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礼仪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以普通高校开设的礼仪公选课程为基础,对礼仪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关键词]礼仪 传统与现代 人性礼仪教学
现代礼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按照金正昆教授划分并予以规范的体系,现代礼仪至少包含有“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五个较大的范畴。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侧重各有不同,构成了各自完备的体系。在国内,一些院校以此为基础分成五门课程来开设礼仪课程。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划分。它为不同需求的选修者提供了一个较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职业方向选修不同类别的礼仪课程。本文首先探讨礼仪的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礼仪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路。
一、礼仪
(一)现代礼仪的“源”和“流”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我国传统中是一个明确的概念。据许慎《说文解字》,“礼”在我国古代最初指“事神致福”,即祭祀神明以获得庇佑。之后,“礼”这一概念被引申和演变成为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个“礼”即是礼制和法度。是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典章制度。《诗经·小雅》:“献酶交错,礼仪卒度”,既有礼又有仪,“礼仪”合用。这里的“仪”指形式、仪式。其实“仪”的原义和“礼”的原义差不多,“仪,度也”,也指法度、准则和典范。
礼仪的核心是什么?是诚敬,是有道德。《礼记·曲礼》:“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这里的“自卑”并非今天所说的“自卑”,“卑”应当作“虔敬”和谦虚解。尊敬别人,对别人是敬,是尊,而对自己则是“谦”,是谦虚、谦逊,是守笃。“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这是我国传统礼仪的待人处世原则。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者,敬人也”。在孔子的教诲中,道德因素始终是礼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我国传统礼仪是现代礼仪的“源”,是根。西方礼仪是当前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掌握的人际交流工具,相对于我国传统礼仪来说,这只是我国现代礼仪的“流”,西方礼仪只是我国传统礼仪走向现代时必须融合的要素。西方礼仪的特点是强调个性,崇尚个性自由、平等、自由、开放,当然还有对妇女的尊重、女士优先等。西方礼仪的许多仪式,例如尊重他人、握手、行注目礼,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道德,等等,多是今天的礼仪规范。但是,在学习和掌握西方礼仪的同时,我们对传统礼仪也应认真学习和继承。
(二)礼仪与人性判断
先贤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一个重要的根基。人性的先善还是先恶在儒家本来就有分歧,荀子就主张人性本恶,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千年以来占上风的不是荀子的性恶论,而是孟子的性善论。《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性善论自是影响深远。礼仪的施行是基于人性本善的意识和观念,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在人际交往中,只有人性本善,交往的任何一方才值得尊敬,才成之为施礼的对象。如果人性先天就是恶的,那么,在交往中就必须小心提防对方。对交往对象如果不信任甚至警觉防范,那么,就更谈不上尊敬和以礼相待了。
礼仪不是谋利的工具,而是人与人之间处理一般问题时所需要的人际常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人际交往润滑剂,是调节人际关系最简便、有效的手段。在求诸他人与他人发生关联时,人们对人性怀着善的期待,相信人性是善的。而在反求诸己时,则是讲求做人要诚敬,要有道德。学习现代礼仪,对人性的认识需要有一个正本清源的回归。要始终秉持与人为善的原则,诚实诚恳,诚意待人。不管他人如何对待自己,都要坚持以礼相待,对人不侮慢,不失礼。礼仪是人生至为重要的道德修为,需要持续不断努力修炼。我国传统礼仪将个人德行的修炼视为礼仪的核心,可谓抓住了根本。本因根深方能枝繁叶茂,每个人对人对事看法正确,社会的思想和伦理以及礼仪规范等才有正常生长和延续发展的土壤,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才能因之而更加明朗。
(三)礼仪是一种沟通方式
考察礼仪的实际效用,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即在个人的行为表现中,礼仪周全者往往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往往更愿意选择与礼仪表现比较周全的人合作。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礼仪行为本身也是一种互动,这一效用的获得可归之于礼仪的沟通效用。
所谓沟通,是指一种信息的交流,人际沟通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理解信息和情感的过程。礼仪的行为表现既有属于语言符号系统的东西,同时也有大量属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东西如肢体动作等。从礼仪的语言表现看,一个首要的要求,就是要会使用敬语和谦语。敬语是敬别人,谦语是谦自己。例如尊称他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衔头,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高贵,等等。礼仪的一个重要效用是使他人感到自己很重要,这一点体现在沟通中,就是要善于倾听,善于接受和包容他人。只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说话做事,从来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人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算错,但如果说话做事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那就是明显的失礼行为了。良好的礼仪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这也是有良好教养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言语和行为得当,那么毫无疑问,他将得到他人更多的尊重。这是良好礼仪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沟通中肢体语言的正确运用,在礼仪中表现为不同的行为举止规范。无论古代礼仪还是现代礼仪,都规定有相应的仪礼和仪式,这是十分必要的。思想、内容、实质,这些东西必须靠相应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其实质就要受到损害。一个人本来对他人并无恶意,但在与他人交往时却是一副随随便便、无所用心、大大咧咧的样子,这难免会让人产生误解。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礼仪教学
