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历史的镜子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i25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铎简介:生于1939年,在上海敬业中学读书时开始业余摄影。1958年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当演员。1960年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剧团从事专业摄影工作,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舞台等剧照拍摄工作,并为电视节目提供节目预告照片。同年加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62年,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剧团摄影组长。1979年在中国广播艺术团、电视剧团任业务秘书、演员兼摄影组长。1982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现为电视主持人。


  许多人都是在电视屏幕上认识我的。前些年,由于我主持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电视片的播出,大多数人都认为我是专职电视主持人。其实,初来电视台的时候我的工作是摄影。
  1958年,我来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电视剧团工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电视台,条件非常简陋。那时候,电视台只有新闻部和电视剧团两个业务部门,每周只播一天共两个小时的节目。剧团的工作除了拍摄文艺节目,还制作教育、科技、军事、少儿、农村等节目。当时,我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演出拍剧照,用来制作电视节目预告。从那时起,我走进了摄影的天地,当时使用的是禄莱120相机。为了拍到精彩画面,我总是在演员排练时就开始拍,这样既可以提前准备出预告的照片,又可以选择更多更好的角度而不会影响观众。
  这就是我摄影生涯的开始。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艰难起步,也记录了那个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瞬间。从那时起,我开始认识到,摄影的最宝贵价值就是记录历史,火生生地记录历史。
  文革开始的时候。领导向我布置了一项重要任务:“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要忠实地记录下这伟大的历史。”
  作为电视台的摄影师,单位唯一的一架相机掌握在自己手里,我感到责任重大。在那时,照相机就是革命的武器,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怀着这种信念,我开始了这项“伟大使命”。从批判“三家村”的吴晗、邓拓、廖沫沙,北京军区院里批斗彭德怀、张爱平、苏振华等元帅、将军,到本单位本系统的大大小小的批斗会,我都忠实地完成了任务。不过,随着“革命”的发展,许多批斗会越来越让我糊涂了。许多平时令人尊敬的领导、师长甚至像彭德怀这样的战功卓著的老帅都被打倒,在批斗会上被押成了"喷气式"。我无法理解手中的相机到底是为谁服务的,又伤害了谁。
  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记录下这伟大的历史。直到有一天,我自己也“靠边站”了。
  我被剥夺了摄影的权力,分配在广播剧场管理灯光和音响。那时侯,广播剧场是各派争夺的重要宣传阵地,因此,样板戏和批斗会接连不断,我在这里又忙了起来。
  当时拍摄“样板戏”最有名的是著名摄影家张雅心。有一次张雅心来剧场拍剧照。自己仰慕已久的摄影家大驾光临,我特别高兴,一直围着张雅心帮这帮那。
  “在这给您加一支灯怎么样?”我殷勤地问。
  “可以”
  “您看从这个角度拍是不是更好?”


  “还行。”
  “张老师,我在观众席那边给您架了一把梯子。”
  “谢谢。”
  忙了一阵,张雅心才琢磨起来,嘀咕着:“这位师傅还挺内行。”十几年以后,我们成了好朋友。我提起这段往事,张雅心只记得在广播剧场拍照,却想不起我这位当年的摄影助手了。不过,我仍以此为荣,因为虽然自己不能亲自记录下这次演出,但还是为拍摄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对我来说,最宝贵的就是经过千辛万苦拍摄、多年积累的底片。就在“靠边站”的日子里,有一天,我看到有人把装着底片和样片的柜子扔进了垃圾堆。眼看自己多年的心血要付之东流,却无力保护,只好求了一位关系好的同事帮忙找回来。那位同事从垃圾堆里检回了满满一箱的底片。我不敢把底片放进办公室,就藏在楼道的一个橱柜里锁起来。或许这批底片注定摆脱不了丢失的命运。一次我不在班上,单位里防火大扫除,楼道里的全部东西被清理掉了。那批底片和我使用过的第一只闪光灯一同不知了去向。
  关于底片,还有一件事让我惋惜不已。粉碎“四人帮”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文艺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拍摄了一张相声大师侯宝林演出的照片。照片上的侯宝林神采奕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天津一位画家要画侯宝林的画像,托朋友找到我要一张侯老的照片作参考。但当时我手头只有底片,只好把底片拿去用。从此这张底片一去不返。我也不知道这位画家的尊姓大名。


