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所谓整合,在汉语系统中可以理解为整理、组合,相互融合。随着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着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科整合”的内涵之一就锁定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整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是构建活力课堂的有效途径。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不是“信息技术” “语文阅读教学”这么简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是有力而巧妙的手段,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是阅读教学的载体,而文本才是其中的内容。这形式与内容又必须是相互融合、相互适应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用适合的文本信息素材
  
  我们所说的“适合”,是指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文本、图片、音频、动画等内容,要与语文课程内容符合,要与阅读教学的教与学内容切合。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教师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喧宾夺主。
  曾有实验表明,人类通过感官刺激收集到的信息中,视觉占65,听觉占20,触觉占10,味觉占2。可见,视觉和听觉占了人类感官收集信息量的85。信息技术的介入,就是利用其本身的优势,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感官刺激,使学生能够加大信息的收集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要建立在“对症下药”的前提之上。如果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的是一些错误的信息,或者是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那加大的不是学生的信息接收量,而是学生的负担。错误或无关的信息,混淆了学生的视听,反而要“事倍功半”了。如有位老师在授《春》这一课时,先放了长达10分钟的“春日美景”欣赏,然后又是一首诗、一支曲子、很多幅美丽的图片,把一篇课文分割得七零八落,把学生搞得个个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结果是对课文中的优美的语言、对文章精巧的构思来不及品味便匆匆下课;也有位老师在教《智取生辰纲》时,找到《水浒》电视剧,先是欣赏主题曲,再把“智取生辰纲”这一集让学生看一遍,这一节课就算了事了,而对文中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却没有引导学生去体味。其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却空空洞洞。”上这样的课,学生怎么会有收获?众所周知,语文课是以研究语言文字为本,“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是通过与文本对话,对语言进行品读、感悟、积累来获得阅读感受、培养语感的。课堂上被大量的声像文件充斥,学生怎么有时间和机会在优美的课文中得到浸润呢?
  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我深切地感受到“适合”的信息技术材料对阅读教学的帮助。这篇课文热情赞颂了斑羚的集体精神和牺牲精神。为加强他们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认识,我制作了一群斑羚被逼悬崖(静态)陷入绝境、老少结对飞渡(动画,配以羊叫声、落水声)、头羊从容走向悬崖,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动画,配以悲壮的乐曲)三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其中第一个课件形象地显示了斑羚群的危险处境;第二个课件直观生动地演示了斑羚老少结成对子飞渡的场景,学生在观看飞渡的动画,聆听老斑羚的落水声和小斑羚成功飞渡兴奋的“咩”叫声时,会惊讶于斑羚的牺牲精神和集体精神;第三个课件用彩虹的图画、悲壮的乐曲渲染了头羊的牺牲精神,学生看完后,再组织学生谈感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信息技术呈现的文本、图片、音乐等方式,必须是“适合”的,这才能对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内容起到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使用适度的数量和频率
  
  将信息技术介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变成了“信息技术课”、“材料课”,语文课的主体地位没变,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没变。在“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数量和频率必须适度。
  如在教学诗歌中,就不能通过大量的图形图像把抽象的诗文意境演示出来,而是应在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把文字还原成“图片”,并通过图片的制作来加以感受和表达。所以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就像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一样。因此,文艺性作品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往往只有借助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体会到,只有语言文字才具有韵味深远的表现力。记得一位老师在上《清平乐 村居》这课时,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简洁而又恰到好处,除了将整首诗词投影之外,教师只有两次运用多媒体,一是开始导入时,出示了有关农村风光、农村生活的图片,以此让学生对“村居”生活有一个大致了解;第二次是在拓展延伸时,将作者辛弃疾的另一首词引入课堂。也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他们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多更美的图片和信息,给学生更加强烈的感官刺激。但是,古诗词教学的主旨是“读”,让学生通过朗读、品读,感受诗歌的意境。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加大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次数和频率,势必会减少学生朗读的时间。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有些教师在语文阅读课中,大量地运用信息技术形式,甚至依赖于信息技术。很多公开课因为多媒体“罢工”导致上课老师手足无措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毕竟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文本才是我们的“主餐”,过多使用信息技术形式,不仅仅给人一种狂轰滥炸的感觉,还冲淡了学生对于文本的关注程度。
  适度,除了避免“过多”之外,还应注意避免“过少”。很多教师已经习惯每节课运用信息技术,但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准备不充分、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在一节课上,只将课题及背景图片用多媒体出示,之后再不涉及,让人有勉为其难、滥竽充数之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将信息、材料下载,更重要的是对材料进行择取、加工,去繁存精,与你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我们可以选择图片加强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可以选择音乐丰富学生的听觉刺激,而不是为了“用”而用。
  在信息技术形式的运用次数和频率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长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尚未健全;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待事物的专注程度不够。在课堂上,教师可适当地多运用信息技术形式,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学得开心,学得轻松。而高年级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已经逐渐学会独立思考,教师也应当不断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面对他们,过多的信息技术形式反而削弱了他们自主探究、思考的兴趣。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形式运用的适度,指的是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适量地选择素材。
  
