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高校扩招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定、生产实际的结合、管理措施、师生交流与互动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以达到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75-02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实践环节,也是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力的发挥,是反映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度、教师与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志[1]。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增多,教学师资力量以及科研实验条件相对薄弱,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原因导致毕业设计环节出现很多问题,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毕业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没有真正体现出来[2]。笔者结合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探讨如何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
一、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题目的集中度较大,重复率较高。近年来我校环境工程系教师更替较缓慢,虽然教师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但专业背景相差较大,学科方向较少。由于学生数量多,一位教师要指导数个学生的设计(论文),一些教师由于课堂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随便找个简单的题目或使用往年的题目让学生去做,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很难把握。从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看,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方面(包括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而大气和固废方面的设计题目相对较少,没有重点研究方向,难以体现专业特色。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指导,造成有的学生毕业设计内容过于简单、格式不符合要求、题目缺乏新颖性,重复率较高。
2.毕业设计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通常,毕业设计被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最后10周,该学期又是毕业生确定工作和准备研究生复试的关键时期,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不够,使毕业设计无法充分深入地展开进行。集中表现在实验态度不认真、实验数据缺乏合理性、不懂得用原理解释实验数据、随意编造数据或直接照抄照搬别人的成果等方面,其毕业设计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锻炼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效果。
3.选题方式和指导方式缺乏互动性。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包括毕业实习、题目确定,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师生间互动的缺乏首先体现在选题上,整个过程是首先由指导教师根据自身情况给出一定数量的设计和论文题目,然后学生根据提供的题目汇总清单进行预选,最后再由系和团队根据选题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而学生在选定题目的过程中很少和指导老师交流和沟通,对所选毕业设计和论文题目的背景和具体要求不很清楚,后续工作出现不十分适应的情况也来不及再更换选题了。师生间互动的缺乏还体现在指导方式上,具体指导过程中,师生见面的机会有限,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强度不足,导致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在当前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和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政策下,这种不足在日益凸显。
二、毕业设计环节的改进措施
1.与科研相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赢。本科毕业设计题目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赢的最佳方式[3]。毕业设计与科研相结合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科研课题成为毕业设计题目时,须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将具体研究方向合理地组合成若干个难度适中、工作量饱满且具有一定探索性、创新性的毕业设计题目[4]。毕业设计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到实验室,了解课题的背景和任务,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开展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指明课题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技术路线,进行科研攻关,对在毕业设计期间存在的问题可及时与学生讨论和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同时,高水平的成果也可以作为学生走向人才市场,进入用人单位的一块敲门砖。
2.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毕业设计也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本着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来制定设计任务和目标,能使学生学到实用的工程技术,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给出,毕业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和预期结果由学校负责审批[5,6]。设计过程也可以在企业内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在学校进行,以保证毕业设计成果评判标准的统一。这种模式既可缓解目前毕业设计题目陈旧、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等不足的情况,又可解决教师指导过多学生的矛盾。同时也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双向选择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到工作单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高效率地工作。
3.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满足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工程领域创新人才的要求,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毕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7]。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服务于社会,让社会充分认可环境工程专业,同时,学校也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调整培养方案与课程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通过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4.与学生兴趣爱好、择业方向相结合。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大学四年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择业方向选择,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一些不是与本专业严格紧密相关但也达到学校和学院下达的毕业设计难度要求的题目。学生选择这类题目完成了毕业设计环节后,锻炼和培养了自身的能力,挖掘了自身的潜能。另外选择与自己择业方向一致的题目,可以给学生带来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成绩和能力的机会,给未来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我们都知道,目前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校大学生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是很感兴趣,这类人在走上社会面临择业是就会有一定的压力,在毕业设计这个环节,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可能与之后的择业相关的题目来完成,会使他们毕业后较和谐地融入社会。
5.加强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毕业之前最后一个学期的必修课程,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完成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将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起来,并从中提炼出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解决一个生产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中去。这就需要学生在充分的文献调研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点,寻找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指导教师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都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每周至少指导学生三到四次。这就大大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对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非常重要。这种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全面深入的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了一次归纳和应用,对部分学生还可能会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另外,毕业设计完成时期正是学生即将结束大学生活走向工作岗位的时期,很多学生面临考研、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这些负面的情绪往往会影响他们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这个时候指导教师采取不定期的检查、定期约见、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一方面监督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疏导和指引,这对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身心健康地走向社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75-02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实践环节,也是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力的发挥,是反映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度、教师与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志[1]。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增多,教学师资力量以及科研实验条件相对薄弱,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原因导致毕业设计环节出现很多问题,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毕业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没有真正体现出来[2]。笔者结合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探讨如何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
