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46-01
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并不是让学生掌握现有知识,而是努力培养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就自己在教学实践谈一下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通过创设情境,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和求知欲则油然而生。如学习大气压强时,师生共同准备了“茶杯、水、硬纸片、两个小皮碗、较大一块玻璃板,马德堡半球、抽水机、啤酒瓶、一脸盆水。一上课,我问:茶杯装满水倒过来会怎么样?学生说:水会流出来。那么盖上硬纸片用手按住再倒过来,松手后会怎么样?这种情境的创设,引起了学生内在兴奋,不同程度地唤起了学生参与的欲望,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申请试一试,试后纸片掉不下来,水也流不出来,学生惊呼:啊?真奇了!没有谁托着它啊?接着我又拿起两只皮碗扣在玻璃板上,两只小小的皮碗竟然能吸起若大一块玻璃板。“这简直就是魔术啊!”至此,学生初步将参与的欲望转化为参与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兴奋,争相各抒己见,“这是什么原因呢?”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这样一来,牵动了学生的思维,始而惊奇,继而深思,自然进入了主动地学习状态。俗话说:“触景生情”,实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多设计一些“新奇、实用、趣味、直观”的实验项目,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讲)边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近距离观察机会,在这“情”与“景”交融的气氛中,学生处于乐学状态,在行动直观的感性能认识阶段,培养观察、实验能力有助于向抽象思维的理性认识阶段飞跃。
二、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精心设计课堂程序,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中心,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因势利导,把握好学生参与时机,以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如“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我设计了四个层次:(一)如何做功?(二)内能改变的宏观表现?(三)怎么知道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四)内能的改变怎么量度?我引导学生讨论测评了前二个层次之后,教材中的实验1“压缩空气做功使其内能增大”把学生引入新的兴奋点。我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分析条理如下:1.看到了什么现象?(棉花燃烧起来了);2.说明了什么(筒内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3.原因: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其内能增大;4.能量转化:机械能转为内能。
通过分析讨论摩擦生热,钻木取火,弯折铁丝,流星陨落,砂轮磨刀等现象都是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因此,得出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再对实验2进行观察和分析,学生很快掌握了思路,语言叙述准确性提高,逻辑性增强。
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理性分析,活跃了思维,进入了深层次的参与和思考,同时也抓住了分析问题的切入点,达到了最大的投入量。提高了分析、概括和表述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面向全体,培养实验、实践能力
学习目的在于应用。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它与现实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联系紧密。因此在学物理时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即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一旦有实验活动或实地参观,他们兴趣盎然,情绪振奋,这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绝好时机,通过动手和提供物理情境为动脑建立桥梁和联系,为获取知识搭上了台阶。因此,在重视学校课堂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提供多种多样的校内校外简单易行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是有用的。
四、适时点拨,发展想象,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在学生进入状态后,要保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感到满足或者获得某种成功后,要适时鼓励,让他们在讨论、议论、辩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辩论中剔除谬误,在动手中掌握技能,在设计中发展想象,在分析中获得条理,在思维中发明创造,哪怕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发明、小创造、小疑问,都是创造意识显露。捕捉瞬间的灵感,将启发学生创造中的想象。适时点拨,学生心灵深处将迸发出更大的热情,从而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培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所以应该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寓物理学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在对基本功进行严格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探索规律的方法,逐步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本领,等于获得了通向物理知识宝库大门钥匙。
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并不是让学生掌握现有知识,而是努力培养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就自己在教学实践谈一下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通过创设情境,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和求知欲则油然而生。如学习大气压强时,师生共同准备了“茶杯、水、硬纸片、两个小皮碗、较大一块玻璃板,马德堡半球、抽水机、啤酒瓶、一脸盆水。一上课,我问:茶杯装满水倒过来会怎么样?学生说:水会流出来。那么盖上硬纸片用手按住再倒过来,松手后会怎么样?这种情境的创设,引起了学生内在兴奋,不同程度地唤起了学生参与的欲望,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申请试一试,试后纸片掉不下来,水也流不出来,学生惊呼:啊?真奇了!没有谁托着它啊?接着我又拿起两只皮碗扣在玻璃板上,两只小小的皮碗竟然能吸起若大一块玻璃板。“这简直就是魔术啊!”至此,学生初步将参与的欲望转化为参与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兴奋,争相各抒己见,“这是什么原因呢?”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这样一来,牵动了学生的思维,始而惊奇,继而深思,自然进入了主动地学习状态。俗话说:“触景生情”,实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多设计一些“新奇、实用、趣味、直观”的实验项目,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讲)边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近距离观察机会,在这“情”与“景”交融的气氛中,学生处于乐学状态,在行动直观的感性能认识阶段,培养观察、实验能力有助于向抽象思维的理性认识阶段飞跃。
二、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精心设计课堂程序,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中心,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因势利导,把握好学生参与时机,以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如“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我设计了四个层次:(一)如何做功?(二)内能改变的宏观表现?(三)怎么知道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四)内能的改变怎么量度?我引导学生讨论测评了前二个层次之后,教材中的实验1“压缩空气做功使其内能增大”把学生引入新的兴奋点。我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分析条理如下:1.看到了什么现象?(棉花燃烧起来了);2.说明了什么(筒内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3.原因: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其内能增大;4.能量转化:机械能转为内能。
通过分析讨论摩擦生热,钻木取火,弯折铁丝,流星陨落,砂轮磨刀等现象都是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因此,得出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再对实验2进行观察和分析,学生很快掌握了思路,语言叙述准确性提高,逻辑性增强。
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理性分析,活跃了思维,进入了深层次的参与和思考,同时也抓住了分析问题的切入点,达到了最大的投入量。提高了分析、概括和表述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面向全体,培养实验、实践能力
学习目的在于应用。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它与现实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联系紧密。因此在学物理时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即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一旦有实验活动或实地参观,他们兴趣盎然,情绪振奋,这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绝好时机,通过动手和提供物理情境为动脑建立桥梁和联系,为获取知识搭上了台阶。因此,在重视学校课堂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提供多种多样的校内校外简单易行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是有用的。
四、适时点拨,发展想象,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在学生进入状态后,要保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感到满足或者获得某种成功后,要适时鼓励,让他们在讨论、议论、辩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辩论中剔除谬误,在动手中掌握技能,在设计中发展想象,在分析中获得条理,在思维中发明创造,哪怕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发明、小创造、小疑问,都是创造意识显露。捕捉瞬间的灵感,将启发学生创造中的想象。适时点拨,学生心灵深处将迸发出更大的热情,从而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培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所以应该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寓物理学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在对基本功进行严格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探索规律的方法,逐步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本领,等于获得了通向物理知识宝库大门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