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之六欲,即“眼耳鼻舌身意”,自古有之,为之本性。“色香味”与“眼鼻舌”对应,看来追求美食也为本性。人们对美的东西都是向往的——携美人,赏美景,品美食,称之为人生三大美。然而美人不是人人可携,美景不是时时可赏,唯有美食是口口皆可品。
中国有八大菜系,许多人提出为什么没有陕菜。论历史地位,有“天下之菜源于陕”一说,可见一斑;论喜好程度,也能征服五湖四海之饕客。
为什么陕菜就没有成为八大菜系之一呢?究其原因,可能是陕西独特的地势所造。陕西因地理特征,被明显地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板块,每个地方的饮食特点鲜明,各成一系。综合看来,种类太多,无法统一成派,故而失去了八席之位。
陕西美食看陕北,陕北美食看绥德。”这句话似乎太狂,前半句得罪了陕北以外的陕西人,后半句得罪了绥德以外的陕北人,我就是这么认为的,狂就狂了罢。绥德古称名州、天下名州。作为黄土高坡上的交通要塞,有“旱码头”之美誉,南来北往的商人,赏景访友的文人墨客常常歇脚于此。
今日,绥德依然承担着陕北交通枢纽的重任。过往的人多了,要求就多,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形成了一些独特而又能让大多数人满意的吃食。
我是2004年秋季到的古都西安,至今17年,关中美食几近尝遍,陕南美食常有品之,西府美食也是念念不忘。现在是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吃肉不吃蒜,味道少一半;吃啥不吃蒜味道都是少一半。一碗葫芦头泡馍,都能下七八瓣蒜。
前几天和一个老乡一块吃饭,看见我拿几瓣生蒜就着吃,他诧异的目光告诉我:十几年的关中生活,我已经被同化了。确切地说不是同化,是适应,但收底最念的还是家乡的吃食。
尽管西安现在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绥德特色饭馆,即便味道与绥德无异,但是环境不同。坐在绥德小吃摊前的板凳上,自然是香了许多。
绥德小吃种类繁多,随口能说几十种。最近有个段子:“要用一个月时间吃遍陕西,半年过去了还没有走出西安。”绥德亦然。名州小吃虽种类众多,但原材料仅有几种——土豆、白菜和萝卜,糜子、谷子、绿豆、豌豆、黑豆、荞麦、小麦,猪肉、羊肉、鸡肉和驴肉,独特调料有红葱和泽蒙(一种长在黄土高坡上的野生植物),还有就是陕北的狗头枣。
把土豆打碎,沉淀出的淀粉做成粉条,有宽,有细,有片,是名州吃食中不可缺的一种材料。土豆可以做洋芋擦擦、黑愣愣、土豆划菜等等。白菜可以腌酸菜,是烩菜中不可少的一味。萝卜是指陕北的黄萝卜。糜子又称糯小米,名州人叫它软米,软米可以用来做油糕,是婚丧嫁娶、乔迁高进必备,也可以做黄馍馍、“油活拉”(油馍馍)、黄酒等。谷子脱壳成小米,陕北的油脂小米无需多讲,早已誉满四海。然而羊肉丁丁饭想必吃过的人不多,是用小米和羊肉丁一起熬制的,那是绥德人的腊八粥。
绿豆淀粉含量极高,家家必备绿豆淀粉,上火了冲一碗绿豆“欠糊糊”(黏糊状)败火,夏天喝一碗绿豆“欠糊糊”解暑。绿豆淀粉也可做凉粉,最令人惊叹的是用绿豆制作的黑粉,堪称一绝。豌豆磨成的面粉叫杂面,杂面配上沙蒿可以擀成长杂面。去年看新闻上说一百个陕北婆姨一起擀杂面,场面盛大。在过去,会擀杂面的婆姨绝对是会做饭的好婆姨,擀薄了可切条,可切成杂面叶,杂面也可以做“抿节”(一种面食)。
黑豆可以用来制作豆腐,据说榆林豆腐已经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黑豆在平整的石头上用榔头砸扁,称之为“钱钱”,“钱钱”又可做成“钱钱汤”,又是一美味。
