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无止境 更上一层楼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自1983年创刊,迄今已出刊100期。25年来,该刊坚守着音乐学术品位,发挥地域特色,关注着音乐前沿理论,开展音乐学术争鸣,信守艺无止境,探索亦未有穷期的宗旨,为力求做到四个并重:区域音乐研究与传统音乐研究并重;音乐本体研究与赏析性研究并重;“热点”问题研究与学理性研究并重;本院作者与院外作者并重,不断探索进取。
  关键词:《音乐探索》;100期;探索进取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0010-05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的音乐事业、音乐理论研究也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在这新的历史时期中,我国音乐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音乐理论刊物来说,就有全面开花之势。此前,仅有《音乐研究》等少数刊物,而随着新时期的到来,音乐理论期刊犹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四川音乐学院的《音乐探索》便是为适应音乐学术转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报,从1983年创刊至今已出刊100期。《音乐探索》所走过的25年,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繁荣的的时期,学术多元丰富,音乐理论活跃,呈现出少有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音乐探索》生逢其时,有幸遇到了这样一个音乐学术探索创新的大好时机。
  《音乐探索》的25年,对于历史来说是那样短暂,但对于一个音乐学术刊物却显得那样漫长。这份学报能够坚持25年而越办越好,它必定是贴近时代、也贴近读者的。为此,有不少人为它付出了心血,付出了不懈努力。
  为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学术刊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如何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是摆在所有音乐理论刊物面前的一道艰难的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音乐探索》通过25年的不懈努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体现在它既坚守音乐学术品位,又发挥地域特色;既关注音乐前沿理论、开展音乐学术争鸣,又信守艺无止境,探索亦未有穷期的宗旨上。为此,《音乐探索》开门办刊,在编者、作者、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合作、协调、互补、互动,观念创新,机制创新,使刊物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一、发挥地域优势 彰显刊物特色
  
  要办好音乐学术刊物,首先应当对刊物所处的地域音乐文化环境特色,也就是音乐人文优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种特色和优势,应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种地域优势,是一份音乐期刊办出个性的丰厚音乐资源。《音乐探索》作为四川音乐学院学报,从创办之始,就注意发挥四川音乐学院地处西南又是这个大区唯一的一所高等音乐学府的特点,作为一个音乐学术窗口,不仅要展现所在地四川的音乐资源,还要兼及邻省(区)云南、贵州、西藏以及原为四川所辖后划的直辖市重庆的音乐风采。《音乐探索》离开了大西南的多民族音乐文化优势,若仅局限于巴山蜀水本土音乐,必然会直接影响极富大西南音乐民族性的厚重风格,刊物的风貌也会顿然失色。
  对四川及西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在《音乐探索》各种学术栏目中占有显著的位置。不仅发表的文章数量较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如在研究四川本土各民族传统音乐的文章中,论述汉族音乐的有:《四川汉族民歌的分类与类别特点》(匡天齐)、《四川省广元县罗家桥一、二号墓伎乐石雕研究》(李成渝)、《四川扬琴“德派”唱腔润腔手法》(刘时燕)、《川剧弹戏之源与变》(蒋学琼)、《渠县民间要锣鼓探微》(颜曼秋)、《川西道教音乐与地方音乐的关系》(甘绍成)、《杜甫与音乐》(朱舟)、《南广河号子》(秦运梁)、《巴渝舞的结构与音乐分类》(田大文)、《达州民间吹打乐浅析》(刘云飞)、《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报告》(王其书)、《琴歌<凤求凰>考释》(朱江书)等;论述藏族音乐的文章有:《阿尔麦人(藏族)二声部民歌概述》(张光荣)、《浅谈嘉戎藏族民间歌曲》(卡尔左•钟忠)、《白马藏人民歌古今论》(肖常纬)、《从白马民歌看白马文化的来源》(何晓兵)、《安多藏区歌舞艺术》(赵维峰)等;论述彝族音乐的文章有:《彝族口弦及口弦初探》(曾令士)、《凉山彝族民族的音律测定》(周立)等;论述羌族音乐的文章有《羌族锅庄》(黄银善),等等。这些文章读来有如行走在歌声缭绕的巴山蜀水间,美不胜收;又如漫步在藏区彝乡羌寨,各民族优美的歌舞使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论文作者们的这些地域音乐阐释,有的在国内音乐界尚属首次发表,对深化四川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研究,拓展学术空间,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学术价值。
