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天使也有了狰狞的一面。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孩子原本应该纯净善良的心,已受到污染和扭曲。
更有甚者,以暴力为荣,甚至将它拍成视频上传网络,与众人分享。
在搜索网页上输入“校园暴力视频”,居然出现3146个相关链接;而一个名为“某中学女生群殴”的视频,竟然有30多万网友疯狂点击。一些学生称,这仅仅为了好玩;也有学生表示,这种视频很受欢迎,点击率高。
是什么让天使变成“恶魔”,动不动就用拳头说话?又是什么导致暴力视频频现网络?
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孩子个人的,也有来自社会大背景的。
而首先要反思的应该是家长。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影响是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
新闻点击:那些被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
2007年6月,14岁的银川市某中学初一女生小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4名十六七岁的少女围殴达两小时之久,导致鼻骨骨折,头面部多处受伤。而出事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围殴少女们看小静不顺眼。
2009年9月8日,刚满16岁的西安旅游职业中专新生小美被同校的七八名女同学按在宿舍的地上殴打,随后她被强行扒光衣服,周围人用手机拍下裸照。理由仅仅是有一名女同学怀疑小美在教室瞪她一眼。
2009年9月3日,银川市某中学高二年级的两名女生罗某、刘某,因琐事发生矛盾,并于9月4日上午在学校约定,下午放学后到公园“单挑”。两人放学后到约定地点打架后仍无法解决问题,随即又各自打电话纠集了一帮社会闲散人员继续斗殴,导致一死一伤的惨剧。
2011年10月东莞东方明珠学校组织学生外出秋游,在广州乐翻天与佛山盐步中学学生发生冲突,随后秋游演变成两校800名学生的群殴事件,甚至在追打过程中“有学生动用西瓜刀”。
孩子爱上暴力,怎么办?
不可否认,校园暴力中的那些问题孩子,都有家庭因素的部分作用。这些“小霸王”多半来自两种特殊家庭:一种是关爱泛滥,一种是关爱缺失。
前者宠溺过度,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的性格;后者则因关爱残缺,孩子缺乏关注和安全感,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
留守家庭:
小冬(15岁,父母在广州打工)
从不说话到用“拳头”说话
王虎夫妻接到四川老家打来的电话,他们的儿子小冬在学校把同学打伤了,受伤同学的一只眼睛可能不保!
王虎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儿子怎么和“暴力伤人”扯到一起。每次打电话回家时,老人总是向他汇报小冬“很乖”、“很听话”。王虎买了火车票和爱人连夜赶回宜宾。
在看守所,王虎见到了个头已经超过自己的儿子。小冬沉默寡言,眼神漠然。王虎把打工几年积攒的钱都拿去赔医药费了,心里很生气。他严厉地责问儿子为什么要打同学,可小冬咬紧牙关,一句话也不肯多说。
班主任告诉王虎,这两年,小冬变化很大。以前孩子很安静,是个“闷葫芦”,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变得暴躁易怒,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因此,没少挨老师批评。但批评过后,他非但没有改正,还变本加厉。一次,小冬对一个同学扬言:“再让我知道你去老师那儿告状,看我不整死你!”
爷爷奶奶因为护犊,也觉得男孩子野一点没关系,就没跟王虎夫妇说实情。
小冬在妈妈的眼泪攻势下,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说,因为父母一直不在身边,每次看到同学的父母来开家长会,就很羡慕。有个别同学挖苦他是没爸没妈的娃,小冬起初还能忍,等他个子一下子蹿高了,他就觉得必须还击,并且因为几次打赢他们,心里甚至有些许优越感,感觉自己是个强者,没想到这次下手过狠,造成了同学右眼差点失明的惨剧,他心里也非常后悔。
小编寄语:父母无人可以代替。外出打工的家长,总觉得自己辛苦忙碌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但别忘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份亲情体验,是金钱无法弥补的。即使你因生活所迫,要将孩子“隔代抚养”,也应“常回家看看”,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身边生活、学习。
权势家庭:
常乐(16岁,从小就是家里的“小霸王”)孩子坑了爹,爹也坑了孩子
常乐终于出事了,他因为不满一个同学在考试时不肯帮他作弊,于是纠集了几个哥们,围殴该同学,以致该同学失足从二楼摔下,当场昏迷。
事后,常乐和他的哥们被带到派出所,可常乐还气焰嚣张地说:“看吧,我爸明天准保把我弄出去!”
