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反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离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这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关键词: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创新型人才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中凝结、提炼和抽象出来的理论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尽管它产生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科学研究活动中,但并非为科学工作者所独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义。
第一,探究求识的理性精神。科学是认识和揭示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精神活动。科学家求知的理性和灵魂表现为对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的坚信和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能力的坚信。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是人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客观基础,而人们所具有的探究、求识的主观精神则是科学活动的精神基础[1]。
第二,实践检验的求真精神。科学理论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但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未必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其科学性与真理性才能得以验证,才能真正发挥科学的力量[2]。
第三,敢于批判、发展的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都应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怀疑与批判的过程就是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它是促进科学永恒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使之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本质特征[2]。
第四,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对不同的观点、不同学派理论,应有的态度是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客观尺度和主观尺度的统一是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
第五,坚持不懈、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对于真理坚持不懈追求,淡泊名利、义无反顾、勇于献身,是科学得以产生、创新的必要条件。
2.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道德、尊荣、生命价值的追求、关心和庇护,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自我关怀。它不仅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明十分珍爱,而且致力于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其内涵十分丰富,如追求道德信仰、道德人格的价值;期望和渴求自由、公正的功用;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的尊重;对人类的生命、死亡、幸福及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和思考[3]。如果说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那么人文精神的本质就在于求善、求美,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4]。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两种基本的人类精神形式。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两种基本方式和精神能力。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两种基本的人类精神形式,二者具有对立性。
第一,科学精神是人的理性品质,它提倡理性至上,追求真实、协调与完整的现实世界。人文精神是人的感性成分,通过情感、意志、信仰等感性活动理解生命的价值和追寻。
第二,科学精神外化为人的理性力量。它建立在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探索的基础上,重视的是外部世界的客观性、有序性及完整性等。人文精神则主要内化为人的素养、气质和品格,它是建立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认识和美好理想的基础上,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尊贵性、价值性、向往性[5]。
第三,科学精神更具有客观性,强调的是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人文精神则更倾向主观性,强调的是符合人的目的和要求性,它主要关注人生在世的价值和命运等理想问题。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两种基本的人类精神形式,二者具有统一性。
第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必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才能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使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而且要按照主体的意志和需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真理和价值是同时制约人们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人们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活动只有秉承人文精神,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才能满足人自身的的需要,二者有机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不可偏废。
第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源于人类精神的统一性。科学理性表面看来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但归根结底的意义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寄予了人的情感需求。认知理性满足人的求知欲望;自然科学理论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社会科学理论满足人的情感倾向。因此,科学精神作为外化的人类理性力量,它貌似指向外在的客观,实则指向人的内在主观。以求得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和谐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讲,科学精神中内蕴人文精神。人类精神的统一性决定了此二者的统一性。同时,人文精神中内蕴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必须以现实为基础。它在关注人的同时,要关注外在的客观世界,关注人与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所谓价值,即是客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本身就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由人的客观生存状态决定的;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也是客观的。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及满足的程度,取决于客体、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性质和属性。否则,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就会成为虚无缥缈主观臆想,对人生的引导力和感召力也必定随之丧失。人文精神对人生目的、价值的思考和理解,不仅要以生活实践为基础,而且要以理性思辨为指导。比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这些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人文精神,都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的思考和领悟。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中也蕴涵着科学精神。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对立统一的。人文精神必须具有现代的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应也必须具有崇高的人文情怀。二者统一于人们的创新思想与创新实践之中。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的反省
(一)科学技术本身是柄双刃剑