  从《音乐探索》发表的有关云南、贵州、西藏各民族传统音乐研究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既有宏观微观互补的视角,又采用多层面复合研究方法。如论述云南传统音乐的文章有:《西山白族风情与“西山白族调”》(李晴海)、《采自“女儿国”里的歌——云南摩梭人的民歌》(普米)、《试谈傣族语言诗词与民间曲调的关系》(杨锦和)、《张老五及其小三弦》(张兴荣)、《基诺族民间音乐概述》(董秉常)、《“古王国”之声——云南纳西族民歌浅谈》(桑德诺瓦)、《普米族民间音乐概述》(殷海涛)、《剑川白族民间音乐师承传统浅探》(张文)、《云南洞经音乐发微》(张宝庆)、《傈僳族三弦歌舞音乐》(傅晓、黎爱蓉)等;论述贵州传统音乐的文章有:《侗族琵琶歌简介》(张森)、《略论布依族民歌的分类及演唱程序》(杨友明)、《侗族儿童音乐教育初探》(王赞)、《贵州祭祀芦笙之考察与研究》(王德埙)、《从侗族大歌看中国多声部民歌》(毛云岗)、《布依族恋俗音乐研究》(何岭)等;论述西藏传统音乐的文章有:《珞巴族音乐简析》(涂青华)、《藏族传统艺术百花丛中一块“活化石”——“一音歌曲”伯偕》(毛继增),等等。
  以上用较多篇幅列出川、滇、黔、藏诸省(区)传统音乐研究的篇目,主要想说明《音乐探索》将办刊视角投向西南区域的音乐文化,既是希冀体现出这本刊物是立足四川及西南的地域音乐特色,也是出于对西南地域性很强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重视。《音乐探索》在这100期里发表的对四川及西南地区汉族和藏、彝、羌、白、傣、基诺、纳西、普米、傈僳、侗、布依、珞巴及白马人、阿尔麦人、摩梭人等众多民族及族群音乐的研究文章,均展现了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丰富内容及不同的音乐文化特征。这种地域音乐文化研究,对继承、升华、培育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无论是中华主流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还是各民族音乐的再造与丰富,都与区域音乐文化的兴衰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音乐探索》25年来对西南地区传统音乐的关注和重视,是颇有现实价值的。
  《音乐探索》除以上对地域音乐的全面探究外,还有一些重点“个案”研究和评介,如对王光祈(1892~1936)的研究,就是一个显著的事例。《音乐探索》为研究四川籍音乐学家王光祈,迄今为止先后发表了51篇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王光祈的音乐学术成就,探究他历史的功绩。王光祈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温江县(今成都市温江区),是活跃于我国五四运动前后的杰出社会活动家和著名音乐学家。他在五四运动时期和李大钊等发起组织著名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先后介绍毛泽东、恽代英、张闻天等人加入该会。1920年,他以《晨报》、《申报》等报特约记者身分赴德国访问考察,1923年起攻读音乐,不久,入柏林大学学习音乐学。他运用比较音乐学的学科方法,对中西音乐文化进行广泛的研究,是我国比较音乐学的奠基人。他一生著述甚丰,有近20种专著、百余篇论文行世。1934年,他用德文撰写的《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荣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王光祈先生正当盛年,却突患脑溢血不治,于1936年1月不幸病逝于异邦,时年仅44岁。为了纪念这位音乐奇才,四川音乐学院于上世纪80年代在校园内修建了“王光祈碑亭”(由吕骥书写亭名),并塑铜像,供人瞻仰。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音乐学院、温江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先后举办了三次王光祈学术研讨会,一为“首次王光祈研究学术研讨会”(1984年6月),二为“纪念王光祈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1992年8月)、三为“纪念王光祈先生社会活动暨学术交流会”和“首届王光祈音乐节”(2002年12月)。在不到20年间为一位音乐学家连续举行三次全国性的纪念会和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音乐史上实属罕见,惟王光祈先生享有此殊荣。
