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会是下一个被ST的央企?在现行的制度下,连续两年亏损即会戴上ST的“帽子”,因此那些在2012年首次出现亏损的上市央企值得警惕。
事实上,市场已经在用脚投票。看看中国铝业(601600)和中国中冶(601618)趴在地板上的股价,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投资者对这两家公司的经营前景充满忧虑。不过,在2013年的成绩尚未出来之前,没有人敢于确定它们是否会戴上ST的帽子。在以往的诸多非央企上市公司案例中,通过会计调节或出售一定资产来使得年度利润勉强维持正数,已是常见。
一季度:中冶扭亏,中铝续亏
2012年,中国中冶亏损69.51亿元,2011年则是盈利42亿元,下滑263%。中国中冶也因2012年业绩与2011年业绩相差111.94亿元而位居年度业绩“变脸王”。此后,中国中冶表示称将通过各种办法扭转局面,以防“披星戴帽”。
从2013年一季度的情况看,由于中国中冶所属科研、设计、施工企业的工程业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而且葫芦岛有色的亏损影响已消除,因此最终实现净利润10.43亿元。而且由于中国中冶毛利增加和期间费用减少,公司方面已经可以预计今年上半年仍能保持盈利。
中国铝业的努力则还没有见到成效。
在2013年初,中国铝业一度表示将继续通过提高采矿量和自发电量、技术提升及集中采购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寄望于公司此前投入的煤炭项目将陆续投产,并购的能源项目将会增加利润。但从实际的情况看,尽管亏损略有减少,但扭亏仍然无望。
今年一季度,中国铝业实现营业收入342.13亿元,利润亏损9.48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14.14亿元减亏4.66亿元。可以看到的是,今年一季度中国铝业集团营业毛利较去年同期增长37%,其中主导产品成本降低幅度在6%—9%之间,因成本降低减亏14亿元左右。但主导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降低幅度在5%—7%之间,因价格下降减少利润13亿元左右。
走不出的周期困局
中国铝业集团在2004年前后开始大肆收编地方同业国企,至今控制了中国一半以上的炼铝产能,职工人数升至24万人。但即便如此,中国铝业仍深陷于行业的周期困局。
事实上,2012年的亏损是中国铝业的首次年度亏损,直接的原因并不复杂,简言之就是“铝价下跌”——公司2012年自产电解铝销售价格(全年平均)下降幅度为7%左右,导致主营业务毛利同比下降约 66亿元,下降金额占毛利同比下降总金额的95%,且公司期末铝价较上年末大幅降低,使得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数高达15.11亿元,较2011年度大幅度增加。
如果将观察的时间周期拉得稍长,也可以发现中国铝业2012年的巨亏并非突如其来,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的净利润分别为7.78亿元和2.37亿元,除了持续下降外,其净利润的绝对数相对于庞大的资产规模而言,也只能说是“极微利”,徘徊于盈亏边缘。
二级市场上,中国铝业的股价下跌幅度更是令人咋舌,从2007年10月最高的60.33元(向前复权),到今年最低的3.88元,累计下跌幅度高达93.57%,同期跌幅远超过中国石油。换言之,如果在2007年最高点买入中国铝业,至今账面上只能剩下6.43%的价值。
有分析人士指出,股价的表现已经说明了市场资金的观点,目前中国铝业每股4元左右并不一定是“最坏的情况”,因为连续的亏损在不断吞噬公司的净资产,2012年初中国铝业每股净资产尚有3.76元,至今年一季度每股净资产只有3.17元。而按以往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公司股价表现看,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的情形完全有可能出现。
人员成本难降低
央企出现巨亏以后,公众舆论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其高管的薪酬和公司整体高额的人员成本上。高管薪酬在公众舆论下出现下降已属必然,但整体高额的人员成本却缺乏调降的空间。
*ST远洋副董事长马泽华曾公开表示,员工成本难降不仅因为不能裁员,还在于有跨国业务、海外员工工资偏高,而一线的船员在计划经济时代工资就较高,这些一线的员工工资、待遇也不可能降太多。
中国铝业的情况亦与此类似,中国铝业董事长熊维平2012年应付报酬总额为57.78万元,较2011年降39.46%,其总裁、副总裁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降薪。但对于一线员工,中国铝业则表示一定不会下降。
从实际的数据来看,中国铝业2012年的职工薪酬达到51.43亿元,仅比2011年降了0.99%。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高管调降薪酬的行为显然无助于降低整体的人员成本,也使得中国铝业高管降薪成为公众股东眼中的“面子工程”。