当今时代科学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它使人们的生活日益便利,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但是科学技术本身是柄双刃剑,如果人们一味沉醉于用新兴的科学技术向自然掠夺式地索取,则会造成危害人类自身的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及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以科学研究的名义进行的生物、人体试验如纳粹医生和日本军国主义731部队的医生所进行的人体试验,克隆技术,不可否认它的科学价值,但他们的活动有悖于人类的道德伦理、道德良知,是彻头彻尾的犯罪行为,必须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惩处。恐怖主义是21世纪的政治灾难,值得人们警醒的是一些学历和智商高的知识分子加入了恐怖组织,从而导致该组织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这加剧了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和战胜它的艰巨性,更反映了人类道德良知的堕落[6]。
(二)竞争全球化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人才
全球化的经济是诚实守信、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经济,而不是坑蒙欺骗、投机掺假,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的经济。公平、透明和非歧视的道德规范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世界上,任何富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有内在的道德力量在支撑。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我们应重新反思和定位创新性人才的素养,坚决克服单向化的人格塑造模式。要使之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既要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又要有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关系的人文精神。爱护环境、关注民情、体恤民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和发展[7]。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达到求真、向善、审美相统一的基础。当前,我们已跨入21世纪,审视上一世纪的不足之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新世纪相融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不容置疑。
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深化改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中国的迫切需求。创新型人才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现代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且其内涵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一)极强的好奇心和发现探索的勇气
爱因斯坦在谈到自己成功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创新思维。其中科学主要运用抽象、逻辑的理性思维,而人文主要运用形象、直觉的感性思维。抽象、逻辑的理性思维在创新活动中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直觉、灵感、顿悟等感性思维在创新思维中有时也能够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理性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有感性思维的能力。如作为感性思维的好奇心就是充分激发人们潜在能力的加速器。好奇心,可以使人对正在从事的工作充满兴趣,并乐于、勇于进一步发现和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极强的好奇心和发现探索的勇气是创新型人才最为宝贵的素养。
(二)崇高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探索、批判精神
创新型人才必须在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必须具有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尤其要关注国家与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包容互助的道德修养,认同的价值观念,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攻坚团队,坚毅、乐观、进取的态度为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提供了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当然要实现对现实社会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方面的批判和否定,建构新的理论和机制,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还必须有勇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善于发现相异见解的批判精神。
(三)遵循创新规律与拥有科学的态度和理念
基于人文角度,创新型人才不应参加任何反社会、反人类的组织,也不能参加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组织,这是创新人才必须遵循的创新规律。科学态度是指主体对客体等应有的求真务实、严谨细致、开拓创新的态度。科学理念,其本质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的哲学观,他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思想上的指导。拥有了科学的态度和理念,创新者就能以敏捷锐利的目光与当代进步的思维方式和手段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对其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从而产生创新意识和欲望,进行理论创新和物质创新。才能在创新中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既积极作为、大胆突破,又谨慎求真、脚踏实地,从而实现理想超越的创新目标。
(四)坚持客观和主观两个尺度
科学精神对于创新虽然重要,但是它只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发展自身的工具和手段,是一种客观标准。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主体尺度和对生命的关怀,则会致使科学主义得以滋生、蔓延,科学创新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由人文精神对科学创新进行导向就非常必要。创新实践必须同时坚持客观和主观两个尺度。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人类为目的。这就需要创新者具有社会道德良知,关爱生命、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
(五)独立自由的个性与良好的心理品质
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无拘无束、独立自主地发挥才智的特性,而且要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创新活动必然充满曲折与艰辛,因而创新性人才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乐观向上的态度、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就成为创新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品质的高低决定创新能力的高低。
基于以上分析,便可清醒地认识到:创新型人才必须同时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不可或缺。二者统一于创新人才的创新思想与创新实践之中。总之,深化改革需要创新性人才,经济全球化呼唤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都有家国情怀的理念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必然性——新时期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反思[J].时代报告,2011(10)(下半月):19.
[2]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
[3]陈民,李勋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础[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11):54-55.
[4]何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生幸福的精神支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5):138-144.
[5]胡安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冲突与融合[J].九江学院学报,2014(4):71-78.
[6]苏丹.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融合[J].学术交流,2013(1):59-63.