  《音乐探索》为了全面反映这三次纪念王光祈先生的学术活动,均辟出专栏发表有关学术论文。1984年“首次王光祈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表有:《王光祈在音乐学上的贡献》(吕骥)、《忆王光祈》(魏时珍)、《怀念王光祈先生》(刘仁静)、《王光祈的音乐史学方法和学风》(冯文慈)、《王光祈生平大事及著述年表》(毕兴)、《有关王光祈评价的一些理论问题》(赵宋光)、《真诚的爱国主义者、博学的音乐学家王光祈》(赵沨等)。1992年“纪念王光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表有:《纪念王光祈先生百年诞辰》(吕骥)、《从王光祈论戏曲音乐谈到他的美学观》(茅原)、《王光祈的中西音乐文化观》(冯光钰)、《音乐学在新学潮流中颠簸》(黄翔鹏)、《学习王光祈的音乐思想》(叶语)等。2002年“纪念王光祈先生社会活动暨学术交流会”发表有:《人格的魅力——王光祈音乐学研究的启示》(张荫伯)、《论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上的主要成就》(罗天全)、《王光祈与民族音乐的发展》(陈达波、李姝)、《王光祈五四时期的文化选择述评》(谭晓钟)、《王光祈书、文、事考》(李岩)等。这些研究论文广泛地涉及到王光祈生平、社会活动、音乐观、学术著述、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诸方面,可以说是对王光祈先生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比较全面的探讨。《音乐探索》自1983年创刊号发表《音乐学家王光祈生平事略》(韩立文、毕兴)以来,到近期发表李岚清同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王光祈》(第99期),一直连续不断地刊登有关研究王光祈的文章,迄今在100期中平均每2期就有1篇发表。此间虽然其他音乐刊物也偶见有研究王光祈的文章,但惟有在《音乐探索》上对王光祈研究的发表率最高,读者欲知王光祈研究的学术成果,必能从《音乐探索》的100期获悉,这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刊理念的体现。
  对蜀派古琴及其近现代领军人物琴家喻绍泽的研究,也是《音乐探索》全力关注的一个学术“热点”。在我国众多的古琴艺术流派中,独树一帜的蜀派及蜀派名曲《流水》令世人瞩目。《音乐探索》在喻绍泽先生(1903~1988)健在时不失时机地发表了他的佳作《古琴演奏简论》(创刊号)及《春草堂琴谱》(1984年第2期)。其后又发表了论述蜀派及喻绍泽先生琴艺的文章10余篇,如《蜀派<流水>之形神系统暨美感心理研究》(谭茗)、《裴铁侠和他的<沙堰编>及<琴余>》(顾鸿乔)、《蜀派古琴源流及艺术特色》(曾成伟)、《卓越的琴家、高尚的品德——纪念古琴大师喻绍泽先生》(王迪)、《让蜀派古琴的“流水”长流不息》(冯光钰)、《辉煌的巴蜀琴学》(许健)、《蜀派琴家喻绍泽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朱江书)等,对蜀派古琴特点及喻绍泽先生艺术风格的论述,都显得严谨有序又持论有据,具有独到的见解,为人们深入了解蜀派古琴艺术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思路,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秉承这种明确的办刊理念、办刊宗旨,《音乐探索》在出刊100期过程中,力求做到4个并重:区域音乐研究与传统
  音乐文化研究并重;音乐本体研究与赏析性研究并重,“热点”课题研究与学理性研究并重;本院作者与院外作者并重,努力发挥着学报的地域优势,使刊物的音乐文化学术品位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二、关注音乐前沿理论 开展音乐学术争鸣
  
  《音乐探索》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以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前沿意识,包容多维思想,为音乐学术界提供对话的平台,积极开展音乐理论探讨和学术争鸣,进行学术交流,进而促进了音乐理论的创新和学术的繁荣。
  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日渐深入,音乐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音乐家以其敏锐的音乐文化触角,开阔的文化视野,在日益多元喧闹的音乐园圃拓展自己的属地,不断提出一些具有前沿意识的学术主张。为了展现音乐学者的新观点,《音乐探索》顺应时代的要求,发表了一些富于新意的音乐学术见解。其中既有对新兴技艺的探索,如《电子计算机配器分析概要》(蓝光明)、《电子计算机运用于音乐领域的尝试》(李晓明)、《M1D1——现代电子技术在音乐中的运用》(马希平)、《M1D1制作的管弦乐在数字音频中混响效果控制的量化分析》(杨新民)、《现代音乐教育与现代AI/IT技术》(谷勇)等;也有对中外传统音乐学科的新思考和新发现,如《律数之秘》(黄翔鹏)、《民歌艺术的亮点——滇南四—八声部复音唱法的新发现》(张兴荣)、《中国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学科建设和面临的挑战》(吴文光)、《今史辨:20世纪国乐思想的新定位》(韩钟恩)、《艺术、生活、艺术——追溯后现代音乐之源》(刘春)、《德国音乐教育学的后现代转向》(管建华)、《三星堆、金沙、盐亭遗址出土玉石璧音乐声乐性能的初步研究》(幸晓峰、王其书)等。这些文章的作者站在世纪之交的音乐前沿,敢于突破陈见,勇于提出新说,发前人之未发,道别人之未道,具有很强的理论想像力和原创性。当然,这些一家之言的构想还需要通过艺术实践的检验,方能证实其实用价值。但作者们不懈探索的前沿意识,必将直接或间接地催化中国音乐研究视野、理论与方法的变革,为其注入新的精神营养液与活力。
