAS)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发现失智老人更倾向
期刊
摘要:在当前国务院和民政部高度重视困境儿童保护工作的现实背景下,笔者以社工机构为依托,对智障儿童这一困境儿童中的特殊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开展调查。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种类型:正式支持的具体表现以机构托养支持为主,其他正式支持的力量比较薄弱且流于形式;非正式支持具体表现在个体支持、家庭支持和同辈关系支持的断裂。正式支持多从宏观上考虑和把握,导致支持缺乏个性化,使智障儿童处于被动地位,
期刊
摘要:抗击疫情不仅需要面对病毒与疾病,维护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在疫情期间恢复工作和生产,企事业机关要积极开展心理建设工作。单位的心理建设包括员工和团队两个层面:员工心理建设的主要目标为理性认知、调节情绪、增强意志和积极行动,团队心理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达成共识、鼓舞士气、制定共同目标和协同行动。因此建议企事业机关管理者与基层员工加强对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建设工作,提升员工心理能力和团
期刊
摘要:本文将着重从机构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成效,主要通过调研重庆×社会工作机构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其介入的优势及其困境,从链接资源、需求评估、三大工作方法等方面探究社会工作机构作为中间平台以及作为一个资源的集合中心、人才的管理和培育中心,该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切实助力精准扶贫。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精准扶贫;本土人才  贫困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它关系中国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