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艺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f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艺术区别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所在,塑造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主题,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秉承“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创造了许多新颖的空间形式,完美的空间艺术既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苏州地域特色;又极具创新,体现了时代特色。本文以不同形态的入口空间、院落空间、几何形态空间和光影空间为例,解读分析了空间艺术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空间艺术的形态特征和景观特色。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 空间艺术 入口空间 院落空间 几何形态空间 光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于1991年宣布退休之后,在经历了德国历史博物馆、日本美秀博物馆、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之后而为家乡贡献的“封刀之作”。博物馆满载着贝聿铭先生浓浓的乡情,虽然早年接受西方包豪斯教育,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华裔的血统、东方文化的烙印、叶落归根的夙愿都使得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与大师以往作品的极大不同。“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使博物馆既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苏州地域特色,又不仅仅是单纯地继承传统。在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极富创新地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辅以最为擅长的几何造型、玻璃金字塔、光影效果、剪力墙和钢结构,谱写了一曲欧美乐风中融合了东方神韵的美妙的旋律。 “中而新,苏而新”的“苏”系主要体现在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上,而“新”则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新材料的不同组合,使得“新”充满了“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中而新,苏而新”设计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用玻璃、钢结构、花岗石片、粉墙等材料塑造的建筑空间辅以姿态优美、线条柔和的文竹和紫藤树,在刚柔相济的对比中,和谐之美油然而生。
  一入口空间
  苏州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古城历史街区的齐门路与东北街交叉口上,从这两条街口望去,建筑造型突出:与当地传统民居粉墙黛瓦遥相呼应的灰白色调;钢和玻璃材质的时代感;镶嵌花岗岩片的新颖屋顶;与周围环境基本接近的尺度,所有这些,都勾画出建筑形态上强烈的轮廓线条,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而沿着东北街自东往西、街边高大的梧桐树也换成了花台中细小的柳树,与西侧外墙简洁的城市空间共同为主入口打下伏笔,这种斩进式、具导向性的入口空间处理手法,可谓独具匠心。
  入口通常是很特别的地方,所有建筑的喜悦和悲伤,以及期待和不安都集中在这里。
  入口大门将入口空间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空间则由大门、新建的仿古商业街、南边的小河及对岸民居围合出门前广场,适宜的尺度,富有苏州水城传统的空间格局,玲珑剔透中彰显着不俗的大气。
  入口大门是一个钢与玻璃构成的通透的门楼,在这个门楼的设计中,既含有中国传统建筑门文化的造型元素——重檐,又加以现代材料——玻璃和钢构架,并赋予其崭新的风格。但是由于入口大门其整体尺度不大,二重檐的大门顶部在比例上稍显过大。迈进钢和玻璃构成的通透的门楼是入口庭院,十字形的铺地明显地具有导向作用:东、西向的是卖品部和票务处,正对面是入口大堂,在庭院的西北和东南耸立的松树有着迎客和送客的分明寓意。小小的入口庭院与入口大门围成的内部空间尺度宜人,传统而现代。
  二院落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单体建筑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之中,讲究建筑群体的整体感和完整性,单体建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通过院落空间进行流动,并依靠院落空间来完成其功能的联系与转变,孤立的单体建筑尚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整个群体建筑的序列来完成。