由于礼仪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已经将现代礼仪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不少院校还将其设为必修课。在礼仪课程上,学生可以学到与人打交道的正确的方式。通过学习礼仪,他们能用良好的仪态展示自己的学识、能力和修养,并开始讲究做人做事的专业风范,因此,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欢迎,它的作用和意义不可低估。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应重视礼仪教学,具体说来,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学。
(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对一名学生最低的礼仪要求。目前,许多高校制定 了校规校纪规范学生的行为,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对于许多基本的礼仪知识依然知之甚少,礼仪表现也差强人意。因此,在礼仪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必须讲礼仪,其中,首要的一个要求就是“三不准”;不准穿拖鞋和背心上课;不准在教室里吃东西;不准在上课时让手机发出声音。这三条基本的要求大学生一般都是能做到的,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文明文雅的良好习惯。
(二)普及于学生而言较陌生的礼仪常识
礼仪操作中的一些细微环节,实际上是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比如握手,到底是谁应该先伸手,多人场合下握手的先后顺序怎样?握手握多长时间比较恰当?如果一个人刚出洗手间,要不要和迎头碰面的客人握手?又如看人——看人怎么看,看哪里,看多长时间,目光交流如何进行,如何正视对方的目光,等等,类似问题在礼仪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被许多人忽视。资深外交家吴建民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件事,说有外国官员到中国访问,与一些地方官员会谈,会谈后外国官员提出了抗议。抗议什么?抗议会谈时地方官员的目光不是与外宾交流,而是去和翻译交流。这样的事情说它关乎“国体”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但确实不能认为它只是小事情。
在礼仪常识的普及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应告知学生,个人行为中的某些习惯应坚决杜绝,因为它不是个人习惯问题,而是做人的礼仪修养问题,是人际相处中是否与人为善的问题。比如“单指指人”这个动作,一些人将其视为表示强调、突出、引导的正向肢体动作,其实却是指责、训斥的反向含义居多。在礼仪教学中,有学生在学习中讨论时觉得该用还是可以用,这是不正确的。对此,教师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这名学生充当“被指”对象,然后请他分享自己的感受。“换位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善于引导,加强情商教育
情商即情绪商数,指与智商相对应的另一方面的个人能力,包括自我情绪掌控、承受压力能力,以及对他人心情及情绪状态的准确揣度把握等。礼仪属于情商的范畴,礼仪的良好习惯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有教养,时时处处对他人尊重有加。人际相处中究竟什么才是尊重?笔者认为,尊重他人并非简单地认为对方极其高等尊贵,尊重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他,哪怕他做事出了差错。也不随便将他朝坏处去猜想,主观武断地判定对方是故意捣乱。尊重人其实是要回复到人性的善的根本上,不做伤害他人的事,不说惹人恼怒的话,要多替他人设想,要坚守善良、同情、感恩、乐于付出等美德。所谓情商高,其实就是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狭隘的视野、心胸、观念等,就是按事情本来的样子去思考,去做人做事。礼仪的实质是对人尊重有礼,但礼仪的形式仅只是外在之礼,外在之礼须与内在之秀结合,才能达到礼仪的实质,才能促使一个人发生根本改变。传统儒家倡导个人修德、修礼均应内外兼修,言语和行为二者不可偏废,这个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学习现代礼仪,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礼仪教学中,加强情商教育。就要善于引导。在教学中,笔者曾给学生布置过一个当堂演练的环节——由每个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有的同学自我介绍时态度冷淡矜持,简单敷衍两句话完成任务。而有一个同学却这样介绍自己:“我叫马奇,意思是倒过来骑马,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是工管专业的,湛江人,谢谢。”针对这名同学的自我介绍,讨论中要求其他同学据此分析该同学口头表述背后的潜台词,了解和判断这名同学与人交往的诚意、个性、企图等。两相比较,该同学的礼仪效用显然比冷淡敷衍的同学要大得多。礼仪的作用之一是让别人了解你、记住你,并且还要让人喜欢你、接纳你。这里除了介绍得体和恰当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开放友善的心态,而不能自我设防,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
在注重实际操作和演练的前提下,礼仪教学更应该发掘掩藏在礼仪形式之后的人际交往准则以及人伦理念等方面的内涵,只有这样,礼仪课程才能具有一定的深度。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适当具备幽默风格、亲和色彩,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礼仪课程才能使人学出兴趣。