  积极开展音乐理论探讨和学术争鸣,是《音乐探索》一以贯之关注的话题。音乐界通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和音乐领域的拨乱反正,思想日渐活跃起来,纷纷对一些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开展讨论。《音乐探索》为了繁荣学术,广开思路,设置争鸣专栏,以期在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之中,实现深层的沟通与相互的启迪,发表了一些争鸣的文章,如《论唢呐音量、音乐及其控制——兼与陆云兴同志商榷》(陈家齐)、《也谈民歌的以字行腔——兼与冯光钰同志商榷》(胡远清)、《谈音乐素质与音乐能力——兼与谢苏友同志商榷》(朱玉璋)、《有关古琴律制的断代问题——与陈应时同志商榷》(王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自律论”——与修、罗先生商榷》(张维)等。虽然这些作者不同意见的争论都相当纷纭与激烈,但均显以商量研究的口吻与对方进行讨论,各说各的看法,力求以理服人。这些作者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可贵的,但这些见解不一定为对方认同。好在现在是百家争鸣时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求得一律。
  有的争鸣文章则是针锋相对,一来一回地进行争论,各抒己见,如《琵琶源流》(周菁葆)与《谈研究琵琶史的一些基本方法——答周箐葆同志》(韩淑德)、《天王鬼卒嬉戏乎——答李蒲同志》(李成渝)与《就有关南宋“双人嬉戏”铜摆件一事答李成渝君》(李蒲),争论双方各有所据,各持其理。通过这种打“笔墨官司”式的学术对话,不同的见解往往会碰撞出新的火花来,也使刊物有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看点”,吸引着更多的读者来关注这些学术争论,进行思考。
  在《音乐探索》发表争鸣文章中,还有对一些学术焦点问题的质疑,甚至是颠覆性的质疑,如《对今羌笛的质疑》(罗正鑫)、《音程表现特性质疑——与李重光同志商榷》(戴大契)、《中国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之我见》(查子明)等,表现出一种求知求新、颠覆既往观点的态势,企图打破束缚思想的条条框框,真正实现《百家争鸣》。这样有见解的文章虽然为数不多,声音也有限,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必要的补苴罅漏。
  当然,《音乐探索》100期对前沿音乐理论的探索和学术争鸣的倡导,并非是上述文字所能概括的,这里所说的只是一个粗浅的印象。
  
  三、艺无止境 探索亦未有穷期
  
  《音乐探索》创办之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起步之际,一切都在开创和摸索之中,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形容的那样,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因有幸参与《音乐探索》的筹划工作,深知创刊的起始缘由。其时,在老院长常苏民教授和新任院长宋大能教授的带领下,由我与陈达波、鲍志才等几位老师具体筹办学报事宜。在酝酿学报名字时,我们不约而同地都想到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正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样,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于是学报的名字就锁定在“探索”二字上,取名为《音乐探索》。院党委决定由常苏民任主编、宋大能和我任副主编,我还兼任编辑部主任。当我们肩负起创办学报的使命时,“探索”对我们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是“探索”如何办好新生的刊物,二是如何发挥刊物“探索”音乐的作用。学报的发刊词《探索中前进,改革中振兴》,鲜明地阐述了《音乐探索》的办刊宗旨,所有的学术栏目都贯穿着“探索”的精神。正当我与编辑部同仁奋力“探索”起步时,又接到赴京工作的调令。实际上我只参与了《音乐探索》头两期的编辑工作,便怀着依依难舍之情离开了我倾心的母校学报。但我仍以一个读者和作者的身份一直关注着学报的发展,积极撰写探索性的文稿,在100期先后发表了拙文27篇。
  25年来,《音乐探索》一直在探索中奋力前行,取得了累累成果,如今已出刊100期,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历程。
  当我遵照《音乐探索》现任主编敖昌群同志和编辑部主任陈达波同志之嘱撰写这篇文稿时,不禁往事依依,重提这些亲历之事,一方面是表达我对曾经工作过的母校学报深深的怀念之情,另一方面也藉此良机谈谈我诵读《音乐探索》百期的一些切身感受。
  《音乐探索》走过的100期探索历程,是对我国乃至世界古往今来的音乐的当代探索,也是一个音乐学术刊物为促进我国音乐学术发展、繁荣、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过程。也可以说,《音乐探索》探索未知的音乐学术理论的过程,亦是一个求知求新、继承发展的过程。《音乐探索》的成果是多方面的,除了前文所述对四川及西南地域音乐的探究,对音乐前沿理论的探索,通过健康的学术争鸣探索音乐理论的真谛外,还在教学方法及中外音乐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有深度的开掘。
