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五中在“自主课程”和“遨游计划”项目中的课程创新,是一场涉及制度重建的变革性实践,学校通过课程改革,为学生成长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空间,探索学校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之路。学校对课程结构和体系的改革探索创新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一是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学校积极开展“2 4”六年一贯制课改实验“科技早期创新人才培养”“自主排课、自主会考实验”“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2 3 2”高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等探索,努力探索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
二是构建基础、拓展、研究,立体分层的课程结构,其课程设计的主要特色:首先是多样化课程形态,集中体现在不同办学体制开设不同课程;其次是打造课程平台,依托北京金帆音乐厅开发艺术与审美课程,依托周氏兄弟旧居成立鲁迅书院开发人文与社会课程,依托设备完善的体育馆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托国学馆开发国学课程,依托中科院和北航开发科技与创新课程,依据学生需求开发生涯规划与素质拓展课程等。
三是学科课程建设有清晰的思路和举措。首先体现在搭建分层分类课程体系,如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分为普惠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学科知识,培养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提升课程(面向对人文与社会科学有兴趣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精英课程(通过校本选修课、高校专修课、博物馆课程等方式呈现)。其次体现在课程内容整合,包括模块调整、内容整合、资源开发等方面。第三體现在分类自选,涉及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数学、科学与技术等六大领域,涵盖两学段贯通型、两学段循环型、单学段型三种课型。第四体现在信息化拓展课程内容,如共享中科院计算数学高端实验室配套课程、开展“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等。
四是“放手、关注、留白”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实施中倡导形成体现学校教育教育价值追求的课堂教学文化,突破“应试教育”的制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重激发学生智慧、兴趣,关注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深度学习,突出学生的课堂生成。
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育人价值的挖掘,在三十五中,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成为学校课程资源,并整理开发成六大系列校本课程。
六是人本、科学、民主、开放的制度与管理。推行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将学部制管理与班级制管理结合,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学长制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选择和负责,自主发展、个性发展。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如数学学科尝试每周拿出三节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相关的问题,突出学生的“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自主体验,自我超越”。
三十五中的探索,可以启发我们对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若干基本问题的认识,进而将学校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更深层次,达到更高水平。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三十五中课堂教学突出学科知识基础、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体验、突出教与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法的变化,体现学校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的工作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强调现实,针对性对学科应解决的问题有基本的判断;二是把握学生学习与成长规律,体现在对学生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等基本素质,以及实现人的发展的两个基本路径——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往的深刻把握,进而实现学生发展的最高境界——批评与创新;三是注重总结概括,理性提升,进而不断丰富现代课程改革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样态。
编辑 _ 王雪莉 付江泓
一是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学校积极开展“2 4”六年一贯制课改实验“科技早期创新人才培养”“自主排课、自主会考实验”“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2 3 2”高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等探索,努力探索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
二是构建基础、拓展、研究,立体分层的课程结构,其课程设计的主要特色:首先是多样化课程形态,集中体现在不同办学体制开设不同课程;其次是打造课程平台,依托北京金帆音乐厅开发艺术与审美课程,依托周氏兄弟旧居成立鲁迅书院开发人文与社会课程,依托设备完善的体育馆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托国学馆开发国学课程,依托中科院和北航开发科技与创新课程,依据学生需求开发生涯规划与素质拓展课程等。
三是学科课程建设有清晰的思路和举措。首先体现在搭建分层分类课程体系,如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分为普惠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学科知识,培养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提升课程(面向对人文与社会科学有兴趣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精英课程(通过校本选修课、高校专修课、博物馆课程等方式呈现)。其次体现在课程内容整合,包括模块调整、内容整合、资源开发等方面。第三體现在分类自选,涉及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数学、科学与技术等六大领域,涵盖两学段贯通型、两学段循环型、单学段型三种课型。第四体现在信息化拓展课程内容,如共享中科院计算数学高端实验室配套课程、开展“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等。
四是“放手、关注、留白”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实施中倡导形成体现学校教育教育价值追求的课堂教学文化,突破“应试教育”的制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重激发学生智慧、兴趣,关注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深度学习,突出学生的课堂生成。
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育人价值的挖掘,在三十五中,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成为学校课程资源,并整理开发成六大系列校本课程。
六是人本、科学、民主、开放的制度与管理。推行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将学部制管理与班级制管理结合,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学长制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选择和负责,自主发展、个性发展。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如数学学科尝试每周拿出三节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相关的问题,突出学生的“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自主体验,自我超越”。
三十五中的探索,可以启发我们对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若干基本问题的认识,进而将学校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更深层次,达到更高水平。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三十五中课堂教学突出学科知识基础、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体验、突出教与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法的变化,体现学校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的工作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强调现实,针对性对学科应解决的问题有基本的判断;二是把握学生学习与成长规律,体现在对学生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等基本素质,以及实现人的发展的两个基本路径——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往的深刻把握,进而实现学生发展的最高境界——批评与创新;三是注重总结概括,理性提升,进而不断丰富现代课程改革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样态。
编辑 _ 王雪莉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