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倾覆”释义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no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荀子》一书中,“倾覆”是多义复合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表示不同的意义。用于表示国家的垮台灭亡或政权的丢失,是“颠覆”义;用于表示人的行为时,根据对象的不同,区别为两个意义:用于君主,是“偏斜反覆”的意思;用于国君以外的人,是“倾轧陷害”的意思。《辞源》把“倾覆”当作单义复合词,释为“颠覆,破坏”,不足以概括文献中“倾覆”的表义实际。
  关键词:《荀子》  倾覆  颠覆  倾轧陷害  偏斜反覆
  《辞源》对“倾覆”的释义是“颠覆,破坏。”书证有二,一是《左传·成公十三年》:“散离我兄弟,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二是《荀子·不苟》:“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妬嫉怨诽以倾覆人。”[1]第二条书证不妥,因为把此句中“倾覆”释为“颠覆,破坏”,与文义不合。又《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郭锡良《古代汉语》注:“倾覆:颠覆。”[2]文义不通。
  “倾覆”是一个多义复合词,《辞源》只列出其一个义项,释义不全。前面所举《不苟》和《天论》两处“倾覆”,都不能解释为“颠覆”或者“颠覆,破坏”,前者应是“倾轧陷害”义,后者应是“偏斜反覆”义。
  《荀子》全书使用“倾覆”15次,归纳为3个义项:①“颠覆”,针对国家或政权;②“偏斜反覆”(针对国君的行为);③“倾轧陷害”(针对国君以外臣子或小人的行为)。
  一、“倾覆”针对国家或政权,表示“颠覆”义
  (1)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王制·第九》)
  (2)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富国·第十》)
  (3)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欢敖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强国·第十六》)
  以上3个例句中,“倾覆”与“灭亡”连用,都针对国家的存亡,表示“颠覆”(即“垮台”)义。张觉《荀子译注》将“倾覆”对译为“垮台”[3],甚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言“颠覆”,与现代汉语“用某种手段发动政变或武装叛乱,推翻现政权”的意思不同。
  二、“倾覆”针对国君的行为,表示“偏斜,反覆”
  (4)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探筹、投钩者,所以为公也,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衡石、称县者,所以为平也,上好倾覆,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君道·第十二》)
  句中“倾覆”与“权谋”和“曲私”对应,用来说明君主的做法和行为,“倾覆”一词针对君主有违公平、行为失衡的情况,是“偏斜反覆”的意思。
  (5)立身则憍暴,事行则倾覆,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用其死力矣,而慢其功劳,好用其籍敛矣,而忘其本务,如是者灭亡。(《王制·第九》)
  句中“立身则憍暴,事行则倾覆”说明君主立身和行事方式,其中“倾覆”指“偏斜反覆”。
  (6)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强国·第十六》)
  句中“倾覆”与“权谋”(指使用权术谋略)和“幽险”(指幽暗狠毒)并列,揭示出人君的行为和品性,其中“倾覆”是“偏斜反覆”,而不是“颠覆”。
  (7)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天论·第十七》)
  “倾覆”义与例(6)同。郭锡良《古代汉语》注为“颠覆”不妥。
  例(4)~例(7)中的“倾覆”都用于说明君主的行为。在古代社会,尊卑观念极强,对君主和小人的品评标准不同,君主的行为与小人的行为有严格的区别。同样是“倾覆”,用于君主,应是“偏斜反覆”,用于臣子或小人,就是“倾轧破坏”或者“倾轧陷害”。张觉《荀子译注》将例(5)中的“倾覆”对译为“搞倾轧破坏”,将例(6)、例(7)中的“倾覆”对译为“坑人害人”,忽视了君主与小人的区别,与君主的身份及其行为表现不符。
  三、“倾覆”针对国君以下臣子或小人的行为,表示“倾轧陷害”或“倾轧破坏”
  (8)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不苟·第三》)
  句中“倾覆”针对“小人”的行为,表示“倾轧陷害”。
  (9)不然而已矣,有掎挈伺诈,权谋倾覆,以相颠倒,以靡敝之。(《富国·第十》)
  句中“掎挈伺诈,权谋倾覆”是“抓住对方的弱点伺机欺诈、玩弄权术阴谋进行倾轧陷害”的意思,其中“倾覆”表示“倾轧陷害”或“倾轧破坏”。
  (10)故齐之田单,楚之庄跷,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所谓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强弱则未有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齐也,掎契司詐,权谋倾覆,未免盗兵也。(《议兵·第十五》)
  田单、庄跷、卫鞅、缪虮这些用兵之人“掎契司诈,权谋倾覆”的行为,是抓住对方的弱点伺机欺诈、玩弄权术阴谋进行倾轧陷害(破坏)的行为。句中“倾覆”表示“倾轧破坏”。《荀子译注》将“倾覆”对译为“进行颠覆”亦通,这里“颠覆”的实质在于“倾轧破坏”而不是前文所言的“垮台”。
  (11)大国之主也,不隆本行,不敬旧法,而好诈故,若是,则夫朝廷群臣亦从而成俗于不隆礼义而好倾覆也。(《王霸·第十一》)