  四川音乐学院创办70年来取得辉煌的成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无不得益于高水平的教学方法。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川音高质量教学的保证,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来自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不懈探索。这从《音乐探索》发表的川音教师的论文中可以看到,如《民族唱法的继承和发展》(刘亚琴)、《键盘和声教学谈》(邹承瑞)、《论钢琴演奏教学》(李晓玲)、《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探讨》(泽仁雍珠)、《歌唱的发声方法与嗓音疾病》(程希逸)、《试论小提琴的发音与弦振动关系》(陈文源)、《简论音乐专业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张宝庆)、《对高师声乐教材建设与使用的思考》(周亨芳)、《也谈歌唱中的表“情”》(张莉)、《构建声乐艺术实践监控体系的设想》(张莉娟)、《钢琴演奏的音乐表现》(杨汉果)、《提高大提琴教学质量觅要》(王培凡)、《指挥中的对比因素》(邱正桂)、《视唱练耳中的节奏训练》(彭德玉)、《主题、乐段及钢琴协奏曲的写作》(黄万品)、《钢琴伴奏专业的建设与研究》(郭幼容)、《五声性旋律的调性扩展与调式运用》(敖昌群),等等,都是各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热点与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从新的教学理论视角和音乐审美高度上进行了富于新意的诠释,积极探求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安生立命之本。
  《音乐探索》作为地方音乐院校的学报,不仅是本院及西南地区作者的音乐学术窗口,还为全国音乐学者提供了学术论坛,许多知名音乐家的论文均常见诸于《音乐探索》中的重要栏目中,如薛良的《声音训练与声乐技巧》,李业道的《论创作自由》、郑兴丽的《歌坛漫步——和青年歌唱家谈几个问题》、魏启贤的《如何掌握和理解“美声唱法”》、丁善德的《我怎样写<长征>交响乐》、钱仁康的《音诗<纳西一奇>赏析》、王次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卞祖善的《最可靠的检验标准是时间和听众》、童忠良的《五声调式基因论》、梁茂春的《中国现代音乐缺了什么?》、王震亚的《琴曲释意》、孟文涛的《关于<基本乐理教程>编辑方针的一己之见》、汪毓和的《20世纪华人(大陆)音乐创作概述》,等等。这些音乐界重要人士的论述视野开阔、资料翔实、论证缜密,颇有学术含金量,无疑为《音乐探索》增添了光彩,可说是刊物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
  《音乐探索》在立足四川和西南,面向中国音乐界的同时,广泛开展与海内外音乐学术界的联系协作,刊登一些外国学者的文稿,如《歌唱即呼吸——<伊莉莎白舒曼的教学>第三章》(伊•普莉慈)、《东皋琴师的琴乐》(岸边成雄)、《音乐社会学的对象、结构和方法》(A•H索霍尔)、《略论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道路》(利昂•博茨坦)、《布梭尼的“113”个音阶》(D•M雷欺纳)、《普罗科菲耶夫“摸进”技巧探讨》(M•维库博夫)、《指挥法教程》(斋滕秀雄)、《计算机音乐的演奏实践》(Marikimura),等等。《音乐探索》发表外国音乐学者的论文,起着为中外音乐学术的互相沟通搭建起交流桥梁的作用,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交融。但自1999年后,刊物却再未见发表这类文章了,可能是由于著作权法规定,译文发表须有原作者授权之故。为此,《音乐探索》取消外国音乐学术交流的栏目,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音乐探索》出刊以来,力求精益求精,努力提高学报的学术品位,始终在不断进取和探索中。正像追求音乐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永远不会有终极一样,办刊物也是艺无止境,探索亦未有穷期。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传媒化严重改变和影响音乐文化生产的今天,面临极其复杂,变动不停的历史文化语境,《音乐探索》尚需在出刊100期的基础上,面对新的台阶,更上一层楼,争取获得更加坚实而长足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达波
其他文献
学报,是反映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的一面镜子;学报,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学校传统精神的象征。出版学报,是四川音乐学院几代师生强烈的愿望。  1983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盼望已久的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在这一天正式诞生了。常苏民老院长在“发刊词”中写道:“我院学报《音乐探索》的创刊,为我们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开辟了探索和研究的园地,是我们发表教学、科研、创作经验及成果的阵地。”
期刊
摘要:通过对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乐器的考察和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证明,筚篥和羌笛是古羌人发明的乐器,统称筚篥。并筚篥是对竖吹气鸣乐器的泛称。随着古羌人的四面迁徙而传遍中华大地,2000年来,在全国广泛流传,并在各民族地区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异形制的乐器。  关键词:筚篥;羌笛;南北丝绸之路;源流;形制;对比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3-001