只是这次,常乐的父母还真帮不上忙了。被围殴的同学生死未卜,任谁也不敢放人。
而常乐还幻想父母会来“救”他,因为父母在他眼里,是无所不能的。
小时候,常乐在幼儿园把小朋友的脸抓破了,就是父母出面,买了水果礼物登门道歉,事情便不了了之了。
上小学时,常乐因为发育早,长得高大壮硕,所以常以欺负弱小同学为乐事,每次被老师罚扫地,他就拿出钱来,找同学替他扫。
而在常乐父母眼里,和同学打打闹闹足“很正常”的事,男孩天性就顽皮些,母亲甚至认为“小孩子就应该有点个性,这样将来在社会上才不会吃亏”。久而久之,常乐就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而每次出事,父母总能拿钱“摆平”,这让他处事更加有恃无恐。
同学最终苏醒,但大脑受到了永久性伤害,同学的父母坚持追究,这次,无论常乐的父母如何努力,常乐最终还是被判进了少管所。
法庭宣判那一刻,常乐终于哭了。这是出事以来,他第一次感到害怕,父母这把保护伞没了,他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助。这件事也让他明白,人只要犯了错,就一定要承担后果。
小编寄语:当今社会,许多“富二代”、“官二代”之所以频频曝出吸毒、炫富等丑闻,就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孩子的父母,总觉得自己小时候物质条件差,现在经济好了就不能亏待孩子,孩子犯了错就忙不迭替他们“摆平”一切,殊不知这种庇护最后会酿成恶果。家庭环境优越,就更不应对孩子纵容。要知道,孩子是你的,更是社会的。 单亲家庭:
小魏(13岁,随母亲一起生活)
天使的另一面是恶魔
虽然离了婚,但是有小魏这个孩子,淑萍感到很欣慰。
谁都说淑萍有福气,小魏懂事又能干,在母亲摆档被欺负时,还能出头替母亲讨公道。淑萍常说,小魏不仅是她的贴心小棉袄,还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小天使。
在学校,小魏也有几个“义结金兰”的好姐妹,因为大家同是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小魏和姐妹们彼此惺惺相惜。平时姐妹中有谁被欺负了,小魏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
一天,小魏刚进教室门,就听见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议论。
“我猜是小魏,据说她爸妈离婚了,她没什么零花钱。听说她小时候还偷过邻居家的钱呢。”原来是同学小美的手机不见了,好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是谁偷的。
怀疑小魏偷手机的就是家境优越、平时倍受老师宠爱的小雅。
这天晚自习后,小魏和几个姐妹约了小雅在一个阴暗的小巷子里“谈话”。随后,小魏几个人就围住小雅,不停地对她拳打脚踢,等到小雅跪地求饶了,小魏几个才停下来。
但是小魏仍然没有解恨,她让姐妹们掏出笔,在小雅的脸上乱画一通。
见到平时打扮入时的小雅变得狼狈不堪,小魏更加兴奋,她命令两个姐妹强行把小雅的上衣脱掉,让她们狠狠地往小雅的胸部踢,一边蹂躏着小雅,一边让有手机的姐妹把这一幕拍下来。
小编寄语:家庭破碎,对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因为家庭残缺,缺少父爱或者母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天空坍塌了大半。这也会导致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极易对这方面优于自己的同龄人产生嫉妒的心理,从而实施暴力行为以达到心理平衡。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虽然离婚了,但是对她的爱却没有减半。
“空巢”家庭:
小浩(11岁,父母是“空中飞人”)
要得到爸妈的关注,很难
“宝贝,爸妈很忙,待会还要出去见客户,饿了冰箱有东西吃!”爸爸在小浩脸上捏了捏,忙不迭和妈妈出门了。
小浩的爸妈经营着一家公司,平时工作很忙,让小浩寄宿在学校,周末才把他接回家。可是因为他们太忙了,周末都没时间陪他。他们把小浩锁在家里,让小浩自己写作业,写完了就可以看电视、玩游戏。
小浩看着爸妈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自己连期中考试取得进步的喜悦都没来得及跟他们分享。
小浩呆在家,空荡荡的房子,没有一个人陪他说说话。
小浩只能玩着爸爸买给他的PSP来摆脱寂寞的困扰,他用力地按着游戏键,使出各种必杀技,因为只有游戏中的暴力才让他感觉到些许兴奋和存在的意义。
可是谁也没想到,小浩竟然把游戏中的暴力带到了现实的生活中。
他用爸妈给的零花钱,“雇”了几个小“打手”,并开始模仿游戏中的各种必杀技,要是看哪个同学不顺眼了,小浩就和这几个小“打手”一起恶狠狠地揍他,每教训完一个同学,小浩都不忘说一句:“害怕了吧,去告诉老师啊,告诉我爸妈啊,我不怕的!”
后来,终于有同学不堪暴力的折磨,向老师打了小报告。
老师把小浩的父母请到了学校,并叮嘱小浩父母多关注一下他的生活和学习,防止他走上犯罪的道路。
原来小浩的初衷就是想他的爸妈关注他,他不断地向身边的同学施予暴力,想同学们向老师告状,并把他的家长请到学校来。小浩最终通过暴力获得了父母的关注,可是他从此真的能从暴力中抽身出来吗?
