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学教学中,历史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因此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培养
由于教材的庞杂、概括和枯燥等原因,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学生喜欢鲜活的东西,怎样让“死”的历史在学生们的眼中“活”起来呢?激发兴趣是关键。兴趣是一种内在学习动机。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成果。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浅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历史课的导人中我经常利用歌曲、故事、诗词、视频、设疑等方法,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用歌曲导入:比如在教学《共产国际的诞生》一课时,在课前我给学生播放了令人心灵都为之震撼的《国际歌》作为导人,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社会情境当中。用故事导人:比如在讲《西方文明之源》这一课时,我以“木马计”、“马拉松长跑”的故事来导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用诗词导入:比如在教授《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可用毛泽东的《长征》这首诗来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通过朗诵,学生不但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也被红军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染。用视频导人:比如在讲“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这一内容时,我节选电影《地道战》一部分作为导语引入课堂,将知识性与艺术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人民战争的重要性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用设疑导入:比如在教学“唐朝的历史”这一知识点时,我先用说书的方式描绘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及唐玄宗的治国方略,然后话锋一转: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唐王朝却衰落了呢?唐玄宗又是怎样由明智变得昏庸的呢?这个前后对比的设问,创造了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最佳气氛,使学生兴趣陡增,思维闸门顿开。
二、适时插入故事
中学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许多内容只是浓缩提炼后的简单概括,不补充一些内容,教学则显得枯燥、单调、乏味。中学生对历史小故事很感兴趣,因此,针对所讲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选用一些小故事,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有帮助的。例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为了增加趣味性,突出重点,便给学生讲了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适时加强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的学生说通过学习邓世昌殉国精神,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振兴祖国。有的学生说: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用血和泪谱写了中国可歌可泣的历史,要勿忘国耻。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又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我先讲了一个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为自己找借口的故事,当时战争的硝烟滚滚,慈禧太后不顾国家的命运,还要为自己操办六十大寿,她说:“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都要过个大寿。我怎么就不能过个大寿呢?”通过历史故事的应用,学生马上就明白清政府的腐败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巧记妙记历史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对于中学生来说,简直无从下手,感到头痛。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巧法,利用好这些方法不但使一些易混的知识分辨开来,达到了记忆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本来显得枯燥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巧妙记忆法:(1)谐音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同音或者近音字来巧妙地学习知识。如“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要是用“柳叶煮粥喝”(柳是刘伯承,叶是叶挺,煮是朱德,粥是周恩来,喝是贺龙)这五个字来帮助记忆,就方便得多了。(2)归纳法(也叫浓缩法)。有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学习时容易,可是需要记忆时却很难,要是用简短的几个字来归纳所学的知识,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如学习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来归纳记忆:“一”即一条大运河;“二”即第二代皇帝开凿;“三”即运河沿岸有三个重要城市:涿郡、洛阳、余杭;“四”即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即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六”即流经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3)歌谣法(也叫顺口溜法)。这种方法就是把某些历史知识编成富有味的歌谣、顺口溜或者诗歌,读起来不但琅琅上口,给人一种欣赏艺术美的感觉,而且能增加趣味性,提高记忆效果,记牢知识。(4)串联法(也叫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如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去复述历史事件,其结果是不但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讲者乏味,听者索然。若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历史情景,把“过去时”的历史变成“现在时”的历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覺,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秋收起义时,如果采用常规教学,使用地图就无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秋收起义队伍活动的路线。我就利用多媒体动画显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图》,依次打出箭头,修水、铜鼓、安源、长沙、文家市、三湾、井冈山。在显示秋收起义队伍进军路线时,我又放映有关的《秋收起义》的影片的精彩片断。同学们看着箭头的走向,明白了秋收起义队伍进军的方向。同时,看着激烈的战斗场面,伴随着枪声、炮声、喊杀声,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重温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也形成了完整的时空概念。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他们感官的第一信号系统视觉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情绪显现出了兴奋状态。在既有可见性又有可感性的教学氛围中,老师不需要费更多的口舌,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而且同时又解决了目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高密度、大容量的现实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以自己的经验简单总结以上几种方法,希望能在历史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龚太亚《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湖北教育》2009年第11期
