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心理需求现状的实证分析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uan898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打工,这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大量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出现,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留守生活对老人们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国家级贫困县某村为例,探讨该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和心理需求现状,以期为农村留守老人进行心理援助、心理干预和社会心理支持提供实践上的借鉴。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9 — 0075 — 05
   1.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留守老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并且,国外对留守老人也没有明确的定义,许多学者统一都把留在原籍的老人称为“left-behind”。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经济方面、生活照料方面、感情需求等方面。在我国,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社会心理需求,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调查研究。唐踔(2016)提出必须构建以留守老人基本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立体化社会支持体系〔1〕。任宝亮(2015)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结果显示,老人的心理健康基本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2〕。还有学者关注于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留守老人的心理状态与其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社会支持、受人尊重、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睡眠、文体活动、职业等均与其主观生活幸福感关系较密切。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考,让人民群众过上满意的生活是我们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基本目标。2018年11月,国家10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本研究期望通过对于农村留守群体的社会心理需求实证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农村留守人群实施心理支持服务,为这些群体更好的融入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帮助,尤其是要促进他们的心理结构的改善,有效缓解他们的不良的情绪状态,提升他们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为东北地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提供样本和数据,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服务。
   2.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本问卷为自编问卷,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老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老人的基本生活情况”;第三部分为“被调查老人身体健康状态”;第四部分为“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测试”;第五部分为“贫困与非贫困老人社会支持差异”。由于考虑到老人的视力及文化程度,在征求老人同意后,对于一些过于书面化的术语转化成当地的语言。整个调查我们采用一对一问答的方式,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31份,回收231份,回收率 100%。同时,还采用了逻辑分析法,即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spss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数据进行表格绘制和图表制作。
   3.调查结果表述
   3.1老人基本信息
   3.1.1性别、年龄及贫困人口比例
   本次調查被试性别比基本持平,男性108人,女性123人;贫困状态为贫困留守老人139人,非贫困留守老人92人;年龄结构中,低龄老人占多数,70岁及以上老人数量较少,其具体数量为70岁以上老人58人,70岁以下173人。据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60-70岁的老人子女大都处于青壮年阶段,身体状况较为良好,外出务工机会较多,为了改善生活水平而选择离家打工,老人不得已选择留守家中照顾田地和孙子女。见表3.1。
   3.1.2婚姻及文化水平
   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都是文盲、半文盲或小学学历,约占总人数的81%,初中学历的人数较少,在被调查的231位老人中,初中及以上的只有44人,占比不到20%。文盲或半文盲以及小学文化程度的老人居多,共计187人,占比81%。由此可见,本次调查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的受教育程度偏低,被试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见表3.2。
   3.1.3身体状况及子女数
   本次样本中身体健康的老人是70人,约70%的老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具体为分别为一般、差和很差;子女数2-4个的老人数量居多,共170人,占比约74%,相对多一些社会支持。但是其中5人无儿无女,生活、养老方面以及心理水平不容乐观。通常来说,子女数量及老人的身体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人的心理水平。见表3.3。
   3.1.4居住方式及经济情况
   居住方式为独居35人,非独居196人。其中本次问卷中独居指独自一人居住的老人,不包括和配偶共同生活;非独居老人既包括和配偶及儿女共同居住的老人,还包括只和配偶居住而不和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本次抽样中,样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务农,人数共153人,其中4人无人赡养,其余为子女赡养或者政府扶持及其他。本次调查对象为贫困县留守老人,因此年收入大多数在5000元以下。见表3.4。
  
   3.2基本生活状况及躯体疾病
   关于该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本次问卷在这一部分共设置了11个问题,分别调查了研究对象关于用于饮食、穿衣等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及生活内容;老人的居住情况、就医条件;生活起居的照顾和陪伴人员构成以及对养老问题是否担心等几个方面。通过处理后的数据,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该村老人的生活起居大多是和老伴相互扶持,占比54.1%,并且有35.5%的老人独自居住,自己照顾自己。仅有不到30%的老人子女在身边或同屯居住。因此,结合前一部分子女数量的调查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老人的大多数子女外出打工,常年不在身边陪伴,因此,虽然多数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数量不止一个,但能够让老人指望和依靠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同时,在身体健康程度方面,数据显示,195名老人有不同程度的不同疾病,其中多为高血压、脑梗、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腰间盘突出等一些老年病。但是,该贫困村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居住条件改善了许多,大多数是砖瓦平房,能够遮风避雨并且适合居住。    3.3.心理健康状况
   3.3.1贫困与非贫困农村留守老人情绪差异