事实上,市场已经在用脚投票。看看中国铝业(601600)和中国中冶(601618)趴在地板上的股价,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投资者对这两家公司的经营前景充满忧虑。不过,在2013年的成绩尚未出来之前,没有人敢于确定它们是否会戴上ST的帽子。在以往的诸多非央企上市公司案例中,通过会计调节或出售一定资产来使得年度利润勉强维持正数,已是常见。
一季度:中冶扭亏,中铝续亏
2012年,中国中冶亏损69.51亿元,2011年则是盈利42亿元,下滑263%。中国中冶也因2012年业绩与2011年业绩相差111.94亿元而位居年度业绩“变脸王”。此后,中国中冶表示称将通过各种办法扭转局面,以防“披星戴帽”。
从2013年一季度的情况看,由于中国中冶所属科研、设计、施工企业的工程业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而且葫芦岛有色的亏损影响已消除,因此最终实现净利润10.43亿元。而且由于中国中冶毛利增加和期间费用减少,公司方面已经可以预计今年上半年仍能保持盈利。
中国铝业的努力则还没有见到成效。
在2013年初,中国铝业一度表示将继续通过提高采矿量和自发电量、技术提升及集中采购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寄望于公司此前投入的煤炭项目将陆续投产,并购的能源项目将会增加利润。但从实际的情况看,尽管亏损略有减少,但扭亏仍然无望。
今年一季度,中国铝业实现营业收入342.13亿元,利润亏损9.48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14.14亿元减亏4.66亿元。可以看到的是,今年一季度中国铝业集团营业毛利较去年同期增长37%,其中主导产品成本降低幅度在6%—9%之间,因成本降低减亏14亿元左右。但主导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降低幅度在5%—7%之间,因价格下降减少利润13亿元左右。
走不出的周期困局
中国铝业集团在2004年前后开始大肆收编地方同业国企,至今控制了中国一半以上的炼铝产能,职工人数升至24万人。但即便如此,中国铝业仍深陷于行业的周期困局。
事实上,2012年的亏损是中国铝业的首次年度亏损,直接的原因并不复杂,简言之就是“铝价下跌”——公司2012年自产电解铝销售价格(全年平均)下降幅度为7%左右,导致主营业务毛利同比下降约 66亿元,下降金额占毛利同比下降总金额的95%,且公司期末铝价较上年末大幅降低,使得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数高达15.11亿元,较2011年度大幅度增加。
如果将观察的时间周期拉得稍长,也可以发现中国铝业2012年的巨亏并非突如其来,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的净利润分别为7.78亿元和2.37亿元,除了持续下降外,其净利润的绝对数相对于庞大的资产规模而言,也只能说是“极微利”,徘徊于盈亏边缘。
二级市场上,中国铝业的股价下跌幅度更是令人咋舌,从2007年10月最高的60.33元(向前复权),到今年最低的3.88元,累计下跌幅度高达93.57%,同期跌幅远超过中国石油。换言之,如果在2007年最高点买入中国铝业,至今账面上只能剩下6.43%的价值。
有分析人士指出,股价的表现已经说明了市场资金的观点,目前中国铝业每股4元左右并不一定是“最坏的情况”,因为连续的亏损在不断吞噬公司的净资产,2012年初中国铝业每股净资产尚有3.76元,至今年一季度每股净资产只有3.17元。而按以往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公司股价表现看,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的情形完全有可能出现。
人员成本难降低
央企出现巨亏以后,公众舆论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其高管的薪酬和公司整体高额的人员成本上。高管薪酬在公众舆论下出现下降已属必然,但整体高额的人员成本却缺乏调降的空间。
*ST远洋副董事长马泽华曾公开表示,员工成本难降不仅因为不能裁员,还在于有跨国业务、海外员工工资偏高,而一线的船员在计划经济时代工资就较高,这些一线的员工工资、待遇也不可能降太多。
中国铝业的情况亦与此类似,中国铝业董事长熊维平2012年应付报酬总额为57.78万元,较2011年降39.46%,其总裁、副总裁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降薪。但对于一线员工,中国铝业则表示一定不会下降。
从实际的数据来看,中国铝业2012年的职工薪酬达到51.43亿元,仅比2011年降了0.99%。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高管调降薪酬的行为显然无助于降低整体的人员成本,也使得中国铝业高管降薪成为公众股东眼中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