小编寄语:独生子、单元房、家长忙于工作、从小没有伙伴分享童年。很多父母不在意孩子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看来,童年生活只是吃好、学好。其余的事情,都不是问题。因而极端的孩子会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获取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如果家长的确抽不出时间,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其它方式交流,比如写小纸条、发短信等。通过平等的交流,家长才能掌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杜绝暴力的产生。
孩子被暴力,为什么?
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37.5%的学生遭遇过校园暴力,但仅有5%会跟老师家长汇报。为什么遭遇威胁,孩子们不会说“不”?或是他们不懂得说“不”?
米朵(15岁,初三学生)
用生命给他人贴上“凶手”标签
100多公里的车程,岳阳泪流一路。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有什么想不开,非要去跳楼?
当岳阳赶到贵州市人民医院时,米朵经过抢救,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了。
岳阳夫妇来到病房,女儿已经醒了。她见到父母,眼泪像决堤的河水般倾泻下来。
“妈妈,不是我要跳楼,是她们逼我的……”
在米朵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岳阳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米朵漂亮,成绩也好,自然招人嫉妒。班里有个女同学,一次考试坐在米朵后而,要她“照顾照顾”,米朵没答应。从此,这个同学就经常找她麻烦,有一次趁她睡着,还把她的蚊帐点燃……
好朋友都劝米朵求饶,可米朵偏不。那同学见米朵也是“硬骨头”,竟在校外找了几个小流氓,想让他们“教训”米朵。
那天晚上,米朵外出买夜宵,差点被小流氓强行掳走,幸好有路人挺身而出。
米朵又气又怕,回到宿舍找那个同学大吵一顿。
“你是不是想我死?”气急时,米朵爬上阳台,怒斥,“我跳下去,你就是杀人凶手!”
“你吓唬谁?有种你就跳下去。”那女同学也不服软。
于是,米朵纵身往下一跳……
母亲的忏悔:米朵小时候,很喜欢看一部动画片叫《朵拉历险记》。那时候,她的口头禅是“妈妈,我需要你的帮忙”。我害怕养成她的依赖性,就强迫她事事自己解决,自己面对。平时除了学习,我也很少过问她在学校的生活。米朵也没有告诉过我她的遭遇。这是一个母亲的失败。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有时候比什么都重要。
陈雷(16岁,高二学生)
用水果刀迎接学校的“强盗”
“他们要我每星期给他们100块,我哪有这么多钱?如果不给,他们又会痛打我一顿。他们就是一伙强盗!”
“今天回家,不知怎么跟妈妈要钱。只要我一提钱,她就会唠叨个没完。‘我们家是开银行的吗?你一个学生,怎么花这么多钱?你妈赚钱多辛苦你知不知道?找你那个死鬼老爸要去!’这些话,我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因为没交够钱,他们罚我给他们洗一个礼拜的衣服鞋子,还用铁棍打我。他们说,如果下星期还没有钱,就打断我的腿……”
“完了,妈妈不肯再给我零花钱。算了,把我逼急了,我就跟他们拼了!!!”
一页一页翻看儿子陈雷的日记,陈燕终于知道,老老实实的儿子,为什么拿刀捅同学。
她不住地埋怨自己:都是我的错!我没有好好关心他。他问我要钱的时候,我多跟他沟通,说不定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那天是星期一。本来学校要求星期天晚上返校的,可陈雷说想多呆一个晚上,要不以后都没什么时间陪妈妈。
陈燕有点诧异,但也没往心里去。
上学前,陈雷穿上最得体的衣服,还要求陈燕包了他最喜欢吃的玉米饺子。
陈燕包饺子的时候,还生了闷气:一个单亲母亲,把儿子带大容易吗?现在好了,儿子大了,吃东西也挑剔了,以后谁还能伺候得了?
吃过早餐,陈雷居然给了陈燕一个大大的拥抱,还在她脸上狠狠亲了一下。
儿子以前很内敛,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感情,现在看来他长大了。陈燕看着陈雷高大的背影,感觉有点欣慰。
陈燕不知道,那是一个充满血腥的早晨。那一天,做完早操后,陈雷被学校里的“大哥大”叫回宿舍。当对方再一次向陈雷勒索的时候,他就抽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水果刀……
母亲的忏悔:和丈夫离婚后,儿子就成了我的支柱。我希望他懂事听话不惹麻烦,希望他勤俭节约懂得生活的艰辛。我总是对他抱怨生活,总是要求他事事顺我心意,却很少去关心他的喜怒哀乐。他知道我赚钱不易,也不想再被勒索,才做出这种极端的行为。是我,没有教会他正确面对威胁的方法。
萧翰(17岁,中专二年级学生)
用手机职悦校园帮派大哥
警察来敲门时,月梅正在厨房炒菜。
“你儿子萧翰涉嫌在网上传播暴力视频,现在我们要将他带回去调查。”民警开门见山。
月梅看了看正在客厅做作业的萧翰,感到很突然:“我儿子可是三好学生呀,你们搞错了吧?”