   从该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来看,贫困与非贫困农村留守老人,贫困老人的焦虑感、失落感明显高于非贫困老人(p<0.05);而贫困与非贫困的留守老人在孤独感,心理压力、生活满意度、情感慰藉及主观幸福感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经调查过程中调查员与老人谈话可得:外出务工子女与留守老人相聚时间越长,电话交流的时间越多, 老人的失落感越弱,其失落感与子女团圆的时间成负相关。总的来说,贫困家庭的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表现较差,并且更加需要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同时,农村留守老人的贫困程度对其焦虑感、失落感也有显著影响。见表3.5。
   3.3.2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决定性因素
   调查显示,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生活困难和体弱多病,分别占比43.5%和50%。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是贫困村的留守老人,和普通的留守老人相比,生活条件差成为了一个特有的影响因素。同时,该贫困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的调查表明,影响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最显著因素是: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占比超过50%。见表3.6和表3.7。
   3.3.3社会支持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人們从他人(包括家庭、政府和社区等)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对社会支持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贫困与非贫困老人的客观社会支持差异显著(p<0.05,t=-2.444),而两者社会支持差异不显著(p>0.05),且有统计意义。由此可见,相对于非贫困家庭的农村留守老人,贫困家庭的农村留守老人的客观支持需求更大。见表3.8。
   4.贫困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启示
   首先,贫困农村留守老人总体心理水平相对于非贫困农村留守老人较差,其中贫困状态对该地区留守老人焦虑感、失落感影响较大,这就更加需要社会的各方面力量对该群体给予一定的心理帮助,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从而降低老人们的失落感和焦虑感,同时,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其次,在本次调查中,有超过50%的老人表达出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心中的焦虑感很多来自于身体上的问题。不过,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帮助下,该村超过85%的贫困农村留守老人享受政府补贴并有医保。因此,看病就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第三,贫困与非贫困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差异主要表现为,客观支持差异显著,其中,婚姻状况、物质生活等这些影响因素对此都起到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贫困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总体较好,但是,在社会心态和留守生活情感体验方面,无论是贫困家庭的农村留守老人还是非贫困家庭的农村留守老人都需要我们的关注。同时,本次调查结果也提示我们在关注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维护工作时,也要考虑其复杂性,我们可以着力的点是比较多的,不过具体到每个老人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思考周全。
   5.建议
   5.1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支持体系,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
   针对农村贫困老人普遍具有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主要是由于缺少陪伴、关怀及经济压力较大而产生的现状,应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建立心理服务志愿者团队,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开展定期的入户访谈或热线沟通,提供倾听、陪伴等心理服务。同时针对个别老人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要进行及时的个案心理干预,通过系统的心理咨询与疏导来缓解焦虑情绪,改善老人们的心理健康状态。
   5.2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社区活动,提升老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目前农村留守老人们的生活比较单调、平淡,许多老人们每天只能聚在一起闲聊度日,看不见生活的希望,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这无疑会增加老人们的心理压力,降低老人们的心理健康指数。为此,应组织和鼓励一些社工机构积极参与到农村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建设工作中来,组织留守村民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参加的小组和社区活动,比如组织老人们开展一些手工制作工作坊小组活动,让老人们进行手工串珠制作、剪纸、铝编等,还可以结合生活需要组织老人们进行腌制咸菜、家常菜制作等互帮互学小组活动,既提高老人们的生活技能,又丰富了老人们的业余生活,并且让老人们在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感、获得感。同时结合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母亲节、重阳节、春节等组织老人们开展最美老妈妈评选、新春聚首茶话会、长寿老人的秘诀等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在聚会中让老人感受到来自社会、村委会的温暖、呵护与陪伴,提升生命意义感,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结构。
   5.3建立村民互助“自组织”,激发内生力量,打造心理内循环系统
   社会资源的介入是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外在力量,要想使老人们心理维护可持续发展,单靠外界力量的介入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具有可持续性,要想促进持续发展,需要激发村民的内生力量,依托村委会和村民集体,建立留守老人相互“帮助”的自组织,通过朋友、邻居或亲人的相互聆听、陪伴和倾诉,在老人同辈群体中互帮互助,化解心理矛盾,并结成相互照料的“对子”,形成身心维护的内循环系统,促进老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5.4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诊疗及经济能力提升工作
   本次调查研究表明,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感差异显著,根据访谈分析,贫困家庭的留守老人焦虑主要来源于经济压力大。同时调查中也显示出影响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分别有体弱多病和生活困难。可见,经济压力与疾病焦虑是影响老人们身心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应整合和链接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老人开展经常性的免费体检和义诊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贫困家庭留守老人心理层面的困扰,会有效缓解他们的疾病焦虑情绪。同时依托脱贫攻坚战略,为农村留守人员提供提升经济收入的渠道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老人们的经济收入,这样形成生活和心理脱贫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老人安度幸福祥和的晚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唐踔.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08).2024-2027.
