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分级教学模式的改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符合教育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满足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个性化需求。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
[关键词]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即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及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认为“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课程要求》中明确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方向发展。 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新教学模式应体现交互性, 可实现性和易操作性,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1]《课程要求》从教学内容上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语言知识、技能和交际策略的获得的综合体系,提倡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依存。这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进行因材施教的实际状况,在不改变循序渐进安排学习的年级制度的前提下,分级教学成为众多高校安排大学英语教学的理想选择。
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分级教学的可行性做了深入地研究,其理论依据主要集中在语言习得领域和人文主义教学观两个方面。
1.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1982)运用二语习得理论提出的“i + 1”理解输入假说。该理论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2]即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进行学习。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过了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学习者就不能获得可理解的输入。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语言输入,并按照自然序列学习,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1”层次。
2.人文主义教学观认为“人是主动的学习者,语言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其次学习是整体性的,学习者由于智力和情感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须受到重视;再次人文主义教学观强调自我意识,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内在潜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3]
这些理论研究为以学生为中心,分级,分类,分层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实行分级教学改革的高校大多以高考英语成绩或入学后英语摸底成绩为标准采取以下四种不同的分级模式:
1.三分法模式。按照学生的英语成绩分为高、中、低(A、B、C)三个级别进行教学。
2.两分法模式。将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并入“提高班”,剩余的学生并入“普通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授课。
3.按技能分级学习, 按模块分层上台阶。 依据听说和读写两项技能的分数将学生编入相应班级,按技能差异循序渐进,逐级提高各项语言技能。
前两种分级模式的标准均为学生的英语成绩, 教学实践中显示第一种模式往往对起点低如C类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甚至使其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厌学弃学。第三种分级模式考虑到听说和读写技能发展不均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比较适合英语水平普遍较好的高校。
我校是一所民办综合类普通三本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听说技能较差,且文理科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悬殊较大,是比较适合开展分级教学的。因此院系在参考了其他高校改革的宝贵经验基础上,以一个院系为试点,以两分法为主要模式,于2009年开始了分级教学试点改革工作。
1.分级班的教学内容
新生在入学时都接受了听说能力的测试,结合高考的英语成绩被编入了提高班(以下简称1班)或基础班(以下简称2班)。每个学期初都由教研室根据分级原则写出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改进。1班在前三个学期完成高教出版社《大学体验英语》1-4册课本的教学内容,第四学期主要扩大英语阅读量,加强听力和口语的练习, 进行四、六级强化练习。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第一学年,实行3+1+1+X 其中3学时精读,1学时听说,1学时在线软件学习,X为自主学习,每天不少于半小时;第二学年,2+1+1+X,其中2学时精读,1学时为听说,1学时在线软件学习,X为自主学习,每天不少于半小时。2班则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在4个学期完成1-4册的课本内容。学时安排方面,第一学年实行2+2+1+X 其中2学时读写,2学时为听说,1学时为在线软件学习,X为自主学习,每天不少于1小时;第二学年实行2+1+1+X,其中2学时读写,1学时听说,1学时为在线软件学习,X为自主学习,每天不少于1小时。
2.分级班的教学方法
1班的同学英语基础相对较好,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课堂参与性较强,因此授课教师多媒体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采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学生教学课件、参考资料、教学活动录像、网络教学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果录像资料等,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外语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实用能力。 针对2班同学的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在技能、心理、文化和应试等方面的需求。老师要创造一个灵活多变,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先利用一些简单的教学活动如单词拼写,词语接龙,文章朗读,作报告等来夯实基础;同时通过小组任务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如英语游戏,电影情景模仿,分角色扮演等;在时机成熟后还添加口头陈述甚至是英语辩论来提高技能。虽然2班主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但适当增加难度的技能训练可以为学生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开发潜能。
3.听说自主的学习模式
2010年开始,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软件平台,开始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网络和课堂教学为主的个性化和自主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灌输者,直接将语言知识教给广大学生,而是扮演特殊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4]
在2010年6月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 在分级教学试点班的77名同学中,共有34名同学顺利通过四级考试,通过率是44%。其中提高班30名同学,通过21名,通过率70%,500分以上的5人,最高分554,可以有资格参加口语考试;普通班47名同学,通过13名,通过率28%,与非分级教学试点的两个自然班相比较,平均通过率分别要高出13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试点班级在第一学年的四级考试中,就顺利完成了改革方案中订立的预期目标,其结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除此之外,试点班中绝大多数的同学已经完全适应了分级教学的上课方式和教学步调,听力和口语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上课过程中,同学们能够自觉地用英文讨论问题,大胆的用英语表达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觉性都有了很大提高;课下,同学们能够熟练使用课本所附的光盘自主学习,针对某一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制作全英文的PPT,并作公开展示,英语教学和学习已经步入的良性循环的正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的教学模式遵循了习得规律,促进了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培养和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三、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固然有很多优点。比如,有利于学生在不同起点分别进步,方便了老师授课,又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分级教学实施的过程也会产生一些实际问题,如处理不当,会极大影响分级教学的效果。