“我们是通过IP地址追查过来的,”民警盯着萧翰问,“你是不是上传过一段名叫‘15男生殴打女生’的视频?”
萧翰无力地垂下头,承认了。
让月梅意料不到的是,成绩优秀的儿子,是为了在校园里不被“欺负”,才沦为“帮凶”的。
萧翰就读的是一所民办中专,学校有个“振兴帮”,是毕业班的师兄们成立的一个校园帮派。
萧翰成绩好,尤其擅长电脑。因为这个特长,他竟然赢得师兄们的器重。
一天,一个师兄找到萧翰,说想教训一下自己的女朋友,因为她见异思迁。
萧翰随口说:“那就打她一顿呗,网上有很多这种视频。”
师兄来了兴趣,让萧翰准备好手机,跟着自己去,到时候传上网,让她臭名远扬。
就是这个“15男生殴打女生”的视频,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公安局也立案侦查。
萧翰没有料到,只是上传一个视频,也构成犯罪。
父母的忏悔:我们最大的错是没有让萧翰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小的时候,我们带他坐公交车,他发现有小偷扒窃,我们却告诉他不要“多管闲事”。我们不希望他太有正义感,怕他“惹祸上身”。这种“自扫门前雪”的教育方法,才造成了儿子今天的锒铛入狱。
孩子遭遇家庭暴力,
震惊气愤型:大多数家长在得知自己孩子被人勒索钱财或是拳脚相向时,第一反应都觉得特别震惊,不相信校园会发生这样可怕的事件。
纠正:现在孩子接触事物多,尤其是一些暴力传播途径非常广泛,所以在孩子入校前,要给孩子做好思想工作,一旦和人发生冲突,第一时间该如何保护自己。
以暴制暴型:有些家长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或欺负后,不是积极地和学校或老师进行沟通,而是给孩子灌输不能吃亏,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甚至跑到学校给孩子出气。这些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太软弱,否则长大进入社会也会吃亏。
纠正: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在学校变得孤立。作为家长,要教导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善不欺恶不怕,遇到霸权,要通过正当途径解决,比如找老师了解情况,和对方家长对话沟通等。
忍气吞声型:有些家长在得知孩子受欺负时,因担心孩子会遭到打击报复,就让孩子远离是非,忍一时风平浪静。
纠正:在原则问题上的忍让,是一种软弱和纵容。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各种观念需要家长教导,如果一味让孩子忍受,很容易让孩子变得软弱。面对欺凌,应该告诉孩子不要害怕,要勇敢面对。如果逃避,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纵容犯错型:一些家长得知孩子被欺凌时,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或是根本不相信孩子会当上小“恶霸”,根本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在错误的深渊中越滑越远。
纠正:纵容孩子“犯罪”,等同于同罪。要告诉孩子,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教会孩子分辨是非黑白。
专家说法
俊敏 心理咨询师
让孩子的心,不再异化
所谓“隐性”心理问题,就是指表面正常,实际却存在一定心理障碍,长期积累后有可能爆发的现象。因为这些孩子平时与普通人无异,想要发现他们的问题并非易事。为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对有“隐性”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前期干预尤为重要。
实际上,很多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魔鬼”,关键是如何管住这个“魔鬼”。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只要心里有不舒服不愉快,或者说心里有心结,最好的方式是与别人交流。而现在,面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矛盾,比如父母离异、父母不在身边,又比如全家人的娇纵等,无形中使孩子产生了各种“隐性”心理问题。而他们的这些问题家长很少关注,他们便在身边同学中寻找发泄口,或者寻找实践者。
于是,勒索、暴打等各种现象在校园里层出不穷。
更让人咋舌的是,他们还会拍下来放在网上和大家分享。他们这一扭曲的“显摆”行为,只是为引起大家注意。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平时都应该鼓励孩子与别人交流,让每个人都感觉受到重视。
对于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孩子,尤其是有伤人或自伤意图的孩子,需要家长和学校协同合作,共同努力。
为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要在学生中提倡情绪管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向学生和老师普及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方面的知识。提倡每个学生找知心朋友,这样任何一个人在处于情绪激动状态时,都可以得到关心和帮助。
郑珠 律师
做到知法懂法方能守法
面对日益频繁的校园暴力现象,作为学生,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作为学校和家长,要对学生和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提升法律意识。比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法制讲座、法院庭审、集体观看法制影视资料和进行劳教观摩等活动,使孩子们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更加深刻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结构,明确其威严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生活中能够自我认识、自我领悟和自我矫正其错误言行,从而不断提升个人法律意识。
针对做出暴力或攻击行为的学生个体应分别给予及时、适度的惩罚,以此警告其他预谋实施暴力事件的学生,要以此为戒,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避免同类暴力事件再次发生。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孩子原本应该纯净善良的心,已受到污染和扭曲。
更有甚者,以暴力为荣,甚至将它拍成视频上传网络,与众人分享。
在搜索网页上输入“校园暴力视频”,居然出现3146个相关链接;而一个名为“某中学女生群殴”的视频,竟然有30多万网友疯狂点击。一些学生称,这仅仅为了好玩;也有学生表示,这种视频很受欢迎,点击率高。
是什么让天使变成“恶魔”,动不动就用拳头说话?又是什么导致暴力视频频现网络?