  句中“倾覆”用于说明“朝廷群臣”的行为,是“倾轧陷害”义。
  (12)权谋倾覆之人退,则贤良知圣之士案自进矣。(《王制·第九》)
  “权谋倾覆之人”指玩弄权术阴谋、搞倾轧陷害(破坏)的小人,《荀子译注》对译为“玩弄权术阴谋、专搞倾轧陷害的小人”,可见句中“倾覆”是“倾轧陷害(破坏)”的意思。
  (13)故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王霸·第十一》)
  句中“倾覆”是“倾轧陷害(破坏)”的意思。
  (14)三邪者在匈中,而又好以权谋倾覆之人断事其外,若是,则权轻名辱,社稷必危,是伤国者也。(《王霸·第十一》)
  句中“倾覆”是“倾轧陷害(破坏)”的意思。
  “权谋倾覆之人”在例(12)~例(14)中同现,其中“倾覆”的意思也是一致的。
  (15)乱世则不然: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俳优、侏儒、妇女之请谒以悖之,使愚诏知,使不肖临贤,生民则致贫隘,使民则綦劳苦。(《王霸·十一》)
  句中“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是君王在乱世所采用的对待百姓的方式方法,即用污秽卑鄙、强取豪夺的行为给人作先导,用玩弄权术阴谋、搞倾轧陷害的办法给人作示范。君王不必自身做“先导”和“示范”,“权谋倾覆”这一行为的主体自然也不是君主,所以,句中“倾覆”应该是“倾轧陷害”的意思。《荀子译注》将“权谋倾覆”译作“玩弄权术阴谋、搞倾轧陷害”是准确的。
  《荀子》一书使用“倾覆”的例子表明,“倾覆”是一个多义复合词,该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针对不同的对象,表示不同的意义。《辞源》把“倾覆”当作单义复合词,释为“颠覆,破坏”,不足以概括文献中“倾覆”的表义实际。在“颠覆”义上,“倾覆”用于表示国家的垮台灭亡或政权的丢失。用“倾覆”表示人的行为时,根据对象的不同,区别为两个义项:用于君主,是“偏斜反覆”的意思;用于国君以外的人,是“倾轧陷害”的意思。
  参考文献:
  [1]辞源(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7.
  [2]郭锡良.古代汉语(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655.
  [3]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刘忠华 赵诗嫚  陕西汉中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723001)
其他文献
利用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对河北省10个大豆生态区的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共有18种谱带类型.酶谱类型1的材料最多为24份,酶谱3、18类型材料最少,均为1份.酶谱变异估
摘 要:“上”作为最基本的趋向动词之一,表示由低处向高处垂直方向或由远向近(由后向前)水平方向的位移活动,在使用过程中经历了语法化过程。位移事件概念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语法化活动进行分析的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解释趋向动词“上”的语法化过程。  关键词:趋向动词 上 语法化 认知语法  一、引言  “上”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人们表示方位的概念之一。据资料记载,“上”出现于动词后作趋向动词的用法,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为研究γ辐照和热作用对缓冲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以高庙子改性钠基膨润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批式法对改性钠基膨润土原土、γ辐照的改性钠基膨润土和γ辐照-热顺序作用的改性钠
美国高校虽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却是“无名有实”的。美国高校以“公民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对保定市郊污灌区、清灌区土壤及植物体内重金属Pb、Cd、Cu、Zn含量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保定市郊污灌区土壤及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或区;综合评价表明保定市郊土壤
跨国教育最新的发展动态是区域教育中心。本文对主张成为区域教育中心的六个国家和地区在该领域取得的进展进行评论和比较。文章探讨区域教育中心的含义,提出一种初步的定义,
广播是靠声音来达到宣传目的的,因此,就要利用好“声音”,好的广播音响能更好地体现报道的真实性,突出现场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音响能够真实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是否享有平等权值得人们深思。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农民的平等权等公民权利已
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出去,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采取跨国并购的方法。因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估值理论的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价值评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