   〔2〕任亮宝,马扬.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02):67-73.
   〔3〕傅宏.切实做好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N〕. 中国人口报,2018-04-16(003).
   〔4〕王加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调查——以宿迁市沭阳县所属的三个乡镇为调查背景〔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468-472.
   〔5〕卜艳艳.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5):120-121.
   〔6〕庹安写.贵州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
  36(05):1190-1192.
   〔7〕吴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04):984-986+1004.
   〔8〕银平均,王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机制建构的思考——基于江西的实证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6-24.
   〔9〕贾亚娟.子女外出务工背景下的陕西省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02):271-272.
  〔责任编辑:孙玉婷〕
其他文献
关键词:巫蛊之祸;路线;储位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6 — 0119 — 03   巫蛊之祸发生于西汉征和二年(前91年),是汉武帝晚年的一个重大事件。关于巫蛊之祸的研究,前人的成果已足够多。以田余庆为代表的学者从内容和史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前因后果的分析,对人物关系的探讨,对政局影响的论述。而以辛德勇为代表的
期刊
关键词:南疆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6 — 0088 — 03  精准脱贫是南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战役,也是南疆地区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而乡村振兴对于南疆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南疆农村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相互支撑、有机衔接,不仅是现阶段南疆地区农村工作的关键和核心任务,
期刊
关键词:马克思;“塔克——伍德命题”;正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6 — 0048 — 04   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学者塔克、伍德先后发表了马克思与正义关系的著作。塔克和伍德有许多相似的观点,因此,二人的理论被概括为“塔克——伍德命题”。对于这一革命性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划分为两个主要派别:赞成派与反对
期刊
关键词:替代性惩罚;社会学习;亲环境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6 — 0087 — 03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近年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一直保持着中高速的经济增长。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既是增长的贡
期刊
关键词:生态旅游;敖鲁古雅;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6 — 0124 — 03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敖鲁古雅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抓住机遇、利用和发展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敖鲁古雅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到保护与开发并进。既要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
期刊
关键词:统治者;韩琦;园林;政治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6 — 0110 — 04   中国园林萌芽于殷周,形成于秦汉,历经魏晋隋唐,至明清达到鼎盛。园林作为园林主的精神寄托,首先承载起其自然观,包括自然的本原、构成和演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演变促使了文学自觉的崛起。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园
期刊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现实困境;因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6 — 0125 — 05 一、研究的缘起 (一)优质教师在乡村小规模学校质量提升中的作用最关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提出:“到2020年全面
期刊
关键词:新时代;湖湘文化;认知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6 — 0130 — 03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1〕湖湘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9 — 0064 — 03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使其在思想层面、实践层面、观念层面、社会制度层面有了宪法的保障,凸显其重要意义。新时代大学生
期刊
關键词:网络民主;政治参与程度;民意测验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9 — 0091 — 03  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大容量、多元化、全球化、及时性、碎片化等特性,社会中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政治生活。乡镇居民在中国人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例,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