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山村忆当年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bnmzha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敖坡,一个位于吕梁山脉东麓的村庄,在少年时代,我就记住了这个地名。20世纪60年代,我的父亲谭刚给我讲述当年战斗故事时,着重讲述了他1945年7月在敖坡指挥的那场阻击战。时光逝去,父亲讲述的故事情节虽已有些模糊,但敖坡村的名字却刻入脑海,多年来我一直期待循着先辈的足迹,去探访这座山村,复盘75年前那场阻击战的点点滴滴。
  借助各种信息渠道,有关当年敖坡阻击战的史料被不断发掘,其中一篇关于解放军第八十三集团军某旅二营战史的报道,引起我的格外关注。
  “1945年7月6日,该营奉命从延安护送一批干部挺进敌后,天还没亮,岗哨发现敌人由安乐庄向敖坡袭来,该营八连当即在敖坡阻敌。战斗中,连长曹启洪、指导员刘友敏等14位同志壮烈牺牲,警备第一旅授予该连‘启洪连’荣誉称号。”这正是我苦心寻找的史实——抗日战争后期发生在山西省汾阳县敖坡村的那场浴血阻击战。
  发现那篇报道后,我进一步收集敖坡阻击战的其他史料,特别是几位亲历者为回顾75年前的战斗撰写的战例文稿,还原战斗过程,使这场战斗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于后世。
  1945年6月中旬中共七大闭幕后,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二梯队近6000人从延安启程,奔赴湘粤桂边区开辟敌后根据地。这支队伍由党中央直接指挥,其中有负责保卫延安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和留守陕北的三五九旅以及从中央党政机关调派南方根据地组建政权的高中级干部400余人,包括陶铸、张启龙、古大存、袁任远、谭余保等诸多七大代表。在中央领导和延安各界群众的送别声中,部队从陕北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翻越吕梁山,于7月初行进至吕梁山脉东麓汾阳县(今汾阳市)境内,准备下山穿过晉中平原敌占区,进入太行山区继续南下。
  敖坡村坐落于汾阳县西山山麓,是从吕梁山区进入晋中平原的出山口。作为连接晋绥根据地与太岳根据地秘密交通线的重要驿站,敖坡村群众基础很好。7月6日拂晓前,警备第一旅部队经过夜行军抵达敖坡村,决定在此宿营,为通过敌占区做准备。部队刚在村里落脚,就闻村口枪声大作,警一旅旅长文年生接到报告,来自汾阳据点的日伪军七八百人,分三路趁夜色向敖坡村袭来,执行警戒任务的警一团八连已经与日军尖兵交火。虽然八连将敌人阻于村外,但是日军主力抢占了村西高地敖子坡。文年生分析,很可能是日军得到八路军部队出山的情报,企图天亮前赶到敖坡村设伏袭击,好在八路军先其一步到达。从当时敌情判断,日军并未掌握我军的行动规模。由于天色未亮,敌情尚不明朗,为确保大部队实施南下战略,文年生当即命令警一旅一团参谋长谭刚带领教导队赶往八连支援,要求不惜代价夺回敖子坡高地,就地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及地方干部队伍转移进山隐蔽。
  关键时刻,谭刚指挥阻击部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展开战斗。他趁敌立足未稳,组织八连向敖子坡日军发起反击,夺回了高地。天色渐亮后,日伪军在山炮和轻重机枪掩护下,向我军前沿阵地发起轮番进攻。激战中,教导队队长熊秋元身负重伤。守卫敖子坡的八连指战员在连长曹启洪(江西会昌人,1933年加入红军,参加过长征,牺牲时年仅31岁)带领下与敌殊死搏斗,先后7次击退日军进攻。指导员刘友敏(河南渑池人)右臂被打断仍然坚持指挥战斗,直至英勇牺牲。战至中午11时,敌军300余人第八次向敖子坡阵地疯狂扑来,八连指战员英勇顽强阻击,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枪托和石头与敌人拼杀,曹启洪6处负伤,两臂中弹,当场壮烈牺牲。血战后,八连最终将敌人击溃,消灭日伪军100多人,守住了高地。敖坡的枪炮声从天未亮响起,临近黄昏才逐渐停息,敌军进攻敖坡村的企图始终没能得逞,天黑后便撤回据点。八连等阻击部队胜利完成任务,敌军败退后,追随主力转移至几十里外的向阳镇休整。敖坡阻击战中,警一团八连战斗最为惨烈,连长、指导员壮烈牺牲。战后,为表彰八连指战员的英雄功绩,警备第一旅以该连连长曹启洪命名,授予警一团八连“启洪连”的光荣称号。
  1970年,“启洪连”所在的解放军五十四军某部千里野营拉练,重访抗日战场,回到敖坡村。部队指战员和敖坡村民兵把当年战斗后长眠于此的八连连长曹启洪、指导员刘友敏等14名烈士的陵墓重新修整并立碑建园。此后,敖坡村村委把八连主战场敖子坡改称为“启洪坡”。1993年,汾阳县人民政府将敖坡烈士陵园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敖坡烈士陵园是别在巍巍山麓的勋章。
  青山有幸,环抱忠魂。75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党和政府从未忘记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赢得的荣耀。据悉,汾阳市有关部门正在制订方案,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力争将敖坡村建成红色文化旅游基地。我们作为这支光荣部队及敖坡阻击战亲历者的后人,虽散居天南海北,却不约而同将祝福遥寄晋西大地,并希望尽绵薄之力,推动方案早日落实。届时,大家将相约敖坡,在烈士墓前点一盏心灯祭奠先辈,捧一抷黄土传承后人。
  相关链接:
  文年生(1906-1968),湖南岳阳人。曾任红军团长、师长,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团长、警备一旅旅长,解放军第六十八军军长、二十兵团副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谭刚(1911-1999),湖南长沙人。曾任抗大军事教员,八路军第三八五旅科长、警备一团参谋长,辽吉军校副校长,通鲁警备区副司令员,中南空军作战处处长,军事科学院研究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责编 申世杰)
其他文献
一个出身殷实家庭的热血青年,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毕业后报考黄埔军校,就此戎马倥偬,再没回过家乡。90多年过去了,村里已经将其淡忘,地方志书也无记载,烈士牺牲后葬于何处?至今連张照片都没留下。我是2018年10月到大别山干部学院学习时偶然得知,他叫赵輖,山西高平马村人,是早期的共产党员,是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的英雄,是长期从事兵运工作,参与策划了两次兵变,掩护和安排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
