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当今小学数学课堂上,过多地强调教学设计,强调知识的严谨科学性,强调课堂的高效性现状下,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课堂因素,那就是教师语言在实现多维教学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针对现状,提出尝试,结合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语言,引发思考.
【关键词】 数学;教师语言;精彩课堂
“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问3乘以5等于多少?这有点教学的味道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么就是教学了. ” 郭思乐教授的这段话深入浅出的道出了教学的艺术所在,让我们看到了一句话的三种表达方式将给课堂带来的超乎想象的变化.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
糟糕的语言,它会成为思维发展的枷锁. 在带着枷锁前行的路上,我们有责任帮助我们的孩子们减轻行囊,努力引领他们走进精彩绚丽的数学课堂.
一、语言枯燥,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案例1】 认识6-9练习课.
(1)在数轴上写出3、5、6、8、9.
师:同学们打开练习纸,在数轴上把这几个数填上去.
学生独立填写.
师:大家填好了吗?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填的?学生回答.
(2)比较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
师:现在,请观察数轴,谁来说说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指名回答.
上面的短短2个教学片段的师生对话,是我们课堂中最常见的师生交流形式,从教学的设计来看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这样的教学语言,是否与这个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吻合?可否做以下尝试?
(1)在数轴上写出3、5、6、8、9.
师:同学们,数字宝宝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你想看看吗?
出示数轴.
师: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叫数轴. 每个数字宝宝在这个长长的房子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 学生填写.
师:他们都找到属于自己住的地方了吗?谁能从左往右说出这些数字吗?学生回答.
(2)比较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
师:现在,大家看看在数轴这个大家庭里, 5住在哪儿?找到她了吗?用手指出来. 她住得离谁最近?学生回答. 那么,她住的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呢?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告诉大家好吗?
钱学森先生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 ”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将数轴形象的比作了数字宝宝的家园,这样对于儿童的理解更形象直观,同时隐约渗透了集合的思想. 教学语言的小小修饰带来的是课堂上学生全然一新的精彩表现.
二、语言冗长,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
【案例2】 简易方程.
(1)观察天平,写出等式.
出示图片:天平.师:这是一架天平,大家看到过天平吗?只有当两端物体的重量相等的时候,它才能保持平衡,大家明白吗?现在你能根据这架天平写出一个式子吗?
出示图片:
师:这又是一架天平,你们看这架天平平衡了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架天平,看看和刚才那架天平有什么不同?你能像刚才那样也写出一道式子吗?学生逐一回答后动笔书写式子.
……
(2)板书式子,引出方程.
师板书:20 30 = 50 20 x = 100 30 x > 50 30 x
师:像20 x = 1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从上面不难发现方程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也就是说方程必须具有2个特征,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这样冗长的教学语言,除了徒增学生的负担以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呢?
三、语言频繁,影响了学生的长时思考
【案例3】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出示例1:师:想一想,根据题意,你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 师提示:可以根据条件逐一思考.
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2)寻找思路.
师:联系数量关系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提示:大家看老师出示的图片,一定要联系数量关系思考.
教师巡视.
师提示:同学们想一想以前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可以试试线段图的方法,看看能否帮助自己. 师:我们可以试试全用大杯会怎样,全用小杯又会怎样?
师范大学校长史宁说:“我觉得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条就是集中精力,很多人思考不深入,问题就出在不能集中精力. ”以上案例中,教师频繁的语言为课堂进展争取了时间,然而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扰乱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1)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认真读题,你能理清数量关系吗?
学生活动.
指名说说数量关系
(2)寻找思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开始你们的思考之旅吧!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暂不巡视,和学生一起思考.
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巡视.
师个别指导.
师:现在,谁来和大家分享交流你的思考结果?