[2]高继宗,钱颖,创造性学习的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培养
由于教材的庞杂、概括和枯燥等原因,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学生喜欢鲜活的东西,怎样让“死”的历史在学生们的眼中“活”起来呢?激发兴趣是关键。兴趣是一种内在学习动机。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成果。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浅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历史课的导人中我经常利用歌曲、故事、诗词、视频、设疑等方法,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用歌曲导入:比如在教学《共产国际的诞生》一课时,在课前我给学生播放了令人心灵都为之震撼的《国际歌》作为导人,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社会情境当中。用故事导人:比如在讲《西方文明之源》这一课时,我以“木马计”、“马拉松长跑”的故事来导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用诗词导入:比如在教授《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可用毛泽东的《长征》这首诗来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通过朗诵,学生不但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也被红军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染。用视频导人:比如在讲“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这一内容时,我节选电影《地道战》一部分作为导语引入课堂,将知识性与艺术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人民战争的重要性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用设疑导入:比如在教学“唐朝的历史”这一知识点时,我先用说书的方式描绘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及唐玄宗的治国方略,然后话锋一转: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唐王朝却衰落了呢?唐玄宗又是怎样由明智变得昏庸的呢?这个前后对比的设问,创造了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最佳气氛,使学生兴趣陡增,思维闸门顿开。
二、适时插入故事
中学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许多内容只是浓缩提炼后的简单概括,不补充一些内容,教学则显得枯燥、单调、乏味。中学生对历史小故事很感兴趣,因此,针对所讲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选用一些小故事,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有帮助的。例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为了增加趣味性,突出重点,便给学生讲了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适时加强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的学生说通过学习邓世昌殉国精神,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振兴祖国。有的学生说: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用血和泪谱写了中国可歌可泣的历史,要勿忘国耻。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又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我先讲了一个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为自己找借口的故事,当时战争的硝烟滚滚,慈禧太后不顾国家的命运,还要为自己操办六十大寿,她说:“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都要过个大寿。我怎么就不能过个大寿呢?”通过历史故事的应用,学生马上就明白清政府的腐败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巧记妙记历史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对于中学生来说,简直无从下手,感到头痛。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巧法,利用好这些方法不但使一些易混的知识分辨开来,达到了记忆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本来显得枯燥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巧妙记忆法:(1)谐音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同音或者近音字来巧妙地学习知识。如“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要是用“柳叶煮粥喝”(柳是刘伯承,叶是叶挺,煮是朱德,粥是周恩来,喝是贺龙)这五个字来帮助记忆,就方便得多了。(2)归纳法(也叫浓缩法)。有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学习时容易,可是需要记忆时却很难,要是用简短的几个字来归纳所学的知识,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如学习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来归纳记忆:“一”即一条大运河;“二”即第二代皇帝开凿;“三”即运河沿岸有三个重要城市:涿郡、洛阳、余杭;“四”即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即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六”即流经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3)歌谣法(也叫顺口溜法)。这种方法就是把某些历史知识编成富有味的歌谣、顺口溜或者诗歌,读起来不但琅琅上口,给人一种欣赏艺术美的感觉,而且能增加趣味性,提高记忆效果,记牢知识。(4)串联法(也叫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如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去复述历史事件,其结果是不但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讲者乏味,听者索然。若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历史情景,把“过去时”的历史变成“现在时”的历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覺,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秋收起义时,如果采用常规教学,使用地图就无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秋收起义队伍活动的路线。我就利用多媒体动画显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图》,依次打出箭头,修水、铜鼓、安源、长沙、文家市、三湾、井冈山。在显示秋收起义队伍进军路线时,我又放映有关的《秋收起义》的影片的精彩片断。同学们看着箭头的走向,明白了秋收起义队伍进军的方向。同时,看着激烈的战斗场面,伴随着枪声、炮声、喊杀声,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重温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也形成了完整的时空概念。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他们感官的第一信号系统视觉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情绪显现出了兴奋状态。在既有可见性又有可感性的教学氛围中,老师不需要费更多的口舌,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而且同时又解决了目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高密度、大容量的现实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以自己的经验简单总结以上几种方法,希望能在历史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龚太亚《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湖北教育》2009年第11期
[2]高继宗,钱颖,创造性学习的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