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孩子个人的,也有来自社会大背景的。
而首先要反思的应该是家长。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影响是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
新闻点击:那些被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
2007年6月,14岁的银川市某中学初一女生小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4名十六七岁的少女围殴达两小时之久,导致鼻骨骨折,头面部多处受伤。而出事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围殴少女们看小静不顺眼。
2009年9月8日,刚满16岁的西安旅游职业中专新生小美被同校的七八名女同学按在宿舍的地上殴打,随后她被强行扒光衣服,周围人用手机拍下裸照。理由仅仅是有一名女同学怀疑小美在教室瞪她一眼。
2009年9月3日,银川市某中学高二年级的两名女生罗某、刘某,因琐事发生矛盾,并于9月4日上午在学校约定,下午放学后到公园“单挑”。两人放学后到约定地点打架后仍无法解决问题,随即又各自打电话纠集了一帮社会闲散人员继续斗殴,导致一死一伤的惨剧。
2011年10月东莞东方明珠学校组织学生外出秋游,在广州乐翻天与佛山盐步中学学生发生冲突,随后秋游演变成两校800名学生的群殴事件,甚至在追打过程中“有学生动用西瓜刀”。
孩子爱上暴力,怎么办?
不可否认,校园暴力中的那些问题孩子,都有家庭因素的部分作用。这些“小霸王”多半来自两种特殊家庭:一种是关爱泛滥,一种是关爱缺失。
前者宠溺过度,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的性格;后者则因关爱残缺,孩子缺乏关注和安全感,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
留守家庭:
小冬(15岁,父母在广州打工)
从不说话到用“拳头”说话
王虎夫妻接到四川老家打来的电话,他们的儿子小冬在学校把同学打伤了,受伤同学的一只眼睛可能不保!
王虎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儿子怎么和“暴力伤人”扯到一起。每次打电话回家时,老人总是向他汇报小冬“很乖”、“很听话”。王虎买了火车票和爱人连夜赶回宜宾。
在看守所,王虎见到了个头已经超过自己的儿子。小冬沉默寡言,眼神漠然。王虎把打工几年积攒的钱都拿去赔医药费了,心里很生气。他严厉地责问儿子为什么要打同学,可小冬咬紧牙关,一句话也不肯多说。
班主任告诉王虎,这两年,小冬变化很大。以前孩子很安静,是个“闷葫芦”,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变得暴躁易怒,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因此,没少挨老师批评。但批评过后,他非但没有改正,还变本加厉。一次,小冬对一个同学扬言:“再让我知道你去老师那儿告状,看我不整死你!”
爷爷奶奶因为护犊,也觉得男孩子野一点没关系,就没跟王虎夫妇说实情。
小冬在妈妈的眼泪攻势下,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说,因为父母一直不在身边,每次看到同学的父母来开家长会,就很羡慕。有个别同学挖苦他是没爸没妈的娃,小冬起初还能忍,等他个子一下子蹿高了,他就觉得必须还击,并且因为几次打赢他们,心里甚至有些许优越感,感觉自己是个强者,没想到这次下手过狠,造成了同学右眼差点失明的惨剧,他心里也非常后悔。
小编寄语:父母无人可以代替。外出打工的家长,总觉得自己辛苦忙碌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但别忘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份亲情体验,是金钱无法弥补的。即使你因生活所迫,要将孩子“隔代抚养”,也应“常回家看看”,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身边生活、学习。
权势家庭:
常乐(16岁,从小就是家里的“小霸王”)孩子坑了爹,爹也坑了孩子
常乐终于出事了,他因为不满一个同学在考试时不肯帮他作弊,于是纠集了几个哥们,围殴该同学,以致该同学失足从二楼摔下,当场昏迷。
事后,常乐和他的哥们被带到派出所,可常乐还气焰嚣张地说:“看吧,我爸明天准保把我弄出去!”