荞麦,是制作碗托的原材料,也可以磨成面,做圪搅、荞面饸饹、荞面擦夹等。
绥德人对于肉的吃法也很讲究,尤其是羊肉,最出名的属羊肉面和羊杂碎了。羊肉面有两大阵营——四十里铺羊肉面和田庄羊肉面,味道不相上下。薛家畔应该是羊杂碎的发源地,我记忆中名州最早的几家卖杂碎的摊子都是薛家畔人。饭店里还有全羊宴、下水宴、水炒羊肉等等,选用的都是二三十斤的山羊羯子。在绥德卖羊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儿,每个羊被剥了皮挂在架子上,只有羊尾巴留着,说是从羊尾巴可以分辨是山羊还是绵羊。
鱼羊为鲜,猪鸡为香,名州的一道名吃“猪肉转鸡”,是过年家家户户必备的。鸡是农家土鸡,猪是喂养一年的土猪,猪肉和鸡肉经过两个小时的相互反应,相互转味,鲜美芳香。猪肉还可做小炒肉、烧肉(条子肉)、大烩菜、排骨烩菜。
猪头肉也是一绝,名州人做肉讲究“肉烂自香”,任何一种肉都炖得软烂,猪头肉也是。最出名的属老字号“年家猪头肉”,拌着黑粉又是一绝,夹在油旋里,就是标准的绥德的肉夹馍,称为“狮子大张口”。猪头肉拌黄瓜是酒桌上的头道菜。
猪大肠不做肥肠粉,也不是干煸,焖豆腐才是绥德人的最爱,别的地方未吃到過。驴肉最出名的属河间了,绥德主要是吃驴板肠,味儿最正的是杂碎、油旋摊儿的板肠,在我看来属美食中的极品。
我记忆中第一次买小吃是八九岁时,在苏家岩街道海轮家的油旋,五毛钱一个,每次路过摊前,一阵油酥夹杂焦香让人咽口水。虽馋,但舍不得买,一年也就吃个两三次。
记得在薛家峁赶集时一块钱一碗的凉面(洗面制作成的薄凉皮),吃完连同调料水都要喝光。在有规模的小吃街吃饭是11岁时父亲第一次带我进城,在二道街吃的麻辣肝碗托就油旋,香味至今难忘。“天下名州”四个石刻大字就在头顶,染成红色,多少年没有变过,格外醒目。
绥德人朴实,善良,刚毅。多少年来用朴素的食材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美食,哺育一代又一代的名州人,让更多人走出了绥德,也把美食带到了更多的地方。
中国有八大菜系,许多人提出为什么没有陕菜。论历史地位,有“天下之菜源于陕”一说,可见一斑;论喜好程度,也能征服五湖四海之饕客。
为什么陕菜就没有成为八大菜系之一呢?究其原因,可能是陕西独特的地势所造。陕西因地理特征,被明显地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板块,每个地方的饮食特点鲜明,各成一系。综合看来,种类太多,无法统一成派,故而失去了八席之位。
陕西美食看陕北,陕北美食看绥德。”这句话似乎太狂,前半句得罪了陕北以外的陕西人,后半句得罪了绥德以外的陕北人,我就是这么认为的,狂就狂了罢。绥德古称名州、天下名州。作为黄土高坡上的交通要塞,有“旱码头”之美誉,南来北往的商人,赏景访友的文人墨客常常歇脚于此。
今日,绥德依然承担着陕北交通枢纽的重任。过往的人多了,要求就多,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形成了一些独特而又能让大多数人满意的吃食。
我是2004年秋季到的古都西安,至今17年,关中美食几近尝遍,陕南美食常有品之,西府美食也是念念不忘。现在是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吃肉不吃蒜,味道少一半;吃啥不吃蒜味道都是少一半。一碗葫芦头泡馍,都能下七八瓣蒜。
前几天和一个老乡一块吃饭,看见我拿几瓣生蒜就着吃,他诧异的目光告诉我:十几年的关中生活,我已经被同化了。确切地说不是同化,是适应,但收底最念的还是家乡的吃食。
尽管西安现在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绥德特色饭馆,即便味道与绥德无异,但是环境不同。坐在绥德小吃摊前的板凳上,自然是香了许多。
