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署名何以如此轻率?

来源 :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x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如今在社科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署名越来越随意,几乎是想让谁署名就让谁署名.据观察,署名无非是这样一些情况:导师带学生合署、学术领导带同事合署、学生请导师联署、同事请学术领导联署、亲戚合署、同行合署、朋友合署等,这些情况涉及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这究竟是一种常态还是乱象?rn自古以来,中国学术著作似乎都是独立署名的,即便是在中国开启现代学术以后,文章也大多是独立署名的,无论是片言只语,还是鸿篇巨制.笔者遍查近当代的文集,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出生、活跃于80年代的学者,几乎都是独立署名发表论文和著作的.但随后的三代中国学人却越来越多地以合作的方式发表论文、论著,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的论文,师生合作成为普遍现象.人文学科的导师往往把论文思想交给学生,由学生来为老师“注释”.应用社会科学的导师则把调查、数据、资料等工作全都交给学生,自己往往就是对投给什么刊物作“最后的决定”.这或许是因为科研管理部门对博士生、硕士生的论文发表要求,但笔者很好奇,这篇文章最后究竟归属谁呢?
其他文献
摘要:元诸色户计当差,肇始于军前掳掠“生口”的强制役使,经乙未(1235)、壬子(1252)和至元七年(1270)的“抄籍”,以汉地为重心,终成定制。“工作征戍”专项役与“全户应当”户役混合的元诸色户计当差,其据籍当差、户役世袭、各有所属、主从役使等特色鲜明。该制因征服先后、行汉法不一及原有社会经济结构,在草原、汉地和江南实施有别。明不分南北“配户当差”,“既以粮赋天下之田,而必以丁定赋役之则”。
虽然传记在19世纪被盛赞为可以等同于历史,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从聚焦于个人转向重点关注作为历史发展施动者的大众运动和社会经济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学家们开始排斥传记,认为其缺乏严谨的分析和理论的复杂性,过于个人化、轶事化与短视,无助于理解更为宏大的历史进程.然而,在过去40年中,传记写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传记重新恢复了本来的地位.这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性别理论、交叉性理论、再现论等新理论的应用;寻找新的资料来源、尝试不同的叙事手段和加强语境分析等新方法的采用;伴随着以往被
本文根据蒙古文与汉文史料的比勘,考证大蒙古国与元朝时期表达“收继”之义的三个蒙古语词根:quriya、(J)alγa、asara.认为它们意义相近,然内涵各有侧重,只有三义相合,才能精准理解“收(quriya)继((J)alγa)”制度.而汉语“收继”正是组自quriya(收),(J)alγa(继)之汉译.“收继”制度除“收继婚”外亦包含“安荅”“那可儿”的临终受托及阵亡将士遗孤赐恤等.该制度为游牧帝国提供社会保障,对于解除从征将士后顾之忧作用尤大,是其发展强盛之重要伦理因素.
近代四川藏族聚居区虽然交通不便,但因其毗邻西藏的特殊地理位置,而被视为从内地进入西藏的桥头堡,因此,也成为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频繁活动的区域之一.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特权后,传教士便大量进入内地建立教堂,发展教徒.传教士进入四川藏族聚居区后,租买土地,建立教堂,创办教会学校,建立医院诊所和慈善机构等.教会学校促进了西学在涉藏地区传播,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涉藏地区提供了全新的学校教育模式;同时起着控制民众思想,为列强侵略提供合理性解释的作用.因此,要认清这种以慈善之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字时代的用户个性化定制提供了系统、成熟的解决方案,算法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基于内容相关性和静动态用户兴趣人格画像的算法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偏向”.此种偏向会导致多元话语被悬置的问题,助推公共话语的极化,由此有必要在检讨算法的基础上呼唤数字时代的人文精神.本文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中相关话题的推荐和新闻内容排序讨论基于算法的推荐展现的内容结果形成了信息茧房,希冀借此研究呼吁数字时代的多元信息生产和内容展现,对当下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向善提供一个可能的文化注脚,并以此作为观察技术与人文对
合法狩猎在近代早期的英国有着严格的财产资格限制,狩猎权成为主要由贵族富绅所拥有的特权.狩猎在贵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以娱乐消遣的形式实现了彰显身份、扩大社会关系和巩固统治的政治目的.不过,乡村平民也经常诉诸自然法和惯例,为其狩猎活动的合法性予以辩护.在急剧的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民间盗猎活动愈演愈烈,不仅威胁到贵族的狩猎特权,也导致了严重的乡村失序问题.农场主与狩猎贵族关于农业发展和猎物保护的分歧不断加剧,在前者的吁求下,狩猎法改革被提上日程.《1831年狩猎法》便是这一曲折改革过程中新旧势力相互
安多涉藏地区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共同起源”的族群记忆,族群记忆、山神崇拜和藏传佛教信仰对部落社会结构的形成发挥着作用.多维角度审视青海同仁市双朋西乡村落社会结构,尤其是它在国家整体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适应性和自调性特征,阐释了“长老会”等社会组织至今仍存在村落社会中的原因.
如何记录和保护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面临搬迁的传统村落和村民历史以及地方性知识一直是人类学和相关行政部门关心的重要课题.在易地搬迁过程中,村民们的“不情愿”不仅有利益取舍的原因,更有历史记忆和情感上的难舍.然而,这类具体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如何存在?它以何种方式影响村民?这方面仍需深入研究.本文以人类学“家园”观念和英戈尔德的“栖居视角”(dwelling perspective),以传记民族志的方法,记录了因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而面临整体搬迁的四川马尔康白湾乡加达村的地志景观,以及基于“乡绅”索南公宝老人口述
摘要:长期以来学术界聚焦于19世纪末期以降的北美医学专业化进程,在此之前的医学专业化趋势被忽略。事实上,北美医学专业化的趋势肇端于17—18世纪。19世纪以前的北美精英专业医生,主要包括少数来自欧洲的内科医生、在欧洲接受医学教育后返回北美行医的精英专业医生、北美本土医学院培养的医生以及少量接受学徒制培训却在北美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杰出医生。他们拥有提升医学专业化的诉求,积极推动建立医院、医学院和医学
国内既有研究多将住房自有偏好视为理所当然,而忽视了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为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引入国际住房比较中的建构和普遍优势两个视角,探索了青年群体住房自有偏好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青年群体住房自有偏好的形成更大程度上体现住房政策直接建构的作用,而质疑了福利设计的间接建构作用和普遍优势的解释.代际经济支持作为结构和个体间的斡旋,影响了偏好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为落实多渠道供给的住房体系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