期刊
续范亭是爱国、救国、报国的典范。他带着坚定的革命追求和执着的理想信念,毕生追求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跟随时代潮流奋勇前进,从一个革命的三民主义者,最后成为坚强的共产主义者,人生信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不仅是一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革命将军,也是一位热情洋溢、慷慨悲歌的革命诗人;他不仅用军人的刀剑和枪炮杀伤敌人,也用犀利的笔作为武器向反革命进行攻击。他在戎马生涯中写了270多首诗,以
期刊
听父亲说,大伯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  在祖国生死存亡之际,大伯和几个有志青年从家乡吕梁中阳县城出发,绕过敌人的封锁,过黄河到达了陕北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自此,他再也没有回过家,没有见过家中的母亲和弟妹们。  1947年,大伯写给奶奶的信一直被奶奶妥善保管着。信中,大伯不仅关心家乡的亲人及其生活状况,还讲述了自己的工作,并把最新的革命形势讲给奶奶听,感觉
期刊
1944年4月1日,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辽县(今左权县)麻田镇,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滕代远与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政委杨立三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持制定并颁布了《滕参谋长杨副参谋长手订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史称《滕杨方案》。其在总结敌后生产运动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以往“平均主义” “反对私有” “一切归公”的固化观念,主张“生产有分工,劳动有报酬,公私两利”,根据“按劳分配,公私兼顾”的
期刊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小康社会建设呈现出一个鲜明特点:前20年(1980—2000年)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力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初步小康目标;后20年(2001—2020年)在已经实现的初步小康基础上不断巩固已有成果,为建成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不懈奋斗。这一特点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小康社会建设
期刊
1921年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梦想,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根本政治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三步走”发展战略之后,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终于进入收官阶段。  小康社会建设主要成就  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梦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向贫困宣战,实施
期刊
“国家未来的伟大前途都寄托在你们年青一辈的身上”①  碧群:  我很高兴读到你的来信,本来此次我在〔从〕欧洲回来②,因沿途飞行时间太长,极感疲劳,但读了你的来信之后,使我的疲劳也消失了。我一切都很好,请勿惦念。  …………  抗战八年,我虽未死于战场,但头发却已斑白了,但[常]比起遭难的同胞,战场牺牲之英雄,不但不算得什么,而且感到无限惭愧。国家所受破坏是惨重的,人民的牺牲、房舍的被蹂躏,这一切固
期刊
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我认真阅读了邓发写给堂弟的家书。从这些饱含深情的家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对于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感受到革命先辈为了民族、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从句句肺腑之言中,我感悟到了革命先烈对广大青年的关心与呵护。我对青年一代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目标,有了更深的认识。  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
期刊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率领红军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局势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中国革命由此开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在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之际,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  生死攸关的转折  1934年10月,由于“
期刊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伟大历史转折。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孜孜以求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梦想的接力奋斗,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民族、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和使命意识。那么,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如何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