  院落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苏浙地区,院落空间除了上述所示的功能作用之外,在文化传承、园林景观塑造甚至在改善局部小环境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苏州博物馆新馆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在总体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以及单体建筑与群体上的关系,将整个场馆分为三大块:中央部分是主入口、入口内院、大堂和中心庭院,西部为展厅部分,东部为行政办公、教育和餐饮部分。用院落空间划分的三条轴线的群体布局和东侧原有的忠王府格局看上去十分和谐,建筑尺度的把握也十分适宜,主体建筑檐口高度被控制在6米之内,考虑到东边的忠王府和北边的拙政园,高度为16米,二层的中央大厅建筑和展厅建筑被安排在稍远之处,与拙政园虽然有高墙相隔,但是地处中心庭院的墙体非但没有阻断新旧建筑的关系,反而使得苏州博物馆成为了历史悠久的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有较多的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这座在古典园林元素上精心打造出的极具创意的山水园林占用了大约整个场馆五分之一的空间,它既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又极富创新思想,是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现代诠释。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构思上,贝聿铭先生有一套独创的“插枝理论”,即有好的土壤和根就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好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传统就活了。基于“插枝理论”,便诞生了从忠王府嫁接而来的“江南四大才子”文徽明当年亲手栽种的紫藤,从而使得紫藤园延续了500年的文化血脉,院落空间打上了深深的吴文化的烙印。
  主庭院位于中央大厅北部,东、南、西三面均由不同的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站在中央大厅的落地玻璃窗前,主庭院的全貌可一览无余。
  主庭院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曲直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所有这些均系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它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园中水景始于北墙一角,而此墙之外即拙政园,水仿佛由拙政园而来,无形之中,墙内外已经融为一体。北墙之下的片石假山是贝聿铭先生所独创,当传统的太湖石假山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且已无法超越时,他另辟蹊径独创的片石假山,便能够别具一格融合巧妙,清新轮廓剪影效果,新旧园景笔断意连,达到“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大师境界。
  三几何形态空间
  苏州博物馆新馆从中央大厅到各个展厅甚至连交通空间都较多地使用了几何形态的空间形式,我们知道这也是贝聿铭先生惯用的空间设计手法之一,大师的几何设计语言丰富多变,在不同的作品中往往会考虑“传统的形制”并引入“变化的因素”,以适用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要求。
  例如,同一时期并先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日本美秀博物馆在解决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后,现代与传统相融合便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了,其主体建筑通过对日本江户时代农舍形象的提炼,将传统的歇山式屋顶进行几何抽象化设计,大框架的出挑与抽象的几何形态既让人能联想到江户时代农舍的轮廓,极具美学意义的剪影效果;又展现出时代的新面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何建筑形体与日本美秀博物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采用的是传统的院落空间式,但是其通过院落空间营造出的宁静、亲切、朴实、华丽的几何建筑空间,不论从整体构思、结构形式还是材料选用上都或多或少地能看到日本美秀博物馆的影子,中日双方的东方风格在这里很好地相互融合。而苏州博物馆大量采用的几何形体在塑造了丰富的室内空间的同时,还凭借灰白两色的基本色调传递了粉墙黛瓦的苏州地域特色,在几何形态的尺度上与江南传统民居非常统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运用了大量的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构成,以及无数的直线为不同的室内外空间创造了动人心弦的美妙旋律,特别是几何形态的屋顶,在形式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斜坡屋顶,而在材料上没有使用传统的木材,而是用钢材和玻璃将其替代,这种创新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大屋顶沉重、压抑的束缚,另一方面在表达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采光问题。
  位于入口前厅与中心庭院之间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二层、高度16米,是整个建筑群体的最高高度,而其坐拥中轴线的重要位置,则凸显出中央大厅在整个建筑群体中的重要作用。几何空间造型也是整个建筑群体的视觉中心。在中央大厅内部设有园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东西两侧展开的天窗廊道,连接着各个功能区,落地玻璃窗外则是既有苏州特色,又不失现代感的中心庭院。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艺术区别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所在,物质与精神是建筑空间的基本属性,建筑空间的塑造是建筑师永恒的主题。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极大成功,几何形态空间的运用可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类型的建筑并不是一般常规性的建筑,其对功能、形态有着特殊的要求,贝聿铭先生恰好认识到了这一点,凭借其对几何空间驾轻就熟的深厚功力,他以几何形态空间为特色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获得众口一致的好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光影空间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先生的名言,与苏州博物馆几何形态空间相对应的是光对空间意境的营造,从而产生光影空间,光影空间不但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它还将本来相互隔离的室内外空间通过光线的流量和角度使之产生互动,达到营造室内空间意境的目的。
