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创制“十四弦吉他”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fo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虹口区欧阳街道的兴化小区,居民活动室里经常传来吉他声声。居民们知道,年过七旬的“老顽童”阮克阶又在展示他的宝贝了。
  阮克阶的宝贝,是他发明的“十四弦轻木双律奔速钢弦吉他”。与常见的六弦吉他不同,这件名为 “吉他”的乐器造型更像古筝——拥有14根弦,琴头、琴弦和琴桥一起横卧在一块木板上。连上扩音器,右手弹拨琴弦,配以左手中的滑棒,一曲圆舞曲款款而来,声音倒似夏威夷吉他的圆润。
  “老先生弹得好,听得我们都想跟着跳舞了。”居民李阿姨第一次听阮克阶弹琴,令她佩服的不仅是老人的琴技,更是自制吉他的手艺。“年纪这么大还会做这种新玩意,好上‘达人秀’了!”
  对阮克阶而言,自制自弹吉他是他50年的梦想。还在上高中时,阮克阶就因为电台播放的音乐迷上了电吉他,并萌生出自制吉他的想法。那是上世纪50年代,电吉他并不像今天这样普及,阮克阶利用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识,找来木材、钢弦、线圈和声音放大器,打造第一把“电吉他”。然而由于琴身所用木板不合适,这把吉他并没有发出如意的声音;此后由于历史原因,“吉他梦”只能长期搁置。
  两年前,退休在家的阮克阶重拾制琴梦想。早先,他曾机缘巧合地随人学习夏威夷吉他。这种平放演奏的乐器比传统吉他更易演奏,左手的滑棒运用后产生优雅的滑音,让阮克阶萌生了自制“十四弦吉他”的念头。
  他找来电钻、锉刀、钢锯、电烙铁,各种工具堆满桌子,开始研制新吉他。吉他外形参照奥地利26弦古琴,内部则参照美国碳纤维棒结构14弦单体踏板吉他的机理,研发用轻木钻孔形成的,拥有与碳纤维发声相似的谐振音律。其中6弦优雅旋律,具有古钢琴音色和交响效果,8弦部分演奏快速单音旋律。演奏方式则与夏威夷吉他类似,左手执滑棒,右手拨奏。
  “这是专门演奏比较轻快的乐曲用的,所以定弦与普通吉他不一样。”阮克阶介绍他的创新之处。更令他得意的是,自己用延时继电器改装了一个谐振振荡器,加装在最高音弦的下方,“这样一来,高频部位声音更均衡了”。制琴还是件吃力活。仅做琴身木板,阮克阶就要站在煤气炉前,一点一点地烤制老半天。
  从琴身木板造型、钻孔到绑定琴弦、焊接电气线路,他花了整整3个月,造出了第一台“十四弦轻木双律奔速吉他”。正在兴头上的老人一发不可收拾,第二台、第三台琴相继问世。老伴不乐意了——为了制琴,家里的木凳子被电钻钻了孔;为了放琴,家中衣橱的一大格成了“琴房”;为了给琴做外套,家里的缝纫机都被用坏了……老伴徐女士虽说理解,有时却也忍不住光火,以至将阮克阶“赶”到阳台上。
  阮克阶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地制琴、弹琴。如今,他的“新式吉他”已有8把之多。这个天性快活的老人常常抱着琴跑到小区活动室的“东体友邻沙龙”,向邻居们展示吉他技艺。沙龙负责人老袁是阮克阶的老听众,聆听过每把新吉他声音后,他说“阮老的琴越做越好了”。
  阮克阶则有更多期许:“我这种吉他做起来难,弹起来却比普通吉他容易,尤其适合老年人学习。”阮克阶说,他期待把自己发明的吉他普及到更多社区老人家庭,让更多人享受演奏的乐趣。
其他文献
八旬慈母突然中风成了“植物人”,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可以想象,护理“植物人”需要付出怎样的耐心与毅力。然而,中年汉子马家祥并未逃避,尽管自己也是个身患重度恶性肿瘤同样需照料的病人。他定时给慈母擦洗身体、喂水喂饭,时时不离左右,无怨无悔。  在他长达9年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不仅使母亲3次死里逃生,而且成功地将母亲从沉睡中唤醒,其四肢已略有感觉,可以用张嘴和眨眼来表达喜怒哀乐。他用不离不
期刊
短短三到四年的时间,原本孤芳自赏的南红玛瑙在沉默中爆发了,价格翻了十倍甚至几十倍以上。 5年前一颗老南红珠子不过百元左右,如今已达数千元一颗。而新南红玛瑙料,几年前不过几百元一斤,如今每斤达到数万元甚至更高,基本按克定价。  南红的暴涨,使很多早期介入的藏家、玩家,或者有眼光的原料囤积商,都一夜暴富。同时,也引得更多的南红玛瑙商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追涨势头不减。  然而,当很多人还沉浸在喜悦中时,
期刊