期刊
摘 要:2000年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中国选手李云迪荣获金奖,引起世界关注。人们不禁对这位年仅18岁的小伙子及他的钢琴教师但昭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选手,一位从未出国学习的钢琴教师,他们是如何共同完美演绎了肖邦的钢琴作品,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但昭义;李云迪;肖邦;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1-
期刊
摘 要:2008年5月6日,打击乐界同仁热切期盼的“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打击乐重奏作品和演奏比赛暨第二届教学研讨会”在四川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著名作曲家、打击乐专家、表演团体云集蓉城,共襄中国打击乐的盛事。  关键词:打击乐比赛;重奏作品;教学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0062-03    一、把握契机,精心准
期刊
摘要:30余位学者在“2009王光祈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了学术论文和发言。就“王光祈学术研究工作的回顾与思考”、“对王先祈本人的重新认识与评价”、“王光祈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王光祈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2009;《王光祈文集》首发;讨论会;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D4-2172(2010)01-0003-05 
期刊
摘要:《音乐探索》创刊100期,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在25年的办刊过程中,凝聚了许许多多老一辈主编们的心血,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我们会在今后的办刊历程中,再创伟业。  关键词:《音乐探索》;100期;办刊经验;回顾;总结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四川音乐学院主办,是西南地区唯一
期刊
摘 要:储望华先生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把钢琴和二胡两种截然不同的乐器所表现的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西方音乐的碰撞和交融,使它的艺术定位达到空前的高度。研究和发展民族器乐与钢琴以及世界音乐的结合对创造我国的新音乐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碰撞;交融; 《二泉映月》;艺术定位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0044-04 
期刊
摘 要: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到2008年9月,已创办了25周年,共发行了100期。文章以2000—2007年的《音乐探索》为范本,从栏目设计、编辑方针、重点栏目的学术支撑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一些编辑学上的分析,认为《音乐探索》有着独具特色、不断探索的办刊特征。  关键词: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编辑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
期刊
摘要:引领潮流的华语流行乐坛,周杰伦歌曲极具现代意识又蕴含民族情致。对传统文化的张扬是用杰伦歌曲的制胜法宝,极具“中周风”的歌曲意蕴独特,其内容的文化魅力和音乐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关键词:周杰伦;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风”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1-0074-03    “风”者,风光、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也。从先秦《涛经》“风”诗
期刊
摘 要:本文由乐评之概念引发,作者试图从三个层面将之与音乐批评、音乐评论概念区分开来,进而对乐评人的从业属性给予分析厘定。最后从健全的人格、开放的思想、专业的修养和法律的意识四方面论述乐评的基本规范,最终归结出“敬意的批判”之学术命题。  关键词:乐评;概念;主体 ;规范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0058-04    相较于音乐学的其他专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