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鹅的那些岁月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的乡村,真是热闹。
  傍晚的乡道小路,迎面走来的除了牧童和黄牛,就是身披晚霞的鹅和鸭了,它们吃了一肚子的青草,正满足地从田野缓缓归家。
  赶鹅娃赤着小脚,饥肠辘辘,手持竹竿,嘴里吆喝着。鹅却大摇大摆,旁若无人,挺着胸,仰着头,走一走,停一停。“嘎嘎”“嘎嘎”,完全不理会小主人的一脸愠色。
  我的家里常年养鹅,幼鹅刚买回家的时候,披一身黄毛,柔软光滑,小眼睛,长嘴巴,一摇一晃,走路蹒跚,模样着实可爱。
  不过,幼鹅的身体薄弱,需用心照料才能存活。奶奶总担心它们在屋外受不住深夜的寒冷,经常邀请这些小不点和我们挤在一个屋里睡觉。说实在的,我真受不了那个味道。窄小的屋里,只有一扇小窗户,鹅粪的气味无处消散,全都悄悄地钻进了我的鼻腔,令人作呕。
  但是,望着这些幼小的生命,睡得那么安详,又觉得它们多么可爱和温暖,只能默默地忍受那难闻的气味。
  养鹅很花精力,切鹅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菜要切得很细,再拌上白粥或者米糠,定时、定量地喂養,吃撑了不行,饿着了也不可以,跟养一个婴儿一样费心。
  稍大一点的鹅,每天早上要赶到池塘里洗澡,保持它们身上的洁净。冬日的清晨,山风裹着冷气,在村里四处回旋。孩子们早早就被大人给喊醒了,脚上踩一双拖鞋,没有穿袜子,很不情愿地用冻得发红的小手,拿起竹竿赶鹅去了。
  村头的池塘可热闹了,孩子们把家里的鹅都赶进了水里,站在岸边围观,看群鹅在池塘里戏水,一边齐声唱起了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此情此景,多么形象贴切呢。
  鹅也不甘示弱,在水里嘎嘎地欢叫,也唱起了只有鹅们才听得懂的天歌。游得欢了,全都不想上岸了,任凭孩子们怎么叫喊也装作听不见。于是,气急败坏的孩子拿起竹竿往水里狂拍,大声骂鹅,池塘边水花四溅,群鹅狂叫不止,场面十分混乱。
  好不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孩子们终于把自家的鹅统统赶回了家,已经饿得两眼冒星星,胡乱吃了点稀饭,匆匆地赶往学校上课了。
  奶奶说,鹅不能总待在围栏里,需要赶去田野奔跑、吃嫩草,这样的鹅不但长得快,鹅肉也才更好吃。所以我八岁的时候,就学会独自赶鹅去田里吃草了。
  刚出栏的鹅,欢快地拍打着双翅,兴奋得更加目中无人,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直直地往村道飞奔,遇见拖拉机也不避让,把我紧张得手忙脚乱的。有时它们还偷吃人家菜园里的青菜,我只能拿起竹竿猛赶,但我力气不够,撑着长竿也无法控制这群鹅,经常急得直哭,好不容易才勉强维持好秩序,心里恨死了这群鹅了。
  终于来到了自家的田园,鹅仿佛看见了青青草原,一下子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在已经收割过稻谷的广袤田地里,时而低头觅食,时而仰望蓝天。“天低野旷树濛濛,尽入金鹅望眼中。”鹅儿吃嫩草,这样的时刻,无疑是它们一天中最自由快乐的时光了。
  当然,这时候的我也是开心的,嘴里哼着儿歌,和小伙伴在沟渠里摸田螺、捉青蛙;玩得累了,摘野花编花环;有时也捏泥巴,捏一个泥人,再捏一个饭碗,玩起了过家家游戏。
  不知不觉,夕阳的余晖已经披在了我们身上,接着,这一身温暖的霞光也消失了,寒风渐渐吹起,我们只能再次拿起竹竿,恋恋不舍地赶着鹅走上回家的路。
  夜幕降临,山村傍晚的寒气逼人,我饿着肚子,手脚冰凉地走在湿冷的田埂上,跟在鹅的身后,亦步亦趋,心里突然产生一丝无助的孤独感。那是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产生的第一缕忧愁,为何会这样感伤呢?或许是因为幼小的我开始懂得了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吧。
  远处的村庄,昏黄的灯光亮起,家的温暖正在召唤着我,我的心也逐渐敞亮起来,我唱着小曲,和我的鹅伙伴一起往家的方向走去。
  (棠棣花摘自《潮州日报》2021年3月21日/图 沐阳)
其他文献
刚毕业时去一家单位面试,前台的姑娘让我在会议室等一下,说经理在开会,一会儿就来。我正襟危坐,因为感觉门随时会被推开,如果我四仰八叉躺坐着,经理进来后对我的印象不好。  5分钟过去了,没有人来。2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人来。为什么呢?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这个会议室有摄像头,在另外一个屋子里,经理正在看这个面试者在没人时的表现。我再次把腰杆儿挺得笔直,想象这并不是一间空会议室,而是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