  要说我在做主持人方面有什么经验的话,这里有很大的功劳归于我的摄影经历。因为我懂角度,懂光线,总能跟摄影师或摄像师一拍即合,有时候还能为他们提点小建议。
  我喜欢当主持人,更喜欢摄影,我希望在镜头前是一位好主持人;在相机后,是一位好摄影师。
  经历过这些底片的得而复失,越来越懂得底片的宝贵,更相信一点:记录历史是摄影的第一功能。正因为重视照片记录历史的功能,所以我很少在暗房中对照片进行修整,尽量保持照片的真实性。所以我不提倡对照片进行暗房加工。出于同样原因,我多次利用自己政协委员的身份呼吁创建中国摄影博物馆,让人们了解这种记录历史工具的本身的历史。◆
其他文献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在构造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概念。而从传统相机延续的一些概念也有了一些新的内容。    一、数码相机的分辨率    数码相机的分辨率是用于衡量数据在一张图片上的密度,或者衡量设备捕捉、显示或输出那些数据的能力。数字图片的分辨率是用像素或者“每英寸的像素”(ppi)来衡量的。显示器的分辨率是用屏幕能显示的线数决定的。打印机的分辨率用点数或者“每英寸的点数”(dpi
期刊
小时侯,我家有一台苏联的卓尔基4型照相机,是我爷爷50年代留苏时带回来的。  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纪律不严,我经常拉几个要好的同学去公园照相。晚上冲洗,第二天把照片发给同学欣赏,经常会得到他们的称赞。班主任知道了我会照相,每次学校组织郊游就让我当摄影师,给全班同学照合影,或者给几个男同学照一张,再给几个女同学照一张。晚上冲洗放大,关系好的男同学还要多洗几张。一次给女生洗合影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把合影
期刊
2001年元月三日,我结束在台湾的学术交流活动途经香港回北京,应著名摄影家简庆福先生的邀请,留港三天参加当地摄影沙龙的活动。过去我与简先生虽然认识已久,见面也不少,但都是在会议或评选活动中,来去匆匆,只有片刻短语;过去我也拜读过他许多摄影大作,但对他的美学主张和摄影观念知之甚少。而这一回就不同,我住在简先生的寓所中,因此有机会进行较深入的采访谈话,他的教诲使我得益匪浅。现将谈话要点整理如下,以飨读
期刊
纪实摄影中的图片报道,也就是用若干张图片和文字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在目前国内的刊物中比较流行。较好的图片报道往往供不应求。在摄影师的“手段”难分高下的时候,题材往往是一个关键。前一阵子,社会敏感问题被各刊物的编辑看好,得到了广泛的采用。有一些摄影师甚至“出生入死”,专找这类题材来拍。对于摄影师这种敬业精神应予以肯定,但问题是很多初学者在各方面条件不十分具备的情况下,硬要往那条路上走,就有些勉为其难
期刊
初学摄影,也许对胶片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民用市场上,彩色负片使用率比较高,大概也是初学摄影者接触比较多的胶片。其实,胶片的种类很多,光是135胶片也不下几十种。为了在学习摄影中能更好地根据表现目的来选择胶片,不妨了解一下不同的胶片种类、特性和特点。  摄影胶片从色调上来分类,可以分为黑白和彩色胶片两大类。最早发明的摄影术是黑白影像,黑白摄影从1839年的达盖尔银版法开始,到后来的玻璃干版、湿版、
期刊
依恋 一等奖 广东 /周 桦摄     《依恋》打破了诸多荷花题材繁杂的画面,浓重的色彩,脱颍而出。作者采用尼康FM2相机、500mm俄产反摄镜头、光圈F16、速度1/125秒拍摄。由于500mm长焦反摄镜头的使用,它净化了画面,突出了主体。葱绿的荷叶犹如一叶轻舟,“依恋”于它的是被摄的主体,一只娇媚的红色蜻蜓,它精美到极致。作者将葱绿的叶,红色的蜓处理在水天一色的洁白中,简单而明了。盛夏,在不
期刊
山妹 燕翔摄妆牛恒立摄串串香甜 林国瑞摄晨妆 张志浩摄牧王学林摄纺织女工 顾珊红摄雪趣 孙善明摄乡情 卫 平摄寒冬热卖 那昱华摄古街逢春   石广智摄冰糖葫芦甜  陆 岩摄炉台闪响曲  胡小平摄顽童闹春 杨济淮摄沐  刘为强摄天池初雪 周鸣民摄山寺流金月照时 焦文华摄高原之晨 肖殿昌摄花落知多少 周桦摄日落 靳瑞祥 摄大画家 应利民 摄
期刊
著书立说流芳百世自古是文人们的终极愿望,身处读图时代的摄影人比他们的前辈具有太多的优势,拍摄空间日益扩大,技术条件日趋完善,目前又处于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真可以说是机会无限。瞧,正在消逝的历史有待记录;报刊杂志期待各类图片新闻;婚纱影楼的浪潮热遍大小城镇;推销产品的厂家正在为广告图片到处搜罗;各类摄影比赛的投稿箱虚席以待……  摄影师做久了自然想把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编辑做久了自然结识许多朋友
期刊
吴砚华:“卫卫工作室”现在已经成为浙江摄影出版社的一个名牌编辑室了,2000年你编辑出版的几本书(《麦客》、《流坑》、《漫游徽居》、《伦敦的日子》)都受到了普遍好评,其中《麦客》、《流坑》都上过《大众摄影》“好书推荐”栏目。但我发现你把书分成了派系。  葛卫卫:象《流坑》、《漫游徽居》属于中国摄影文化系列画册中的“历史留痕”部分;而《伦敦的日子》属于“影人自叙”部分。划分的依据是内容,把纯粹客观地
期刊
《魅力摄影》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本书。  一个合格的摄影师与作家不一样,作家出一本书就要全心全意为这本书思考,努力。摄影师每天都在工作,出书只不过是将他优秀的作品编辑结集,所以没那么深刻。让时尚广为流传出书是个好办法。因为是时尚摄影作品,就更不能所谓“厚积薄发”,摄影师的思考与时间应该是同步的,只思考,没有实践,那么,本来很时尚的东西,放一放就落伍了,不要让时尚过时。  其实出书也是摄影师赚钱的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