1.提高入学语言测试的可信度。目前的分级主要按学生进校摸底考试的成绩和高考英语成绩为综合依据,因此测试的试卷一定要考出学生的真实语言能力,避免试卷的随意性。如果试题的题型设计不合理或是知识点覆盖不够全面,则会影响分级的准确度和公平性,继而造成片面判断和负面影响。复旦大学专门制定本科新生英语分级考试的大纲及样卷,这一措施很值得借鉴。[5]
2.教材的选择问题。分级教学后,由于一套教材往往难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连贯性,高级别班的教材比较难以保证和确定教材内容,高级别班学生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几册书的教学内容,大量的教材和课堂活动内容使教学时间异常紧张,致使有些教学环节不得不留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因此,应在教学中可让高级别班学生自学低级别课程内容,教师定期对内容进行检查,可避免挤占正常教学秩序。
3.坚持执行动态管理和升降制度。以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为标准执行的升降制度是分级教学的一大亮点,即提高班的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同学降至普通班学习,普通班的表现优异者升入提高班学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升降制度因涉及到班级管理而难以顺利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4.提供后续的选修课程。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只有两年,即使同学在此期间过了四级考试或提高了听力口语能力,又会因为大三大四两年极少接触英语而退化。针对在第三学期就通过英语四六级的同学,可以在第四学期适当开设各种类型的英语选修课,如口译,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作品鉴赏等,不仅满足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要求,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某一方面的语言特长,增加语言兴趣。
四、结语
分级教学承认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 给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足够自由和空间; 实践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而分级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也非一人之力就可成功,它需要一个团队的团结协作,需要团队成员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提高。目前分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充分显现了它的优势。但是,各高等院校在借鉴其它院校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自身实际,对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稳妥地开展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使分级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校级教研课题,课题编号 2011rw00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3]Schunk DH.韦小满等译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沈宏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化自主学习[J].外语界,2006,(2)
[5]黄鹢飞,郑声衡,张菁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8(1):80-83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合肥)
[关键词]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即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及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认为“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课程要求》中明确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方向发展。 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新教学模式应体现交互性, 可实现性和易操作性,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1]《课程要求》从教学内容上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语言知识、技能和交际策略的获得的综合体系,提倡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依存。这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进行因材施教的实际状况,在不改变循序渐进安排学习的年级制度的前提下,分级教学成为众多高校安排大学英语教学的理想选择。
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分级教学的可行性做了深入地研究,其理论依据主要集中在语言习得领域和人文主义教学观两个方面。
1.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1982)运用二语习得理论提出的“i + 1”理解输入假说。该理论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2]即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进行学习。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过了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学习者就不能获得可理解的输入。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语言输入,并按照自然序列学习,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1”层次。
2.人文主义教学观认为“人是主动的学习者,语言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其次学习是整体性的,学习者由于智力和情感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须受到重视;再次人文主义教学观强调自我意识,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内在潜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3]
这些理论研究为以学生为中心,分级,分类,分层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实行分级教学改革的高校大多以高考英语成绩或入学后英语摸底成绩为标准采取以下四种不同的分级模式:
1.三分法模式。按照学生的英语成绩分为高、中、低(A、B、C)三个级别进行教学。
2.两分法模式。将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并入“提高班”,剩余的学生并入“普通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授课。
3.按技能分级学习, 按模块分层上台阶。 依据听说和读写两项技能的分数将学生编入相应班级,按技能差异循序渐进,逐级提高各项语言技能。
前两种分级模式的标准均为学生的英语成绩, 教学实践中显示第一种模式往往对起点低如C类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甚至使其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厌学弃学。第三种分级模式考虑到听说和读写技能发展不均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比较适合英语水平普遍较好的高校。
我校是一所民办综合类普通三本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听说技能较差,且文理科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悬殊较大,是比较适合开展分级教学的。因此院系在参考了其他高校改革的宝贵经验基础上,以一个院系为试点,以两分法为主要模式,于2009年开始了分级教学试点改革工作。