指名学生到台前发言交流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板桥先生追求的这种画风,同样启发了我们数学教师对于课堂语言的思考,过于枯燥,过于冗长,过于频繁的教师语言现状,即便是遇到再科学的教学目标、再精妙的教学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精彩课堂的需要. 教师只有将语言与教学内容的需要相结合,将语言与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相结合,将语言与着眼于学生发展相结合,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语言,才能催生出如“三秋树”、“二月花”那样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数学;教师语言;精彩课堂
“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问3乘以5等于多少?这有点教学的味道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么就是教学了. ” 郭思乐教授的这段话深入浅出的道出了教学的艺术所在,让我们看到了一句话的三种表达方式将给课堂带来的超乎想象的变化.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
糟糕的语言,它会成为思维发展的枷锁. 在带着枷锁前行的路上,我们有责任帮助我们的孩子们减轻行囊,努力引领他们走进精彩绚丽的数学课堂.
一、语言枯燥,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案例1】 认识6-9练习课.
(1)在数轴上写出3、5、6、8、9.
师:同学们打开练习纸,在数轴上把这几个数填上去.
学生独立填写.
师:大家填好了吗?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填的?学生回答.
(2)比较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
师:现在,请观察数轴,谁来说说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指名回答.
上面的短短2个教学片段的师生对话,是我们课堂中最常见的师生交流形式,从教学的设计来看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这样的教学语言,是否与这个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吻合?可否做以下尝试?
(1)在数轴上写出3、5、6、8、9.
师:同学们,数字宝宝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你想看看吗?
出示数轴.
师: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叫数轴. 每个数字宝宝在这个长长的房子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 学生填写.
师:他们都找到属于自己住的地方了吗?谁能从左往右说出这些数字吗?学生回答.
(2)比较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
师:现在,大家看看在数轴这个大家庭里, 5住在哪儿?找到她了吗?用手指出来. 她住得离谁最近?学生回答. 那么,她住的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呢?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告诉大家好吗?
钱学森先生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 ”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将数轴形象的比作了数字宝宝的家园,这样对于儿童的理解更形象直观,同时隐约渗透了集合的思想. 教学语言的小小修饰带来的是课堂上学生全然一新的精彩表现.
二、语言冗长,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
【案例2】 简易方程.
(1)观察天平,写出等式.
出示图片:天平.师:这是一架天平,大家看到过天平吗?只有当两端物体的重量相等的时候,它才能保持平衡,大家明白吗?现在你能根据这架天平写出一个式子吗?
出示图片:
师:这又是一架天平,你们看这架天平平衡了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架天平,看看和刚才那架天平有什么不同?你能像刚才那样也写出一道式子吗?学生逐一回答后动笔书写式子.
……
(2)板书式子,引出方程.
师板书:20 30 = 50 20 x = 100 30 x > 50 30 x
师:像20 x = 1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从上面不难发现方程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也就是说方程必须具有2个特征,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这样冗长的教学语言,除了徒增学生的负担以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呢?
三、语言频繁,影响了学生的长时思考
【案例3】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出示例1:师:想一想,根据题意,你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 师提示:可以根据条件逐一思考.
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2)寻找思路.
师:联系数量关系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提示:大家看老师出示的图片,一定要联系数量关系思考.
教师巡视.
师提示:同学们想一想以前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可以试试线段图的方法,看看能否帮助自己. 师:我们可以试试全用大杯会怎样,全用小杯又会怎样?
师范大学校长史宁说:“我觉得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条就是集中精力,很多人思考不深入,问题就出在不能集中精力. ”以上案例中,教师频繁的语言为课堂进展争取了时间,然而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扰乱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1)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认真读题,你能理清数量关系吗?
学生活动.
指名说说数量关系
(2)寻找思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开始你们的思考之旅吧!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暂不巡视,和学生一起思考.
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巡视.
师个别指导.
师:现在,谁来和大家分享交流你的思考结果?
指名学生到台前发言交流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板桥先生追求的这种画风,同样启发了我们数学教师对于课堂语言的思考,过于枯燥,过于冗长,过于频繁的教师语言现状,即便是遇到再科学的教学目标、再精妙的教学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精彩课堂的需要. 教师只有将语言与教学内容的需要相结合,将语言与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相结合,将语言与着眼于学生发展相结合,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语言,才能催生出如“三秋树”、“二月花”那样精彩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