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古-中生代之交牙形石研究进展

来源 :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i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中生代之交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包括“Pangea”大陆的解体、大火成岩省的喷发、晚古生代大冰期的消逝、极端高温事件、两次生物大灭绝以及迟缓的生物复苏等。牙形石作为该时期主要的标准化石,是进行地层对比以及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研究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此阶段的牙形石相关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这些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为我们进行高精度的地层对比,定量重建该时期地球的生物及环境演变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系统地对该时期全球牙形石的研究,包括牙形石的生物学、地层学以及地球化学研究等进行了总结,也提
其他文献
通过对达则错沉积岩芯有机质碳同位素(δ ~(13)C)和碳氮比(C/N)的分析,结合岩芯浮游生物记录、营养盐记录以及温度和降水记录,探讨了过去一千年达则错沉积物有机质δ ~(13)C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达则错沉积物有机质主要以湖泊自生的水生生物碎屑混合物为主;过去一千年,达则错在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之前,气候变化是影响沉积物有机质δ ~(13)C形成的主要因素,在1050-1200AD和1
期刊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深入认识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本文选择北山造山带南部石板墩-白墩子地区的晚古生代花岗岩-闪长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微量元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限定了石板墩花岗岩形成于~303 Ma,石板墩闪长岩形成于~291 Ma,白墩子石英闪长岩形成于~270 M
期刊
为了定量表征煤的孔隙结构,研究煤孔隙特征与吸附性能的内在联系,采用低温液氮吸附法(LP-N_(2)GA)、CO_(2)吸附法、扫描电镜(SEM)和孔隙-裂隙分析系统(PCAS)对6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进行孔隙相关分析。煤样孔隙分布相似时,煤样对N_(2)和CO_(2)的吸附能力、孔隙率的近似概率密度和孔隙面积(中孔)与煤的挥发分呈负相关,煤样孔隙的分形维数与煤的挥发分呈正相关。煤样的孔隙分布差异较大
期刊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气层单砂体厚度薄,非均质性强,地层反射波能量和频率衰减严重,地震资料品质不稳定,资料分辨率较低。近年来当地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对以往的炸药震源作业模式存有疑虑,制约了本区的地震勘探进程。针对这些难点,本文从基于AVO分析的观测系统设计、基于低频可控震源的“两宽一高”采集技术、基于提高资料信噪比的组合接收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模型正演、反射系数能量变化相对陡度、实际资料定性与定
期刊
大兴安岭扎兰屯南部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兴安地块(XB)与松嫩地块(SB)之间,(目的)是探究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构造演化过程,乃至中亚洲造山带东段微地块聚合过程的关键地区. (方法)本文对该地区出露的花岗质糜棱岩进行地质学、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分析,以期查明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岩浆作用特征,并尝试限定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拼合时间. (结果)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花岗质糜棱岩
期刊
本次研究选取了采自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海马冷泉,管状蠕虫区(ROV06站位)和贻贝区(HM101站位)的2个表层沉积物柱状样品,提取其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其种类和稳定碳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用以探讨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微生物种群分布及其对冷泉渗漏活动的响应特征。两个站位的沉积物中均发现了大量与甲烷厌氧氧化古菌(ANME)有关的生物标志物,如2,6,11,15-四甲基十六烷(croceta
期刊
(目的)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地质填图,挖掘不同模态数据深层次信息,可以实现更为准确的地质填图。(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特征融合的地质体识别方法,综合考虑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该方法先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分别提取这两种不同模态数据的特征,然后进行特征拼接得到多模态特征,最后利用全连接神经网络进行特征融合完成地质体分类。(结果)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多模态特征融合方
期刊
莺歌海盆地LD10区中深层黄流组-梅山组重力流水道、海底扇储层已被证实具有重大的天然气资源潜力。但是前期测试结果显示气藏中混有高含量CO_(2)气体。因此,精细厘定天然气充注期次,明确CH_(4)、CO_(2)等时空分布规律对规避高CO_(2)风险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对不同产状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精细观察的基础上,综合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和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识别出三幕不同成分天然气充注,时间分别为:4.
期刊
以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区,选取全球人造不透水面、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夜间灯光、道路、人口等多源数据,从土地利用、人类活动、道路设施3个视角出发构建分区指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长三角城市群地域空间进行划分,并探讨城市边缘区的时空分异与扩展特征.结果表明:使用多源数据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识别城市边缘区具有可行性,空间分区的3个指标较为合理;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将长三角城市群分为城市
期刊
利用双极化Sentinel-1数据有望得到较单极化数据更好的城市地表形变监测结果,而目前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典型受地表沉降灾害影响的两座超大城市——墨西哥城和北京为研究区,分别基于长时序单、双极化Sentinel-1数据,利用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和极化时序InSAR技术对两城市近年地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