1.分级班的教学内容
新生在入学时都接受了听说能力的测试,结合高考的英语成绩被编入了提高班(以下简称1班)或基础班(以下简称2班)。每个学期初都由教研室根据分级原则写出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改进。1班在前三个学期完成高教出版社《大学体验英语》1-4册课本的教学内容,第四学期主要扩大英语阅读量,加强听力和口语的练习, 进行四、六级强化练习。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第一学年,实行3+1+1+X 其中3学时精读,1学时听说,1学时在线软件学习,X为自主学习,每天不少于半小时;第二学年,2+1+1+X,其中2学时精读,1学时为听说,1学时在线软件学习,X为自主学习,每天不少于半小时。2班则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在4个学期完成1-4册的课本内容。学时安排方面,第一学年实行2+2+1+X 其中2学时读写,2学时为听说,1学时为在线软件学习,X为自主学习,每天不少于1小时;第二学年实行2+1+1+X,其中2学时读写,1学时听说,1学时为在线软件学习,X为自主学习,每天不少于1小时。
2.分级班的教学方法
1班的同学英语基础相对较好,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课堂参与性较强,因此授课教师多媒体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采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学生教学课件、参考资料、教学活动录像、网络教学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果录像资料等,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外语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实用能力。 针对2班同学的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在技能、心理、文化和应试等方面的需求。老师要创造一个灵活多变,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先利用一些简单的教学活动如单词拼写,词语接龙,文章朗读,作报告等来夯实基础;同时通过小组任务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如英语游戏,电影情景模仿,分角色扮演等;在时机成熟后还添加口头陈述甚至是英语辩论来提高技能。虽然2班主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但适当增加难度的技能训练可以为学生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开发潜能。
3.听说自主的学习模式
2010年开始,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软件平台,开始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网络和课堂教学为主的个性化和自主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灌输者,直接将语言知识教给广大学生,而是扮演特殊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4]
在2010年6月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 在分级教学试点班的77名同学中,共有34名同学顺利通过四级考试,通过率是44%。其中提高班30名同学,通过21名,通过率70%,500分以上的5人,最高分554,可以有资格参加口语考试;普通班47名同学,通过13名,通过率28%,与非分级教学试点的两个自然班相比较,平均通过率分别要高出13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试点班级在第一学年的四级考试中,就顺利完成了改革方案中订立的预期目标,其结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除此之外,试点班中绝大多数的同学已经完全适应了分级教学的上课方式和教学步调,听力和口语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上课过程中,同学们能够自觉地用英文讨论问题,大胆的用英语表达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觉性都有了很大提高;课下,同学们能够熟练使用课本所附的光盘自主学习,针对某一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制作全英文的PPT,并作公开展示,英语教学和学习已经步入的良性循环的正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的教学模式遵循了习得规律,促进了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培养和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三、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固然有很多优点。比如,有利于学生在不同起点分别进步,方便了老师授课,又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分级教学实施的过程也会产生一些实际问题,如处理不当,会极大影响分级教学的效果。
1.提高入学语言测试的可信度。目前的分级主要按学生进校摸底考试的成绩和高考英语成绩为综合依据,因此测试的试卷一定要考出学生的真实语言能力,避免试卷的随意性。如果试题的题型设计不合理或是知识点覆盖不够全面,则会影响分级的准确度和公平性,继而造成片面判断和负面影响。复旦大学专门制定本科新生英语分级考试的大纲及样卷,这一措施很值得借鉴。[5]
2.教材的选择问题。分级教学后,由于一套教材往往难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连贯性,高级别班的教材比较难以保证和确定教材内容,高级别班学生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几册书的教学内容,大量的教材和课堂活动内容使教学时间异常紧张,致使有些教学环节不得不留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因此,应在教学中可让高级别班学生自学低级别课程内容,教师定期对内容进行检查,可避免挤占正常教学秩序。
3.坚持执行动态管理和升降制度。以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为标准执行的升降制度是分级教学的一大亮点,即提高班的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同学降至普通班学习,普通班的表现优异者升入提高班学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升降制度因涉及到班级管理而难以顺利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4.提供后续的选修课程。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只有两年,即使同学在此期间过了四级考试或提高了听力口语能力,又会因为大三大四两年极少接触英语而退化。针对在第三学期就通过英语四六级的同学,可以在第四学期适当开设各种类型的英语选修课,如口译,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作品鉴赏等,不仅满足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要求,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某一方面的语言特长,增加语言兴趣。
四、结语
分级教学承认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 给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足够自由和空间; 实践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而分级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也非一人之力就可成功,它需要一个团队的团结协作,需要团队成员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提高。目前分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充分显现了它的优势。但是,各高等院校在借鉴其它院校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自身实际,对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稳妥地开展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使分级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校级教研课题,课题编号 2011rw00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3]Schunk DH.韦小满等译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沈宏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化自主学习[J].外语界,2006,(2)
[5]黄鹢飞,郑声衡,张菁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8(1):80-83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