  从贝聿铭先生退休后的四个作品来看,其共同点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材料基本上都是采用玻璃、钢材和混凝土,充分利用玻璃的透明和钢材的轻巧以及混凝土的厚重,让光线透过玻璃并将玻璃和钢架的轮廓投射到室内或地面或墙面或人身上,产生出如幻影般的光影空间。
  例如,德国历史博物馆蜿蜒在三个楼层之间的螺旋式的玻璃中心柱和玻璃包装挑高三层的大厅,宽敞明亮、现代、动感,旁边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旧馆建筑被引进来,新旧时空在这里交汇,犹如光和影的重叠。
  在城堡遗址上建造的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本身就像一座城堡,顶部那座棱角分明的高高的玻璃炮塔和二层画廊的玻璃顶在透进大量阳光的同时产生了如时光隧道般的光影效果。
  日本美秀博物馆同样使用玻璃和钢架做屋顶,但是与同处西方的德国历史博物馆和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略显不同的是,屋顶出现了滤光作用的仿木色铝合金材质格栅,具有木纹柔软质感的铝合金格栅使得光线柔和的投进室内,格栅的的使用使得屋顶呈现出半透光性,它一方面使室内空间的光影变得朦胧起来,营造出温馨、雅致的的空间环境,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内敛、含蓄的东方文化的品性。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光影空间塑造与日本美秀博物馆如出一辙,主要表现在顶部和侧向的两个进光方面。在其顶部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并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钢构等元素,顶部天窗玻璃与钢架支撑之间也使用了木纹质感的铝合金格栅来取代传统建筑中的雕花木窗,投进室内空间的自然光线通过格栅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呈现出柔和、朦胧的意境,如诗如画,妙不可言,别致的光影空间透出东方文化的韵味。而从侧向投进的自然光线则由格栅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光线以漫反射的形式进入室内,以满足博物馆陈列物品的要求。
  自然光线透过考究的格栅射进室内空间,使室内空间变成独具性格的光影空间,光影随着时间的变化游弋在大堂、展厅、走廊、扶手、楼梯、墙面和地面上,产生不同的光影空间,光影空间使得原本平静、安逸的角落变得活泼轻快,同样使得喧扰、熙攘的人群融入了静谧祥和的气氛。
  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空间设计理念,是贝聿铭先生一贯倡导的,并体现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其共同点是:设置内庭和院落,将内外空间利用内庭和院落联系起来,空间产生流动而不再静止,使建筑源于自然并融入自然。
  
   参考文献:
   [1] [日]香山寿夫,宁晶译:《建筑意匠十二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徐强,男,1958—,山东青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工作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张飞雁,男,1974—,山东青岛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施工管理,工作单位:青岛大学。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CO_2激光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疗效。方法CIN患者60例,其中CINⅠ33例,CINⅡ25例,CINⅢ2例。合并HPV阳性病例16例。以功率15 W,光斑直径0.3~0.5 cm的CO
一、放“大”抓“小” 现代居住观点认为,住宅面积超过实际需要,就会显得空旷,不仅增加费用还要增加劳动支出,实在不划算。专家们认为,几十平方米小而全的户型,目前仍是我国
▲毛巾用久了会 变硬,吸水性差,如果 将毛巾放入洗衣粉或 碱溶液中煮沸半小 时,然后用清水漂洗, 毛
目的通过观察血清CA15-3含量在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并联合血清CYFRA2-11、CEA,以指导临床上对肺癌复发和转移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15-3
拌月饼 将火腿、酱肉馅的月饼,仔细切为细丁,拌以榨菜丝、葱花、味精,便成了爽口的佐餐小菜。 炒月饼 将火腿、鸭肉类硬馅月饼切成小长条,加葱花、姜丝、味精在油锅中略炒即
展望生命蛋系列产品是原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波希曼博士率领一批技术精英开发的一种新型功能食品。这种食品的最大特点是在微生物技术背景支持下,不用任何药物、激素和有害的
2 0 01年全国厨师节 将在西安举行 为了贯彻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推动全国餐饮市场的繁荣与发展,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饭店协会和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
漂亮的楼书里画着与施工图纸驴唇不对马嘴的完美绝伦的户型,让你一见倾心。对策一:买房一定要看施工图。如开发商暂未提 Beautiful floor book painted with the constructi
用餐时间:2001年1月23日 用餐人数:14人 用餐标准:17元/人菜 单冷菜:凉拌海蛰皮、腐竹芹菜、陈皮牛肉、火腿沙拉、蒜泥肘花、桂花
据泰国《星暹日报》最近报道,近年来,饮水健康疗法,风靡各国,其倡导者认为,多喝水,能使皮肤更有光泽,更富有弹性,大量饮水,能把体内代谢废物及时地清扫干净,以防止患结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