只是这次,常乐的父母还真帮不上忙了。被围殴的同学生死未卜,任谁也不敢放人。
而常乐还幻想父母会来“救”他,因为父母在他眼里,是无所不能的。
小时候,常乐在幼儿园把小朋友的脸抓破了,就是父母出面,买了水果礼物登门道歉,事情便不了了之了。
上小学时,常乐因为发育早,长得高大壮硕,所以常以欺负弱小同学为乐事,每次被老师罚扫地,他就拿出钱来,找同学替他扫。
而在常乐父母眼里,和同学打打闹闹足“很正常”的事,男孩天性就顽皮些,母亲甚至认为“小孩子就应该有点个性,这样将来在社会上才不会吃亏”。久而久之,常乐就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而每次出事,父母总能拿钱“摆平”,这让他处事更加有恃无恐。
同学最终苏醒,但大脑受到了永久性伤害,同学的父母坚持追究,这次,无论常乐的父母如何努力,常乐最终还是被判进了少管所。
法庭宣判那一刻,常乐终于哭了。这是出事以来,他第一次感到害怕,父母这把保护伞没了,他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助。这件事也让他明白,人只要犯了错,就一定要承担后果。
小编寄语:当今社会,许多“富二代”、“官二代”之所以频频曝出吸毒、炫富等丑闻,就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孩子的父母,总觉得自己小时候物质条件差,现在经济好了就不能亏待孩子,孩子犯了错就忙不迭替他们“摆平”一切,殊不知这种庇护最后会酿成恶果。家庭环境优越,就更不应对孩子纵容。要知道,孩子是你的,更是社会的。 单亲家庭:
小魏(13岁,随母亲一起生活)
天使的另一面是恶魔
虽然离了婚,但是有小魏这个孩子,淑萍感到很欣慰。
谁都说淑萍有福气,小魏懂事又能干,在母亲摆档被欺负时,还能出头替母亲讨公道。淑萍常说,小魏不仅是她的贴心小棉袄,还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小天使。
在学校,小魏也有几个“义结金兰”的好姐妹,因为大家同是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小魏和姐妹们彼此惺惺相惜。平时姐妹中有谁被欺负了,小魏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
一天,小魏刚进教室门,就听见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议论。
“我猜是小魏,据说她爸妈离婚了,她没什么零花钱。听说她小时候还偷过邻居家的钱呢。”原来是同学小美的手机不见了,好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是谁偷的。
怀疑小魏偷手机的就是家境优越、平时倍受老师宠爱的小雅。
这天晚自习后,小魏和几个姐妹约了小雅在一个阴暗的小巷子里“谈话”。随后,小魏几个人就围住小雅,不停地对她拳打脚踢,等到小雅跪地求饶了,小魏几个才停下来。
但是小魏仍然没有解恨,她让姐妹们掏出笔,在小雅的脸上乱画一通。
见到平时打扮入时的小雅变得狼狈不堪,小魏更加兴奋,她命令两个姐妹强行把小雅的上衣脱掉,让她们狠狠地往小雅的胸部踢,一边蹂躏着小雅,一边让有手机的姐妹把这一幕拍下来。
小编寄语:家庭破碎,对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因为家庭残缺,缺少父爱或者母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天空坍塌了大半。这也会导致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极易对这方面优于自己的同龄人产生嫉妒的心理,从而实施暴力行为以达到心理平衡。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虽然离婚了,但是对她的爱却没有减半。
“空巢”家庭:
小浩(11岁,父母是“空中飞人”)
要得到爸妈的关注,很难
“宝贝,爸妈很忙,待会还要出去见客户,饿了冰箱有东西吃!”爸爸在小浩脸上捏了捏,忙不迭和妈妈出门了。
小浩的爸妈经营着一家公司,平时工作很忙,让小浩寄宿在学校,周末才把他接回家。可是因为他们太忙了,周末都没时间陪他。他们把小浩锁在家里,让小浩自己写作业,写完了就可以看电视、玩游戏。
小浩看着爸妈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自己连期中考试取得进步的喜悦都没来得及跟他们分享。
小浩呆在家,空荡荡的房子,没有一个人陪他说说话。
小浩只能玩着爸爸买给他的PSP来摆脱寂寞的困扰,他用力地按着游戏键,使出各种必杀技,因为只有游戏中的暴力才让他感觉到些许兴奋和存在的意义。
可是谁也没想到,小浩竟然把游戏中的暴力带到了现实的生活中。
他用爸妈给的零花钱,“雇”了几个小“打手”,并开始模仿游戏中的各种必杀技,要是看哪个同学不顺眼了,小浩就和这几个小“打手”一起恶狠狠地揍他,每教训完一个同学,小浩都不忘说一句:“害怕了吧,去告诉老师啊,告诉我爸妈啊,我不怕的!”
后来,终于有同学不堪暴力的折磨,向老师打了小报告。
老师把小浩的父母请到了学校,并叮嘱小浩父母多关注一下他的生活和学习,防止他走上犯罪的道路。
原来小浩的初衷就是想他的爸妈关注他,他不断地向身边的同学施予暴力,想同学们向老师告状,并把他的家长请到学校来。小浩最终通过暴力获得了父母的关注,可是他从此真的能从暴力中抽身出来吗?