[7]于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教育的当代价值—以理工院校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2013(4):80-81.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消费主义及其在中国传播的价值观影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12YJC700068。
关键词: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创新型人才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中凝结、提炼和抽象出来的理论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尽管它产生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科学研究活动中,但并非为科学工作者所独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义。
第一,探究求识的理性精神。科学是认识和揭示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精神活动。科学家求知的理性和灵魂表现为对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的坚信和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能力的坚信。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是人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客观基础,而人们所具有的探究、求识的主观精神则是科学活动的精神基础[1]。
第二,实践检验的求真精神。科学理论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但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未必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其科学性与真理性才能得以验证,才能真正发挥科学的力量[2]。
第三,敢于批判、发展的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都应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怀疑与批判的过程就是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它是促进科学永恒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使之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本质特征[2]。
第四,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对不同的观点、不同学派理论,应有的态度是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客观尺度和主观尺度的统一是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
第五,坚持不懈、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对于真理坚持不懈追求,淡泊名利、义无反顾、勇于献身,是科学得以产生、创新的必要条件。
2.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道德、尊荣、生命价值的追求、关心和庇护,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自我关怀。它不仅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明十分珍爱,而且致力于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其内涵十分丰富,如追求道德信仰、道德人格的价值;期望和渴求自由、公正的功用;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的尊重;对人类的生命、死亡、幸福及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和思考[3]。如果说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那么人文精神的本质就在于求善、求美,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4]。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两种基本的人类精神形式。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两种基本方式和精神能力。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两种基本的人类精神形式,二者具有对立性。
第一,科学精神是人的理性品质,它提倡理性至上,追求真实、协调与完整的现实世界。人文精神是人的感性成分,通过情感、意志、信仰等感性活动理解生命的价值和追寻。
第二,科学精神外化为人的理性力量。它建立在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探索的基础上,重视的是外部世界的客观性、有序性及完整性等。人文精神则主要内化为人的素养、气质和品格,它是建立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认识和美好理想的基础上,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尊贵性、价值性、向往性[5]。
第三,科学精神更具有客观性,强调的是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人文精神则更倾向主观性,强调的是符合人的目的和要求性,它主要关注人生在世的价值和命运等理想问题。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两种基本的人类精神形式,二者具有统一性。
第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必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才能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使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而且要按照主体的意志和需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真理和价值是同时制约人们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人们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活动只有秉承人文精神,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才能满足人自身的的需要,二者有机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不可偏废。
第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源于人类精神的统一性。科学理性表面看来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但归根结底的意义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寄予了人的情感需求。认知理性满足人的求知欲望;自然科学理论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社会科学理论满足人的情感倾向。因此,科学精神作为外化的人类理性力量,它貌似指向外在的客观,实则指向人的内在主观。以求得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和谐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讲,科学精神中内蕴人文精神。人类精神的统一性决定了此二者的统一性。同时,人文精神中内蕴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必须以现实为基础。它在关注人的同时,要关注外在的客观世界,关注人与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所谓价值,即是客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本身就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由人的客观生存状态决定的;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也是客观的。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及满足的程度,取决于客体、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性质和属性。否则,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就会成为虚无缥缈主观臆想,对人生的引导力和感召力也必定随之丧失。人文精神对人生目的、价值的思考和理解,不仅要以生活实践为基础,而且要以理性思辨为指导。比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这些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人文精神,都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的思考和领悟。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中也蕴涵着科学精神。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对立统一的。人文精神必须具有现代的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应也必须具有崇高的人文情怀。二者统一于人们的创新思想与创新实践之中。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的反省
(一)科学技术本身是柄双刃剑
