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数据更真实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jiu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结冰了》一课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水结冰的实验过程,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要想让学生建构这样的科学概念,必须引导他们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采集、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才能达成。
  在教学中,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与步骤,指导学生展开实验,采集到如下数据: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数据不能说明“纯净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温度在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结冰时的冰水混合物温度保持在零摄氏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到网上寻找答案,发现许多老师在上此课时,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看来“如何让水在零摄氏度结冰”还真是个普遍的问题。我们区的科学教师QQ群,以及武汉市科学教师QQ群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很多老师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这些观点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我首先将怀疑的对象锁定在温度计上。现在小学实验室采用的温度计主要是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我从实验室各挑选三只看上去质量好点的温度计,将它们放置在同一水槽中,测量水槽中的水温,待温度稳定后读数,煤油温度计的正负误差有2~3摄氏度,水银温度计测量的效果稍好,但是由于水银颜色较浅,易造成认读误差。通过实验,我认为这两种温度计达不到测量水结冰温度的精度要求。
  于是,我到网上去寻找精度更高的温度计。我找到一种探针式电子温度计(见图1),正负误差为1摄氏度,而且认读方便,不会因认读错误造成二次误差,但缺点是不太灵敏,不能反映即时温度,只能基本达到实验要求。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推荐下,我采用了精度更高、反应速度能即时显示水温细微变化的温度传感器(见图2),完全能达到实验要求。
  另外,我將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做了修改,用一个塑料量杯套住裹有毛巾的烧杯,做成一个简易保温杯(见图3)。
  然后,对于很多小组探测到温度总是在零摄氏度以下水才结冰这种情况,经过反复实验、分析以及查阅资料后,我首先排除了观察误差的问题。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
  1.在试管这样一个小环境中,靠近试管底或壁的水和试管中间的水,受冷情况是不一样的,而且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又不能流动,所以试管中不同部位的水温度是有细微差别的,温度计的探测部位不同显示的温度不同,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水质、水的一些固有特性),所以才会出现水总是在零摄氏度以下才结冰的情况。
  2.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试管里的水已经零下7摄氏度了,仍然不结冰的情况,这时可以把试管拿出来,晃动一下,在极快的时间里水就会迅速结冰。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原来这是一种过冷水现象,是因为纯净水中缺少凝结核或其他原因,水在零摄氏度以下还保持着液态,这样的水叫过冷水。
  于是,我再次改进实验,在水温接近冰点时,不停搅动试管里的水,这样可以使试管里的水流动起来,使试管里各个部分的水温度达到一致,尽量避免出现过冷水现象。
  经过这样的实验改动后,我又反复多次实验,取得了满意的实验效果,实验数据如下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许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水的温度下降到零摄氏度时仍然不结冰,直到温度降到零下2摄氏度左右时,温度突然迅速回升并且长时间稳定在零摄氏度(误差0.1)时结冰,直到绝大部分水结冰,温度才会缓慢下降。
  这显然与我们熟知的水温下降到零摄氏度开始结冰还是有出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是这样思考的:此时纯净水还未形成结晶体,也就是凝结核,水仍然在向外释放能量,所以温度还会下降,一旦搅动水产生了结晶体(形成冰水混合物),水分子之间的结构会重组,结构重组时释放与吸收能量会形成动态平衡,温度会迅速回到零摄氏度,并且稳定在这个温度上不变,直到完全结冰后才会下降。
  所以,我认为“纯净水水温下降到零摄氏度开始结冰”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水结冰会有一个下降再回升到零摄氏度的过程,会稍稍滞后,所以应该去掉“开始”两字,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零摄氏度”这个概念在实验验中得到印证。
  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以上探究活动,使我对科学本质和科学课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
  1.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时,数据的采集应当尽可能使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否则可能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产生不利影响。
  2.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经得起重复检验,需要反复验证。科学不是想当然,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想当然的科学是伪科学。
  3.水结冰的过程非常复杂,三年级学生完成这样的探究活动有点勉为其难。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星火小学(430030)
其他文献
【摘要】政务信息工作作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一个纽带输送平台,如何实现政务信息工作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是政务信息报送管理工作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本文章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章从梳理分析办公室信息工作现状着手,分别从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简称“三化”)对信息工作进行分析,采取相应举措,总结思考政务信息工作开展的经验与措施,在不影响科研生产任务的前提下促进各条线、各部门主动挖掘信息、编报信息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声音的特性,提高探究意识和兴趣,我们设计了一些拓展性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声音、感悟声音。  声音拓展性课程设计的演变  声音的拓展性课程设计,源于一次偶然。在执教《声音》单元《声音的变化》一课时,我特意布置了一个制作小乐器的任务。因为课堂中讲到了控制水杯的水量来改变声音的方式,还有把管子截成长短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声音的方法,我认为学生也会这样去试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结果第二天就
【摘要】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而言,想要切实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完善。本文浅析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优化管理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科学管理;档案管理;重要作用  档案是记录个人、团体、社会等行为活动的重要形式。从古至今,档案记录工作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如绳结法、刻木法、甲骨等,发展到以文本记录和电子记录为主的档案记录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电子档案,一方面给档案管理的创新和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提出新的对策来完善。为此,本文以同类研究中鲜见的社会冲突论为理论视角,力图在社会整体的发展中,探索电子档案的发展与困境。  【关键词】电子档案;发展;困境  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它是社会整体的重要
在教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课后,我们发现活动设计与教学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教师对学生判断的“理所当然”,影响了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要经受不小的挑战。如何准确而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该设计怎样的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只有做实这些“精致化”工作,才能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克服困难,引导他们有效地参与探究活动。  一、探究活动与教学目标
《溶解》一课是湘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水》单元中的内容。本课先让学生猜想清水里能否“藏”东西,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接着,通过对比观察盐、沙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过程。再用同样的实验方法“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在水中的变化”。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溶解的本质,关注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溶解现象,甚至亲手做过,他们对溶解有
空气占据空间是空气的一个基本性质,本课是从《认识空气》一课中延伸出的内容。  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教师要通过有递进关系的几个实验,借助其他可见媒介,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不断感知,才能让他们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初步理解物质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具体感知,空气被密封
哪个孩子不喜欢仰望夜空?哪个孩子不被夜空的美妙景象所吸引?他们都畅想着有一天能登上宇宙飞船,去银河系遨游。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吸管火箭》单元。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制作吸管火箭并挑战发射,比较谁设计的火箭飞得更远。本课适合四到五年级的学生。  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学生要學会控制和操作变量,他们要测试吸管火箭,评估每个变量,决定理想的飞行模型。这一过程将会深深吸引学生,他们会研究所收集的
2016年10月,在桂花飘香的杭州,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第四届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学习了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展示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成长感悟,很受感动,感慨颇多。  我国当前小学科学教育所受到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与21世纪科技发展对科学教育的要求是不匹配的。看到诸多非理科专业出身的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长期坚守在小学科学教师这一岗位上,通过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
教学分析  《地图》是鄂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我们居住的星球》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情况,知道了地球仪的主要标志和功用后,进一步引导他们了解地图的主要标志和功用,借助地图进一步认识地球,亲自绘制地图,经历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由对地图要素的模糊認识转化为理解地图的三要素,从而对地球以及如何在图上表现地球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六年级学生虽然有很多机会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