小编寄语:独生子、单元房、家长忙于工作、从小没有伙伴分享童年。很多父母不在意孩子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看来,童年生活只是吃好、学好。其余的事情,都不是问题。因而极端的孩子会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获取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如果家长的确抽不出时间,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其它方式交流,比如写小纸条、发短信等。通过平等的交流,家长才能掌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杜绝暴力的产生。
孩子被暴力,为什么?
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37.5%的学生遭遇过校园暴力,但仅有5%会跟老师家长汇报。为什么遭遇威胁,孩子们不会说“不”?或是他们不懂得说“不”?
米朵(15岁,初三学生)
用生命给他人贴上“凶手”标签
100多公里的车程,岳阳泪流一路。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有什么想不开,非要去跳楼?
当岳阳赶到贵州市人民医院时,米朵经过抢救,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了。
岳阳夫妇来到病房,女儿已经醒了。她见到父母,眼泪像决堤的河水般倾泻下来。
“妈妈,不是我要跳楼,是她们逼我的……”
在米朵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岳阳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米朵漂亮,成绩也好,自然招人嫉妒。班里有个女同学,一次考试坐在米朵后而,要她“照顾照顾”,米朵没答应。从此,这个同学就经常找她麻烦,有一次趁她睡着,还把她的蚊帐点燃……
好朋友都劝米朵求饶,可米朵偏不。那同学见米朵也是“硬骨头”,竟在校外找了几个小流氓,想让他们“教训”米朵。
那天晚上,米朵外出买夜宵,差点被小流氓强行掳走,幸好有路人挺身而出。
米朵又气又怕,回到宿舍找那个同学大吵一顿。
“你是不是想我死?”气急时,米朵爬上阳台,怒斥,“我跳下去,你就是杀人凶手!”
“你吓唬谁?有种你就跳下去。”那女同学也不服软。
于是,米朵纵身往下一跳……
母亲的忏悔:米朵小时候,很喜欢看一部动画片叫《朵拉历险记》。那时候,她的口头禅是“妈妈,我需要你的帮忙”。我害怕养成她的依赖性,就强迫她事事自己解决,自己面对。平时除了学习,我也很少过问她在学校的生活。米朵也没有告诉过我她的遭遇。这是一个母亲的失败。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有时候比什么都重要。
陈雷(16岁,高二学生)
用水果刀迎接学校的“强盗”
“他们要我每星期给他们100块,我哪有这么多钱?如果不给,他们又会痛打我一顿。他们就是一伙强盗!”
“今天回家,不知怎么跟妈妈要钱。只要我一提钱,她就会唠叨个没完。‘我们家是开银行的吗?你一个学生,怎么花这么多钱?你妈赚钱多辛苦你知不知道?找你那个死鬼老爸要去!’这些话,我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因为没交够钱,他们罚我给他们洗一个礼拜的衣服鞋子,还用铁棍打我。他们说,如果下星期还没有钱,就打断我的腿……”
“完了,妈妈不肯再给我零花钱。算了,把我逼急了,我就跟他们拼了!!!”
一页一页翻看儿子陈雷的日记,陈燕终于知道,老老实实的儿子,为什么拿刀捅同学。
她不住地埋怨自己:都是我的错!我没有好好关心他。他问我要钱的时候,我多跟他沟通,说不定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那天是星期一。本来学校要求星期天晚上返校的,可陈雷说想多呆一个晚上,要不以后都没什么时间陪妈妈。
陈燕有点诧异,但也没往心里去。
上学前,陈雷穿上最得体的衣服,还要求陈燕包了他最喜欢吃的玉米饺子。
陈燕包饺子的时候,还生了闷气:一个单亲母亲,把儿子带大容易吗?现在好了,儿子大了,吃东西也挑剔了,以后谁还能伺候得了?
吃过早餐,陈雷居然给了陈燕一个大大的拥抱,还在她脸上狠狠亲了一下。
儿子以前很内敛,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感情,现在看来他长大了。陈燕看着陈雷高大的背影,感觉有点欣慰。
陈燕不知道,那是一个充满血腥的早晨。那一天,做完早操后,陈雷被学校里的“大哥大”叫回宿舍。当对方再一次向陈雷勒索的时候,他就抽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水果刀……
母亲的忏悔:和丈夫离婚后,儿子就成了我的支柱。我希望他懂事听话不惹麻烦,希望他勤俭节约懂得生活的艰辛。我总是对他抱怨生活,总是要求他事事顺我心意,却很少去关心他的喜怒哀乐。他知道我赚钱不易,也不想再被勒索,才做出这种极端的行为。是我,没有教会他正确面对威胁的方法。
萧翰(17岁,中专二年级学生)
用手机职悦校园帮派大哥
警察来敲门时,月梅正在厨房炒菜。
“你儿子萧翰涉嫌在网上传播暴力视频,现在我们要将他带回去调查。”民警开门见山。
月梅看了看正在客厅做作业的萧翰,感到很突然:“我儿子可是三好学生呀,你们搞错了吧?”