我住在乌干达海拔一千余米的基巴莱国家公园,每天早上到热带雨林漫步,惊喜地发现,这个长满奇花异草的丛林真是一个大宝库啊。  在丛林里看美丽絕伦的曼陀罗花,它们就像是一群穿了飘逸舞裙的美娇娘。这种娇丽的花有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绰号:“死亡陷阱”。它的根、茎、叶、果实,全都有毒。误食后,口舌干燥、皮肤潮红、瞳孔散大、心跳加速、烦躁不安,渐渐产生幻觉,昏迷,最后死于呼吸衰竭。曼陀罗花是虫蚁的最爱,然而,一旦
达尔文于1835年搭乘“小猎犬号”考察船考察期间,曾经遇见一种令他感到恶心的鸟,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些鸟儿令人作呕,它们专为取食腐臭而生。”达尔文描述的鸟正是秃鹫。  当年我在新疆考察期间,第一次看到秃鹫时也有类似的感觉:草原上躺着一头死去的牦牛,尸体早已腐烂,隔着几百米都可以闻到阵阵腐肉的气味。一群秃鹫夹杂着几只高山兀鹫,围在牦牛尸体旁,将头伸进牦牛肚子里取食内脏。  这种令人作呕的鸟,在高原上
上完课,夜色已临,光线暗淡,她却兴致不减。母亲低着头,凑近本子,仔细地看。九岁的儿子则在母亲身旁欢呼雀跃。母亲很高兴,孩子也非常开心,正神气地向母亲汇报着什么。  他们那一份喜悦与甜蜜让我一动也不想动,只愿这么喜悦地看着他们。他们是如此专注,如此开心。好一会儿,他们才开着车走了。我看着他们远去的车影,心里填满了温情的回忆。  她第一次带他来的时候,表情淡然。她是因朋友热情相邀才带着孩子来这儿的,她
以前,父亲只是送东西给女儿才进女儿的门:第一茬香椿,第一茬韭菜,自家地里的蔬菜……东西送到,立马回乡下。可自从母亲走后,父亲像是眼看着稀里哗啦就老得没了形样。不再利索,不再健谈,整日里就木木地坐着,各种病也乘虚而入将父亲捉弄得狼狈不堪。父亲独自待在老家,别说能不能按时把吃喝送进嘴里,单就他的安全,也叫人放心不下。  决定让父亲进城跟我们一起生活,得看着他一日三餐到口,睡觉起床正常。为了我自己的心安
7月8日,由伦敦西区原版团队打造的世界第十四个语言版本——中文版《妈妈咪呀!》将在上海大剧院拉开世界首演序幕,即使英语水平有点“搭浆”的观众也能听懂演员在唱些什么,更真切地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波动。为了中文版的演出赢得更多的狂欢声,瑞典著名ABBA(阿巴乐队)的主唱比扬·乌尔维斯和王菲全家也将为《妈妈咪呀!》捧场。据歌剧界人士称,有着世界第一音乐剧美誉的《妈妈咪呀!》,已经让全球4200多万人感受了
幸福就是找一个闲暇的日子,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在舒适而温暖的家中,将自己深埋在沙发的一角,打开音响,让室中升起轻柔曼妙的音乐,再随手握一本《生活的艺术》,与林语堂聊聊生活这个常过常新的话题。不妨,再泡上清茶一杯,美美地享受那份独得的快乐与自在。  我的小窝好像与门外的浑浊世界脱离了,我好幸福,能在这烦琐喧闹的都市中,找到安宁静谧的角落,暂离平凡的生活,自认与众不同,跨越时空,享受异时异域的情调,领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  粥,是水与米的相互偎依,相互成全,相互懂得。粥,很简单,也很复杂。可以什么都不放,也可以什么都放。可俭,也可奢,俭到数杯清水一撮米,奢至山珍海味入锅来。曾看过广东人煲粥,从器皿到食材,再到火候,都有严格的讲究,煲出的艇仔粥、鱼生粥、潮汕砂锅粥等都是名震了江湖的。  读食谱《山家清供》,里面有一道粥,叫梅粥,用凋落的梅花瓣和雪水煮的白粥。这是最能称得上阳春白雪的一道粥,什么皮
每年三月一到,我的舍友就会在群里发消息:“走,去植树啊!”简直比布谷鸟报春都积极。  他每年都会关注新公布了哪些义务植树点,然后提早做好准备。看他的样子,就像是要奔赴一场与春天的浪漫约会。  只可惜我比冬眠的熊还要懒,所以一直都是他去植树,而我则为他的朋友圈点赞,算是间接地“参与”了。  舍友种树的照片里有几个老面孔,那是他认识的几位“树友”,他们也坚持每年都来植树:“想给自己留一份纪念。每年都种
村庄不是我一个人的,露珠来的时候,枣树上的叶子知道,地垄间的红薯蔓知道,风永远是不请自来,它熟悉每一道门,都是什么做成的,哪道门上还刻着刀印,哪个弹痕是谁的杰作;铁焊的门散发着炉火的甘醇,门把儿被许多手摸过,门里门外两重天。风喜欢闻木头的香气,狗尾巴草的新鲜味儿,风走来走去,四季就在它的身体里轮回反复,将一些人、一些事,带走,像蒲公英一样飘落,春暖花开时,那里便有一片绿拱土而出,年年岁岁,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