绥德小吃种类繁多,随口能说几十种。最近有个段子:“要用一个月时间吃遍陕西,半年过去了还没有走出西安。”绥德亦然。名州小吃虽种类众多,但原材料仅有几种——土豆、白菜和萝卜,糜子、谷子、绿豆、豌豆、黑豆、荞麦、小麦,猪肉、羊肉、鸡肉和驴肉,独特调料有红葱和泽蒙(一种长在黄土高坡上的野生植物),还有就是陕北的狗头枣。
把土豆打碎,沉淀出的淀粉做成粉条,有宽,有细,有片,是名州吃食中不可缺的一种材料。土豆可以做洋芋擦擦、黑愣愣、土豆划菜等等。白菜可以腌酸菜,是烩菜中不可少的一味。萝卜是指陕北的黄萝卜。糜子又称糯小米,名州人叫它软米,软米可以用来做油糕,是婚丧嫁娶、乔迁高进必备,也可以做黄馍馍、“油活拉”(油馍馍)、黄酒等。谷子脱壳成小米,陕北的油脂小米无需多讲,早已誉满四海。然而羊肉丁丁饭想必吃过的人不多,是用小米和羊肉丁一起熬制的,那是绥德人的腊八粥。
绿豆淀粉含量极高,家家必备绿豆淀粉,上火了冲一碗绿豆“欠糊糊”(黏糊状)败火,夏天喝一碗绿豆“欠糊糊”解暑。绿豆淀粉也可做凉粉,最令人惊叹的是用绿豆制作的黑粉,堪称一绝。豌豆磨成的面粉叫杂面,杂面配上沙蒿可以擀成长杂面。去年看新闻上说一百个陕北婆姨一起擀杂面,场面盛大。在过去,会擀杂面的婆姨绝对是会做饭的好婆姨,擀薄了可切条,可切成杂面叶,杂面也可以做“抿节”(一种面食)。
黑豆可以用来制作豆腐,据说榆林豆腐已经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黑豆在平整的石头上用榔头砸扁,称之为“钱钱”,“钱钱”又可做成“钱钱汤”,又是一美味。
荞麦,是制作碗托的原材料,也可以磨成面,做圪搅、荞面饸饹、荞面擦夹等。
绥德人对于肉的吃法也很讲究,尤其是羊肉,最出名的属羊肉面和羊杂碎了。羊肉面有两大阵营——四十里铺羊肉面和田庄羊肉面,味道不相上下。薛家畔应该是羊杂碎的发源地,我记忆中名州最早的几家卖杂碎的摊子都是薛家畔人。饭店里还有全羊宴、下水宴、水炒羊肉等等,选用的都是二三十斤的山羊羯子。在绥德卖羊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儿,每个羊被剥了皮挂在架子上,只有羊尾巴留着,说是从羊尾巴可以分辨是山羊还是绵羊。
鱼羊为鲜,猪鸡为香,名州的一道名吃“猪肉转鸡”,是过年家家户户必备的。鸡是农家土鸡,猪是喂养一年的土猪,猪肉和鸡肉经过两个小时的相互反应,相互转味,鲜美芳香。猪肉还可做小炒肉、烧肉(条子肉)、大烩菜、排骨烩菜。
猪头肉也是一绝,名州人做肉讲究“肉烂自香”,任何一种肉都炖得软烂,猪头肉也是。最出名的属老字号“年家猪头肉”,拌着黑粉又是一绝,夹在油旋里,就是标准的绥德的肉夹馍,称为“狮子大张口”。猪头肉拌黄瓜是酒桌上的头道菜。
猪大肠不做肥肠粉,也不是干煸,焖豆腐才是绥德人的最爱,别的地方未吃到過。驴肉最出名的属河间了,绥德主要是吃驴板肠,味儿最正的是杂碎、油旋摊儿的板肠,在我看来属美食中的极品。
我记忆中第一次买小吃是八九岁时,在苏家岩街道海轮家的油旋,五毛钱一个,每次路过摊前,一阵油酥夹杂焦香让人咽口水。虽馋,但舍不得买,一年也就吃个两三次。
记得在薛家峁赶集时一块钱一碗的凉面(洗面制作成的薄凉皮),吃完连同调料水都要喝光。在有规模的小吃街吃饭是11岁时父亲第一次带我进城,在二道街吃的麻辣肝碗托就油旋,香味至今难忘。“天下名州”四个石刻大字就在头顶,染成红色,多少年没有变过,格外醒目。
绥德人朴实,善良,刚毅。多少年来用朴素的食材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美食,哺育一代又一代的名州人,让更多人走出了绥德,也把美食带到了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