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七夕节情思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e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夕本是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后来逐渐转变成岁时节俗,最终又演化成今天的“中国情人节”。在古代,人们在七月这一天干什么呢?
  两情若是久长时
  唐朝盛产诗歌,自然关于七夕话题的诗词也很多,但大多表达了同情、凄婉之情。也有的触景生情,想念起自己的亡妻。比如李商隐,他在853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的夜晚,仰望天空,遥想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早亡的爱妻,于是创作了《七夕》一诗,用来悼念亡妻,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同为七夕悼亡妻,梅尧臣作于1047年的《七夕》却是一个另类。因为在他看来,所谓好日子只不过是俗人们的以讹传讹,纯粹是自作多情,因为没有人真的目睹到牛郎织女的相聚。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所以他在妻子去世周年的那个七夕,写下了《七夕有感》,抒发了自己在七夕的日子里孑然彷徨的心理。“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诗人眺望银河迢递,盼望着自己能像牛郎织女一样,哪怕一年见上一回,也是幸福的事情呀。
  宋代诗人秦观作诗《鹊桥仙·纤云弄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诗人看来,于秋风白露的七夕里相会一次,却胜过尘世间很多长相厮守的夫妻。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搭起的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长相厮守呢!诗人歌颂的是一种理想的圣洁而又永恒的爱情。
  欲闻天语犹嫌远
  北宋诗人钱惟演的《七夕》就写到了华清宫的乞巧盛况:“骊阜凌云对玉钩,千门高仞绛河秋。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
  为了满足贵妃乞巧,玄宗专门在宫中建造了一座乞巧楼。楼高百尺,能容纳数十人。每到七夕便和杨贵妃在此宴游,还让宫女陈瓜果、插鲜花、设酒宴于庭中,祭祀牛郎织女。其他妃嫔们则以九孔针、五色线,在月下穿针线,先穿过者为“得巧”。同时还有音乐演奏,欢乐达旦。
  七夕乞巧的习俗从南朝就开始盛行了,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人俱习之”。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十分隆重,京城里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当时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马盈街,人山人海。观其风情,不亚于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
  到了明清,一些乞巧的女子们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可以见得,人们对勤劳与智慧,以及美好生活的祈求亘古未变。
  每逢七夕,在女子们纷纷乞巧的时候,男子们也没闲着。相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所以称魁星或魁首。魁星事文,主掌考运,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一举夺魁”,所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都要在七夕这天晚上祭拜魁星,以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清朝时,一些读书人还会购买青蛙来放生,以拜魁星。因为古代的“奎”与“蛙”的古字相通,“奎”又演变为魁星,所以读书人买青蛙放生,来祝贺魁星爷的生辰,并且戒食青蛙表示尊敬。不过,这些行为都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若想夺魁,还得刻苦钻研才是。
  不得重提舊怨词
  七夕一般在立秋前后,阳光依旧炎热,古人有“七月七,晒棉衣”的习俗。据说晒棉衣的风俗起源于汉代,因为太液池的西边有汉武帝的晒衣阁,每到七月七的时候常见到宫女们在晒衣服。
  不料,到了魏晋时,晒衣习俗给豪门富室制造了炫耀财富的机会。当时“竹林七贤”的阮籍就很看不惯这种作风。据说七月七这天,当阮籍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子上全是绫罗绸缎。而阮籍则不慌不忙地拿着竹竿,挑起了他的大裤衩曝晒,与邻居的绫罗绸缎相抗。有人问阮籍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而尔!”
  除了晒衣,七夕还有晒书的习俗。刘义庆《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晒书故事。七月七人人都在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他嬉笑着说:“我晒书”。其实郝隆一是在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因为晒肚皮就是晒书。二是也想以这份放浪形骸去讽刺一些文人,只有书架上的有形之书,却无腹中无形之书。
  “天上人间尽苦辛,飞桥斜度水粼粼。一年一会多离隔,好把牛郎觑得真。漏尽星飞顷别离,细将长夜说相思。明年又有新愁恨,不得重提旧怨词。”是清代郑板桥的《七夕》诗句。
  郑板桥对七夕的解读更是独辟蹊径。他这首质朴而富有新意的最大亮点,在于“好把牛郎觑得真”这一句,因为“一年一会多离隔”,离隔越久,近观越真。其实,真正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在七夕这天,并不会在天上相遇。这两颗恒星在我们的视线里,总是保持着相同的距离,也不会跨过银河有任何的交集。 但随着年月辗转,七夕却成为了我们表达情意的好时机。
其他文献
在固体推进剂粉体组份中添加化学组份国内外均已采用,该添加剂具有防静电、防结块性能。作者用物理方法控制和消除推进剂组份在加料过程中产生的静电方面,取得了与化学包覆方法
早就听说“北有神农架,南有神农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北40公里处太行山南麓的神农山,有闻名遐迩的“华夏三绝”:一绝美人猴,二绝白松岭,三绝白皮松.
期刊
有一次,我因事走进某报社一个编辑室,部主任看见我来了,很高兴地对坐在一旁那位年轻的女编辑说:“你毕业后来报社,不是老打听庄电一吗?你看看这是谁?这就是庄电一老师!”这位女编辑立即站起来,惊喜地问:“你真是庄电一?我在兰州大学上学时,看到教材里有对你的介绍呢。”部主任半开玩笑地说:“年轻人不懂规矩。庄电一也是你能叫的?要叫老师。”我连忙说:“名字就是供人叫的嘛,没关系,怎么叫都行。”  我真的不在乎
期刊
会议
现如今,市面上的食用油品种越来越多,诸如:花生油,葵花油、菜籽油、玉米油、橄榄油等。面对众多油品选择的现代人,可能会好奇古人到底吃的是什么油?带着大家的疑问,我们来了解一下。  先秦:只有动物油  最开始的时候,油都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的。狩猎时代的人们就发现在加热肉食的时候,会有液体从中渗出,这大概是先民对油脂最原始的认识。有文字记载,油最开始叫“脂”或“膏”。《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
期刊
会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