  三、抓准适宜的课堂教学时机
  
  一堂语文阅读课,通常有导入、教学新课、拓展延伸这几个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中,我们不仅要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是否适合、是否适度,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抓准时机,“适时出击”。
  从教学心理来看,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抓住三个时机“出手”:第一个时机是新课刚开始时的兴奋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新课导入。在一节课当中,学生刚进入课堂的几分钟最为兴奋,学习积极性最高,注意力也最容易集中。教师应当抓住这一个良好时机,在新课开始上时,运用信息技术,配以启发性、引导性的导语,在最短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第二个时机是遇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节骨眼”。这个节骨眼首先是指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熟悉阅读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可能是某种他们从没见过的东西,可能是某些他们无法理解的现象。这个时候,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它的优势了。如《爱莲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描绘了莲的形象,赞美了莲的品格,体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思想情操。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描绘莲形象的“中通外直”这一句难以理解。教者讲了半天,学生往往还是没有感受。如用计算机媒体来教学,这个难点就很快地化解了。先用计算机媒体放一段莲的形象的录像,学生对莲的形象整体感知;再用特写镜头展示莲的茎,暂停让学生细看,可见其“外直”;后用截面图像展示茎内情况,用慢镜头由分到合,由合到分。在动态过程中,学生可清楚地看出茎的“中通”。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花费时间不多,但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其次是遇到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时,教师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又如《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结构特征等。于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再次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学生情感的突破口时。一节阅读课,教师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到达这个情感喷发的“临界点”时,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水到渠成之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音乐真的有一种魔力,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人热血沸腾,琵琶曲《十面埋伏》使人屏息凝神,阿炳的《二泉映月》叫人嗟叹不已……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音乐引入课堂,无疑是打开了一个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宝库。
  第三个时机是课堂结束时的学习强化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已接近疲惫,这个时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一来可以调节学生的神经,二来也是强化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新课程要求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既要靠学生自己课外加强阅读,也要求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指导,当课堂临近结束时,教师推荐几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强化刺激,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与感受,并进一步拓展、延伸类似表象,加深类似感受,还可以引发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探究的小高潮。
  上面所说的适合、适度、适时是对应于信息技术运用的内容、数量、时机来说。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学习工具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容量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开放、更有活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翁进迁,教师,现居浙江温州。
其他文献
党是明媚的阳光,我就是阳光下茁壮成长的树苗;党是广阔的天空,我就是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雏鹰;党是蔚蓝的大海,我就是大海里自由穿梭的鱼儿。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沐浴在党的
著名诗人西渡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我们的手,是桥,跨越海洋,在陆地和陆地之间,传递着彼此的问候;我们的手,是船,在心灵与心灵之间托起洁白的帆。”我虽然见过,也握过许多人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就是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江西省肿瘤医院手术室发生火灾,公安消防支队快速反应,从烈火浓烟中完全疏散出被困人员40多名,有3名正在手术中的病人被消防官兵安
“哇——好!”“唉!”在此起彼伏的助威与叹息声中,我们社渚小学与河口小学的女篮赛正在球场上激烈地进行着。只见河口小学的7号队员一个勾手抛投,篮球画着弧线直奔我方篮筐
深入全面地解读文本,是促进实施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面对一篇文本,如何把握文本自身的特点,开掘文本中积极有效的教学价值,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更是促进阅读教学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正丁基硫醇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选用Tenax采样管采集空气中正丁基硫醇,丙酮解吸后毛细管气相色谱(FPD)测定。结果:工作场所空气中正丁基硫醇浓度
一、发挥帮教员的作用帮教员是提高工人操作技术水平的指导力量,帮教员质量的好坏对全厂操作技术水平的高低举足轻重。而配备足够的帮教力量,则是帮教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
传世之宝  寒光似雪、削铁如泥、吹毛断发、曲可绕指……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古代宝刀的。通常认为,刀是杀人的利器;然而,即使在征战不休和崇兵尚武的冷兵器时代,刀也从来没有被仅仅当作是武器和工具;要不然,也不会有“天骄远塞行,出鞘宝刀鸣”以及“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这样优美的诗句了。在十八般武器中,刀排名第一。今天,依然有人喜欢收藏宝刀,其目的当然早已不再用来当武器,而纯粹是一种对精良工艺的喜爱。从美
语文老师一走进教室,我的心情就一下子兴奋起来了。因为昨天晚上我提前做完了作业,便预习了新课,还写了满满几页的批注,这在我,可是从未有过的用功啊!老师会怎样表扬我呢?这
某品牌GeForce 7600GS显卡 显存规格:128MB/1400MHz 参考价格:699元  同品牌GeForce 7600GS显卡 显存规格:256MB/800MHz 参考价格:699元  面对这样价格相同,显存频率和显存容量却完全背道而驰的产品,你是不是也感到无从选择?现在就让我们从显存的规格谈起,帮你解答这个棘手的问题。    现在的显卡种类真是越来越多。且不说nVIDIA和ATi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