[关键词]礼仪 传统与现代 人性礼仪教学
现代礼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按照金正昆教授划分并予以规范的体系,现代礼仪至少包含有“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五个较大的范畴。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侧重各有不同,构成了各自完备的体系。在国内,一些院校以此为基础分成五门课程来开设礼仪课程。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划分。它为不同需求的选修者提供了一个较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职业方向选修不同类别的礼仪课程。本文首先探讨礼仪的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礼仪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路。
一、礼仪
(一)现代礼仪的“源”和“流”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我国传统中是一个明确的概念。据许慎《说文解字》,“礼”在我国古代最初指“事神致福”,即祭祀神明以获得庇佑。之后,“礼”这一概念被引申和演变成为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个“礼”即是礼制和法度。是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典章制度。《诗经·小雅》:“献酶交错,礼仪卒度”,既有礼又有仪,“礼仪”合用。这里的“仪”指形式、仪式。其实“仪”的原义和“礼”的原义差不多,“仪,度也”,也指法度、准则和典范。
礼仪的核心是什么?是诚敬,是有道德。《礼记·曲礼》:“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这里的“自卑”并非今天所说的“自卑”,“卑”应当作“虔敬”和谦虚解。尊敬别人,对别人是敬,是尊,而对自己则是“谦”,是谦虚、谦逊,是守笃。“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这是我国传统礼仪的待人处世原则。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者,敬人也”。在孔子的教诲中,道德因素始终是礼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我国传统礼仪是现代礼仪的“源”,是根。西方礼仪是当前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掌握的人际交流工具,相对于我国传统礼仪来说,这只是我国现代礼仪的“流”,西方礼仪只是我国传统礼仪走向现代时必须融合的要素。西方礼仪的特点是强调个性,崇尚个性自由、平等、自由、开放,当然还有对妇女的尊重、女士优先等。西方礼仪的许多仪式,例如尊重他人、握手、行注目礼,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道德,等等,多是今天的礼仪规范。但是,在学习和掌握西方礼仪的同时,我们对传统礼仪也应认真学习和继承。
(二)礼仪与人性判断
先贤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一个重要的根基。人性的先善还是先恶在儒家本来就有分歧,荀子就主张人性本恶,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千年以来占上风的不是荀子的性恶论,而是孟子的性善论。《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性善论自是影响深远。礼仪的施行是基于人性本善的意识和观念,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在人际交往中,只有人性本善,交往的任何一方才值得尊敬,才成之为施礼的对象。如果人性先天就是恶的,那么,在交往中就必须小心提防对方。对交往对象如果不信任甚至警觉防范,那么,就更谈不上尊敬和以礼相待了。
礼仪不是谋利的工具,而是人与人之间处理一般问题时所需要的人际常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人际交往润滑剂,是调节人际关系最简便、有效的手段。在求诸他人与他人发生关联时,人们对人性怀着善的期待,相信人性是善的。而在反求诸己时,则是讲求做人要诚敬,要有道德。学习现代礼仪,对人性的认识需要有一个正本清源的回归。要始终秉持与人为善的原则,诚实诚恳,诚意待人。不管他人如何对待自己,都要坚持以礼相待,对人不侮慢,不失礼。礼仪是人生至为重要的道德修为,需要持续不断努力修炼。我国传统礼仪将个人德行的修炼视为礼仪的核心,可谓抓住了根本。本因根深方能枝繁叶茂,每个人对人对事看法正确,社会的思想和伦理以及礼仪规范等才有正常生长和延续发展的土壤,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才能因之而更加明朗。
(三)礼仪是一种沟通方式
考察礼仪的实际效用,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即在个人的行为表现中,礼仪周全者往往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往往更愿意选择与礼仪表现比较周全的人合作。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礼仪行为本身也是一种互动,这一效用的获得可归之于礼仪的沟通效用。
所谓沟通,是指一种信息的交流,人际沟通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理解信息和情感的过程。礼仪的行为表现既有属于语言符号系统的东西,同时也有大量属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东西如肢体动作等。从礼仪的语言表现看,一个首要的要求,就是要会使用敬语和谦语。敬语是敬别人,谦语是谦自己。例如尊称他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衔头,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高贵,等等。礼仪的一个重要效用是使他人感到自己很重要,这一点体现在沟通中,就是要善于倾听,善于接受和包容他人。只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说话做事,从来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人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算错,但如果说话做事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那就是明显的失礼行为了。良好的礼仪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这也是有良好教养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言语和行为得当,那么毫无疑问,他将得到他人更多的尊重。这是良好礼仪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沟通中肢体语言的正确运用,在礼仪中表现为不同的行为举止规范。无论古代礼仪还是现代礼仪,都规定有相应的仪礼和仪式,这是十分必要的。思想、内容、实质,这些东西必须靠相应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其实质就要受到损害。一个人本来对他人并无恶意,但在与他人交往时却是一副随随便便、无所用心、大大咧咧的样子,这难免会让人产生误解。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礼仪教学