一、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题目的集中度较大,重复率较高。近年来我校环境工程系教师更替较缓慢,虽然教师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但专业背景相差较大,学科方向较少。由于学生数量多,一位教师要指导数个学生的设计(论文),一些教师由于课堂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随便找个简单的题目或使用往年的题目让学生去做,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很难把握。从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看,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方面(包括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而大气和固废方面的设计题目相对较少,没有重点研究方向,难以体现专业特色。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指导,造成有的学生毕业设计内容过于简单、格式不符合要求、题目缺乏新颖性,重复率较高。
2.毕业设计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通常,毕业设计被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最后10周,该学期又是毕业生确定工作和准备研究生复试的关键时期,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不够,使毕业设计无法充分深入地展开进行。集中表现在实验态度不认真、实验数据缺乏合理性、不懂得用原理解释实验数据、随意编造数据或直接照抄照搬别人的成果等方面,其毕业设计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锻炼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效果。
3.选题方式和指导方式缺乏互动性。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包括毕业实习、题目确定,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师生间互动的缺乏首先体现在选题上,整个过程是首先由指导教师根据自身情况给出一定数量的设计和论文题目,然后学生根据提供的题目汇总清单进行预选,最后再由系和团队根据选题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而学生在选定题目的过程中很少和指导老师交流和沟通,对所选毕业设计和论文题目的背景和具体要求不很清楚,后续工作出现不十分适应的情况也来不及再更换选题了。师生间互动的缺乏还体现在指导方式上,具体指导过程中,师生见面的机会有限,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强度不足,导致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在当前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和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政策下,这种不足在日益凸显。
二、毕业设计环节的改进措施
1.与科研相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赢。本科毕业设计题目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赢的最佳方式[3]。毕业设计与科研相结合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科研课题成为毕业设计题目时,须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将具体研究方向合理地组合成若干个难度适中、工作量饱满且具有一定探索性、创新性的毕业设计题目[4]。毕业设计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到实验室,了解课题的背景和任务,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开展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指明课题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技术路线,进行科研攻关,对在毕业设计期间存在的问题可及时与学生讨论和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同时,高水平的成果也可以作为学生走向人才市场,进入用人单位的一块敲门砖。
2.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毕业设计也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本着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来制定设计任务和目标,能使学生学到实用的工程技术,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给出,毕业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和预期结果由学校负责审批[5,6]。设计过程也可以在企业内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在学校进行,以保证毕业设计成果评判标准的统一。这种模式既可缓解目前毕业设计题目陈旧、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等不足的情况,又可解决教师指导过多学生的矛盾。同时也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双向选择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到工作单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高效率地工作。
3.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满足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工程领域创新人才的要求,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毕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7]。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服务于社会,让社会充分认可环境工程专业,同时,学校也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调整培养方案与课程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通过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4.与学生兴趣爱好、择业方向相结合。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大学四年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择业方向选择,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一些不是与本专业严格紧密相关但也达到学校和学院下达的毕业设计难度要求的题目。学生选择这类题目完成了毕业设计环节后,锻炼和培养了自身的能力,挖掘了自身的潜能。另外选择与自己择业方向一致的题目,可以给学生带来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成绩和能力的机会,给未来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我们都知道,目前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校大学生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是很感兴趣,这类人在走上社会面临择业是就会有一定的压力,在毕业设计这个环节,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可能与之后的择业相关的题目来完成,会使他们毕业后较和谐地融入社会。
5.加强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毕业之前最后一个学期的必修课程,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完成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将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起来,并从中提炼出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解决一个生产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中去。这就需要学生在充分的文献调研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点,寻找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指导教师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都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每周至少指导学生三到四次。这就大大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对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非常重要。这种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全面深入的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了一次归纳和应用,对部分学生还可能会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另外,毕业设计完成时期正是学生即将结束大学生活走向工作岗位的时期,很多学生面临考研、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这些负面的情绪往往会影响他们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这个时候指导教师采取不定期的检查、定期约见、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一方面监督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疏导和指引,这对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身心健康地走向社会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