近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中日韩经济发展协会和日中环境协会三方主办的首届中日韩养生文化与养老产业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来自中日韩三国的500多位相关人士参加了活动,相关专家围绕养生、养老的主题各自介绍了本国这一领域中最新的技术、理念以及研究成果。  据悉,论坛今后将走向常态,轮流在中日韩三国举行。
期刊
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上,有一对孪生兄弟从小就患了同样的病,弟弟丧失了行走能力,从小学到大学,哥哥背了弟弟八年多,手足情深、不离不弃。这对生活在贫寒家庭的90后 “背学”兄弟的事迹在网络上迅速传开。  日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开通了一个“兄弟情深”QQ群,邀请网民一同探访兄弟俩的生活,得到数百名网民响应,有的网民克服困难来到兄弟俩的家乡和大学进行探访。  “背学”兄弟  每天早晨6点40分左右
期刊
一到夏季,市场上就出现琳琅满目的席子,因为夏季席子的购买有助于老年人避暑,但是老年人因为自身体质的原因,选择使用什么样子的席子,讲究还是有很多的,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吧!  给老人使用的凉席最好选择天然材质制作、吸汗性及透气性比较好的产品。老人适合使用亚麻席、草席和藤席,日常使用要注意清洁晾晒。  亚麻席  亚麻席是一种有天然香气的香料植物。其香气对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虫类有杀伤力。亚麻凉席就是
期刊
当我们想起香港,会想到什么?是维多利亚港、兰桂坊、迪斯尼、海洋公园等标配景点,还是尖沙咀、旺角、铜锣湾、中环一类的扫货天堂?资源的丰沛与行色的匆忙只是向观光客展露的表象,旧屋村、废置工厂、地下音乐空间等不知名地点才演绎着它的原生境况。  逃离都市:离岛探秘  香港有超过260个离岛,总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除了南丫、长洲这几座知名度较高,其余绝大多数都尚未开发、鲜有人知——香港岛南面1.3平方公
期刊
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中国天津的一个普通家庭中,20名残疾人围坐在年过半百的孙惠萍身边,喊她“妈妈”。这些脑瘫或自闭症患者中,最长的已在此生活18年。  1990年,幼儿园下岗教师孙惠萍利用当时自家仅有的30平方米住宅,创办了当地唯一提供“全日托养服务”的“圆梦特殊教育中心”,专门训练并照顾残疾孩子。20年间,超过100名残疾人先后在此生活。  狭小的空间常年住着十几个残疾孩子,孙惠萍与丈夫打了
期刊
“种姜和做事一样,都是从细节做起。”说起自己种姜,陈家俊老人感受很深刻。  年过七旬,头盘种姜,没想就弄了个“状元”,陈家俊一下成了雁江区保和镇盘龙村的“明星”。  老人偷偷种的5分地大姜,成本不到800元,到收获的时候收了4400多斤,卖了7000多元,亩产比起村里的平均水平4000多斤高了一大截,成为全村普通种姜户中的“状元”。近日,记者在盘龙村一家茶馆里见到了陈家俊,老人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他种
期刊
围坐在贵州黔北山区一所村小的大铁炉子边,满头白发的朱敏才对国家外汇储备量、贸易顺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当地人眼里十分陌生的概念如数家珍,解释这些“高大上”的词汇时,他还会讲出一两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14年前,“黑头发多过白头发”时,朱敏才是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如今,他是这所山间村小的支教老师。  在学生眼中,朱老师的学问和山间的洼洼一样高深,以至于上朱老师的英语口语课根本不用翻开课
期刊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近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组成的“心连心”小分队,到南京市浦口区的龙山养老院与南京市浦口区的林缘养老院慰问老一辈的社会建设者,为老人送去关怀。  为关注帮扶弱势群体,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在整个志愿活动开展期间,学生给他们带去水果和小礼物,和他们谈心交流,给他们讲解学校里的趣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