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预测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gh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是成人残疾的常见原因,脑卒中后独立生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障碍的治疗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运动功能恢复的准确预测不仅能够帮助患者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并且有助于康复团队对患者进行分层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更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本文对目前常用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因素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姿势控制联合运动训练对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手法复位后盘髁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手法复位成功者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2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运动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姿势控制训练,康复训练每周5次,共4周。比较2组患者手法复位后即刻(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训练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最大主动张口度,并于6个月后复查MRI评估两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的盘-髁关系,观察其在位情况。结果:①经4周训练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疼痛VAS评分分
目的:观察眶内穴位电针干预对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和动眼神经功能的改变。方法:将纳入的60例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眶内穴位电针刺激治疗,采用疏密波(疏波1 Hz,密波20 Hz),30 min/次,1次/日,每周5 d,共治疗8周;对照组给予调制中频电治疗,采用变频调制,中频载波频率4.0 kHz,低频调制频率0.2~150 Hz,20 min/次,1次/日,每周5 d,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
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逐渐成为胸主动脉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案,其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重建弓上分支血管。虽然多种重建技术的运用使得分支的保留成为现实,但围术期卒中的发生仍不容忽视。如何在TEVAR过程中进行更好的脑保护进而降低卒中发生率,目前尚无明确规范。腔内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术者和患者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选项,未来随着器械的革新及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或许能解决TEVAR的这一“阿喀琉斯之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甲钴胺片及腰背肌力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频率12 Hz,压强2.0~3.0 bar,每周治疗2次(每次总冲击次数约为2000次)。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前屈时指地距离(FFD)、Schober试验及日本骨科学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上肢活动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及上肢淋巴水肿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序惯化、放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在放疗后均根据其肢体功能状况及身体耐受情况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手指爬墙、伸展运动、耸肩运动、扩胸运动、过顶触耳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等速肌力训练及肌内效贴治疗,持续治疗5周。于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对比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活动度、肩臂手残疾问卷(DASH)评分、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以及放射性皮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适应疗法对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例纳入的脑白质疏松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12例。在常规血管危险控制基础上,治疗组应用远隔缺血预适应方法,每周5次,每次15~20 min,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数字广度测试(DST)及复杂词语和简单词语的词语流畅性测试(VFT)评分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注意力和工作记忆能力以及言语能力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定;采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
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其中,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以更多样、更真实的感官知觉体验,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已用于力量、感觉、平衡、认知、视觉、情绪等相关障碍的康复。本文就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常见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局限性作一综述。
目的:观察不同状态下经气管压力(TTP)对重症气管切开(简称气切)患者说话瓣膜应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佩戴说话瓣膜的50例气切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患者佩戴说话瓣膜耐受时长是否≥30 min将其分为耐受组和非耐受组。检测2组患者平静呼吸、用力呼气及发音时TTP,并探讨不同状态下TTP对患者佩戴说话瓣膜耐受情况的预测价值;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说话瓣膜佩戴时长的相关因素,并采用超声评估患者佩戴说话瓣膜前、后呼吸肌收缩变化,同时记录患者对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5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NF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PNF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NF。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采用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步态,并进行疗效评价,测量2组患者的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较治疗前改善(n P<0.05)。PNF组治疗后臀肌挛缩症功能量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最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虚拟现实技术凭借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的特征,有利于调动患儿积极性,使其主动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重复性互动,可促进患儿的神经重塑,有效改善其运动和认知功能。本文就虚拟现实技术在脑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