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话蕴真知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上过私塾,知书达理,却非常“迷信”。我一直搞不懂这是为什么。
  一个夏日的夜晚,大人小孩都聚在村头小桥边纳凉,有人请见多识广的父亲讲故事。父亲看着不远处的西坡岭上有灯光闪烁,就讲起一个“真人真事”:邻村的老赵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光棍。有一天,他到西坡拾柴时下雨了,就到那里的山神庙避雨。山神庙很小,避雨时他突然内急,竟蹲在供桌石上拉了一泡尿。雨停后还没走到家,他的下身就疼起来。后来看了不少医生,最终还是疼死了。父亲总结说:“这叫因果报应。他对山神爷不敬,才招来罪受。”父亲的话,得到一片附和。
  一天,我和小伙伴抓了一只燕子。父亲看见立刻喝令我放掉,说是“捉燕子害眼”。第二天,我真的双眼通红,痒得难受,还不停流泪。虽然当时班里“害眼”的同学有一多半,有些并没有跟我们捅燕子窝,但我还是信了父亲关于“捉燕子害眼”的话。
  类似的话父亲还说过很多,“大路上拉屎出眼蛋”、“儿女不孝遭龙抓”、“不凭良心遭雷劈”等,但凡生活中不好的言行,都被父亲戴了一顶“因果报应”的帽子。长大后我才明白,父亲希望子女能做一个文明礼貌、善良孝顺、诚实有信的好人。
  四十年彈指一挥间,我也年近半百,父亲已离开我十多年了。他那些“迷信”的话,我如今也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时常讲给儿女们听。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父亲最早骑的自行车是解放前日伪时期一辆德国造西洋货。那是我三爷爷为了跟村里几个伙伴往龙口贩运花生油而买的,其后连年几经兵燹,到解放时,已经残缺不全。  1953年我们伙里分家,这辆面目全非的自行车分到了我们家。随后,父亲重新换件组装。从此,这辆杂牌货便成了我们家经济收入的顶梁柱。  接下棘手活  当年的招远汽车站位于县府西南隅,说是汽车站,只是每天上午8点钟前后,有一辆从龙口站开往莱阳水集站的客车
期刊
期刊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初中毕业后在乡农机站当学徒工。站长五十多岁,和蔼可亲,对我也很关照。当时,我家里很穷,每天中午的饭盒里,總是铁打不变的苞谷饭和咸菜疙瘩。于是,站长总是把他爱人给他送的好吃的分给我一份。我对他感激不已。  一天晚上,轮我值班。那时站里条件很简陋,没有专门的值班室,值班就在站长的办公室。当晚夜色浓如墨染,就像我当时的心情一样黑暗———我母亲病了,正在县医院住院,急等着钱做手术,
期刊
爸爸用自行车驮着我上学的时候,看见胡同口的刘三爷,照例会减速,我便急忙跳下后座。爸爸掐了手刹,一抬腿,下了车子。  “刘伯,您老没出去?”  “遛弯刚回来!”刘三爷举了举手里的油条,“拿两根?”“不用了,不用了,刚吃过了。”说着话,爸爸已开始一脚蹬上车,我跳上后座,他那句话也甩出来,“您忙着,我这还得上班。”我回头瞅瞅那有些肥硕的老头,他抬抬手里的白楊木拐棍,说道:“回见。”  我总不明白,那老头
期刊
我曾经有过三次抄书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是极其难忘的阅读记忆。  《聊斋》手抄本  第一次抄书发生在少年时代,应该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时,我生活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里,看书极不方便,许多想看的书根本找不到。  一天,小伙伴二头跟我说,他舅舅从邻村来他们家帮着做木匠活,带了一本《白话聊斋》。我一听就高兴了,赶忙央求二头把那本书拿给我看,二头便回家拿给了我,但说明只能看五天,因为五天后他舅舅就要回家去
期刊
耳濡目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居住在上海杨浦的棚户区,父亲经常为邻里念信、写信,写各类申请等。  父亲念信时,语速不快,中间停顿较多,并不时询问对方听懂没有。念完信,接着替对方写回信。当年用毛笔写信为多,且是自右向左竖着写。写信前,父亲往往先让人把要写的话叙述一遍,自己再一件一件地写,写毕,念一遍给对方听,询问是否有补充的话,如果有,就接着续写几句,最后装信封。对初次来写信的人,父亲就指点对方
期刊
我于1995年元月14日,正式做了工作交接,从信阳地区城市信用联社主任、党组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之后,无官一身轻,但人走茶凉的感觉,使我的心有点儿凉.rn信阳市八一路有一家
期刊
朝也盼暮也盼,终于盼到15岁,我到了参加生产队劳动的年纪。原以为能给家里挣工分了,出人意料的是,就在这一年(1982年),中央下发了“一号文件”,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這个文绉绉的说法,在农民看来就是两个字:“单干”。  喜忧参半要单干  那时我爹常年在外做木工,姆妈只有5分工,家里年年缺粮,不仅要向生产队缴缺粮款,还要缴一笔不菲的公积金。这个沉重的经济压力,压得爷娘喘不过气来。所以我一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