由于礼仪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已经将现代礼仪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不少院校还将其设为必修课。在礼仪课程上,学生可以学到与人打交道的正确的方式。通过学习礼仪,他们能用良好的仪态展示自己的学识、能力和修养,并开始讲究做人做事的专业风范,因此,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欢迎,它的作用和意义不可低估。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应重视礼仪教学,具体说来,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学。
(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对一名学生最低的礼仪要求。目前,许多高校制定 了校规校纪规范学生的行为,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对于许多基本的礼仪知识依然知之甚少,礼仪表现也差强人意。因此,在礼仪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必须讲礼仪,其中,首要的一个要求就是“三不准”;不准穿拖鞋和背心上课;不准在教室里吃东西;不准在上课时让手机发出声音。这三条基本的要求大学生一般都是能做到的,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文明文雅的良好习惯。
(二)普及于学生而言较陌生的礼仪常识
礼仪操作中的一些细微环节,实际上是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比如握手,到底是谁应该先伸手,多人场合下握手的先后顺序怎样?握手握多长时间比较恰当?如果一个人刚出洗手间,要不要和迎头碰面的客人握手?又如看人——看人怎么看,看哪里,看多长时间,目光交流如何进行,如何正视对方的目光,等等,类似问题在礼仪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被许多人忽视。资深外交家吴建民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件事,说有外国官员到中国访问,与一些地方官员会谈,会谈后外国官员提出了抗议。抗议什么?抗议会谈时地方官员的目光不是与外宾交流,而是去和翻译交流。这样的事情说它关乎“国体”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但确实不能认为它只是小事情。
在礼仪常识的普及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应告知学生,个人行为中的某些习惯应坚决杜绝,因为它不是个人习惯问题,而是做人的礼仪修养问题,是人际相处中是否与人为善的问题。比如“单指指人”这个动作,一些人将其视为表示强调、突出、引导的正向肢体动作,其实却是指责、训斥的反向含义居多。在礼仪教学中,有学生在学习中讨论时觉得该用还是可以用,这是不正确的。对此,教师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这名学生充当“被指”对象,然后请他分享自己的感受。“换位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善于引导,加强情商教育
情商即情绪商数,指与智商相对应的另一方面的个人能力,包括自我情绪掌控、承受压力能力,以及对他人心情及情绪状态的准确揣度把握等。礼仪属于情商的范畴,礼仪的良好习惯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有教养,时时处处对他人尊重有加。人际相处中究竟什么才是尊重?笔者认为,尊重他人并非简单地认为对方极其高等尊贵,尊重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他,哪怕他做事出了差错。也不随便将他朝坏处去猜想,主观武断地判定对方是故意捣乱。尊重人其实是要回复到人性的善的根本上,不做伤害他人的事,不说惹人恼怒的话,要多替他人设想,要坚守善良、同情、感恩、乐于付出等美德。所谓情商高,其实就是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狭隘的视野、心胸、观念等,就是按事情本来的样子去思考,去做人做事。礼仪的实质是对人尊重有礼,但礼仪的形式仅只是外在之礼,外在之礼须与内在之秀结合,才能达到礼仪的实质,才能促使一个人发生根本改变。传统儒家倡导个人修德、修礼均应内外兼修,言语和行为二者不可偏废,这个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学习现代礼仪,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礼仪教学中,加强情商教育。就要善于引导。在教学中,笔者曾给学生布置过一个当堂演练的环节——由每个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有的同学自我介绍时态度冷淡矜持,简单敷衍两句话完成任务。而有一个同学却这样介绍自己:“我叫马奇,意思是倒过来骑马,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是工管专业的,湛江人,谢谢。”针对这名同学的自我介绍,讨论中要求其他同学据此分析该同学口头表述背后的潜台词,了解和判断这名同学与人交往的诚意、个性、企图等。两相比较,该同学的礼仪效用显然比冷淡敷衍的同学要大得多。礼仪的作用之一是让别人了解你、记住你,并且还要让人喜欢你、接纳你。这里除了介绍得体和恰当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开放友善的心态,而不能自我设防,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
在注重实际操作和演练的前提下,礼仪教学更应该发掘掩藏在礼仪形式之后的人际交往准则以及人伦理念等方面的内涵,只有这样,礼仪课程才能具有一定的深度。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适当具备幽默风格、亲和色彩,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礼仪课程才能使人学出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