当今时代科学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它使人们的生活日益便利,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但是科学技术本身是柄双刃剑,如果人们一味沉醉于用新兴的科学技术向自然掠夺式地索取,则会造成危害人类自身的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及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以科学研究的名义进行的生物、人体试验如纳粹医生和日本军国主义731部队的医生所进行的人体试验,克隆技术,不可否认它的科学价值,但他们的活动有悖于人类的道德伦理、道德良知,是彻头彻尾的犯罪行为,必须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惩处。恐怖主义是21世纪的政治灾难,值得人们警醒的是一些学历和智商高的知识分子加入了恐怖组织,从而导致该组织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这加剧了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和战胜它的艰巨性,更反映了人类道德良知的堕落[6]。
(二)竞争全球化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人才
全球化的经济是诚实守信、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经济,而不是坑蒙欺骗、投机掺假,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的经济。公平、透明和非歧视的道德规范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世界上,任何富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有内在的道德力量在支撑。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我们应重新反思和定位创新性人才的素养,坚决克服单向化的人格塑造模式。要使之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既要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又要有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关系的人文精神。爱护环境、关注民情、体恤民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和发展[7]。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达到求真、向善、审美相统一的基础。当前,我们已跨入21世纪,审视上一世纪的不足之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新世纪相融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不容置疑。
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深化改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中国的迫切需求。创新型人才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现代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且其内涵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一)极强的好奇心和发现探索的勇气
爱因斯坦在谈到自己成功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创新思维。其中科学主要运用抽象、逻辑的理性思维,而人文主要运用形象、直觉的感性思维。抽象、逻辑的理性思维在创新活动中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直觉、灵感、顿悟等感性思维在创新思维中有时也能够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理性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有感性思维的能力。如作为感性思维的好奇心就是充分激发人们潜在能力的加速器。好奇心,可以使人对正在从事的工作充满兴趣,并乐于、勇于进一步发现和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极强的好奇心和发现探索的勇气是创新型人才最为宝贵的素养。
(二)崇高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探索、批判精神
创新型人才必须在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必须具有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尤其要关注国家与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包容互助的道德修养,认同的价值观念,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攻坚团队,坚毅、乐观、进取的态度为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提供了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当然要实现对现实社会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方面的批判和否定,建构新的理论和机制,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还必须有勇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善于发现相异见解的批判精神。
(三)遵循创新规律与拥有科学的态度和理念
基于人文角度,创新型人才不应参加任何反社会、反人类的组织,也不能参加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组织,这是创新人才必须遵循的创新规律。科学态度是指主体对客体等应有的求真务实、严谨细致、开拓创新的态度。科学理念,其本质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的哲学观,他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思想上的指导。拥有了科学的态度和理念,创新者就能以敏捷锐利的目光与当代进步的思维方式和手段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对其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从而产生创新意识和欲望,进行理论创新和物质创新。才能在创新中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既积极作为、大胆突破,又谨慎求真、脚踏实地,从而实现理想超越的创新目标。
(四)坚持客观和主观两个尺度
科学精神对于创新虽然重要,但是它只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发展自身的工具和手段,是一种客观标准。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主体尺度和对生命的关怀,则会致使科学主义得以滋生、蔓延,科学创新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由人文精神对科学创新进行导向就非常必要。创新实践必须同时坚持客观和主观两个尺度。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人类为目的。这就需要创新者具有社会道德良知,关爱生命、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
(五)独立自由的个性与良好的心理品质
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无拘无束、独立自主地发挥才智的特性,而且要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创新活动必然充满曲折与艰辛,因而创新性人才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乐观向上的态度、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就成为创新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品质的高低决定创新能力的高低。
基于以上分析,便可清醒地认识到:创新型人才必须同时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不可或缺。二者统一于创新人才的创新思想与创新实践之中。总之,深化改革需要创新性人才,经济全球化呼唤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都有家国情怀的理念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必然性——新时期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反思[J].时代报告,2011(10)(下半月):19.
[2]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
[3]陈民,李勋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础[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11):54-55.
[4]何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生幸福的精神支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5):138-144.
[5]胡安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冲突与融合[J].九江学院学报,2014(4):71-78.
[6]苏丹.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融合[J].学术交流,2013(1):59-63.
[7]于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教育的当代价值—以理工院校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2013(4):80-81.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消费主义及其在中国传播的价值观影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12YJC70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