“我们是通过IP地址追查过来的,”民警盯着萧翰问,“你是不是上传过一段名叫‘15男生殴打女生’的视频?”
萧翰无力地垂下头,承认了。
让月梅意料不到的是,成绩优秀的儿子,是为了在校园里不被“欺负”,才沦为“帮凶”的。
萧翰就读的是一所民办中专,学校有个“振兴帮”,是毕业班的师兄们成立的一个校园帮派。
萧翰成绩好,尤其擅长电脑。因为这个特长,他竟然赢得师兄们的器重。
一天,一个师兄找到萧翰,说想教训一下自己的女朋友,因为她见异思迁。
萧翰随口说:“那就打她一顿呗,网上有很多这种视频。”
师兄来了兴趣,让萧翰准备好手机,跟着自己去,到时候传上网,让她臭名远扬。
就是这个“15男生殴打女生”的视频,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公安局也立案侦查。
萧翰没有料到,只是上传一个视频,也构成犯罪。
父母的忏悔:我们最大的错是没有让萧翰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小的时候,我们带他坐公交车,他发现有小偷扒窃,我们却告诉他不要“多管闲事”。我们不希望他太有正义感,怕他“惹祸上身”。这种“自扫门前雪”的教育方法,才造成了儿子今天的锒铛入狱。
孩子遭遇家庭暴力,
震惊气愤型:大多数家长在得知自己孩子被人勒索钱财或是拳脚相向时,第一反应都觉得特别震惊,不相信校园会发生这样可怕的事件。
纠正:现在孩子接触事物多,尤其是一些暴力传播途径非常广泛,所以在孩子入校前,要给孩子做好思想工作,一旦和人发生冲突,第一时间该如何保护自己。
以暴制暴型:有些家长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或欺负后,不是积极地和学校或老师进行沟通,而是给孩子灌输不能吃亏,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甚至跑到学校给孩子出气。这些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太软弱,否则长大进入社会也会吃亏。
纠正: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在学校变得孤立。作为家长,要教导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善不欺恶不怕,遇到霸权,要通过正当途径解决,比如找老师了解情况,和对方家长对话沟通等。
忍气吞声型:有些家长在得知孩子受欺负时,因担心孩子会遭到打击报复,就让孩子远离是非,忍一时风平浪静。
纠正:在原则问题上的忍让,是一种软弱和纵容。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各种观念需要家长教导,如果一味让孩子忍受,很容易让孩子变得软弱。面对欺凌,应该告诉孩子不要害怕,要勇敢面对。如果逃避,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纵容犯错型:一些家长得知孩子被欺凌时,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或是根本不相信孩子会当上小“恶霸”,根本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在错误的深渊中越滑越远。
纠正:纵容孩子“犯罪”,等同于同罪。要告诉孩子,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教会孩子分辨是非黑白。
专家说法
俊敏 心理咨询师
让孩子的心,不再异化
所谓“隐性”心理问题,就是指表面正常,实际却存在一定心理障碍,长期积累后有可能爆发的现象。因为这些孩子平时与普通人无异,想要发现他们的问题并非易事。为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对有“隐性”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前期干预尤为重要。
实际上,很多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魔鬼”,关键是如何管住这个“魔鬼”。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只要心里有不舒服不愉快,或者说心里有心结,最好的方式是与别人交流。而现在,面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矛盾,比如父母离异、父母不在身边,又比如全家人的娇纵等,无形中使孩子产生了各种“隐性”心理问题。而他们的这些问题家长很少关注,他们便在身边同学中寻找发泄口,或者寻找实践者。
于是,勒索、暴打等各种现象在校园里层出不穷。
更让人咋舌的是,他们还会拍下来放在网上和大家分享。他们这一扭曲的“显摆”行为,只是为引起大家注意。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平时都应该鼓励孩子与别人交流,让每个人都感觉受到重视。
对于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孩子,尤其是有伤人或自伤意图的孩子,需要家长和学校协同合作,共同努力。
为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要在学生中提倡情绪管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向学生和老师普及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方面的知识。提倡每个学生找知心朋友,这样任何一个人在处于情绪激动状态时,都可以得到关心和帮助。
郑珠 律师
做到知法懂法方能守法
面对日益频繁的校园暴力现象,作为学生,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作为学校和家长,要对学生和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提升法律意识。比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法制讲座、法院庭审、集体观看法制影视资料和进行劳教观摩等活动,使孩子们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更加深刻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结构,明确其威严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生活中能够自我认识、自我领悟和自我矫正其错误言行,从而不断提升个人法律意识。
针对做出暴力或攻击行为的学生个体应分别给予及时、适度的惩罚,以此警告其他预谋实施暴力事件的学生,要以此为戒,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避免同类暴力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