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救性支架植入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的临床应用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对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介入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行机械取栓但再通失败的29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18例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支架组),11例不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非支架组),比较分析支架组与非支架组的最终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预后。

结果

支架组与非支架组的最终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9%(16/18)、36.4%(4/11),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5.6%(10/18)、18.2%(2/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2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1.1%(2/18) vs. 18.2%(2/11)]及死亡率[22.2%(4/18) vs. 45.5%(5/11)]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光遗传学技术探讨脚桥被盖核(PPTN)低频电刺激改善PD大鼠模型步态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1)2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1组、毁损1组和光激活组,每组8只,其中假手术1组大鼠于右侧内侧前脑束(MFB)注射生理盐水,毁损1组和光激活组大鼠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成PD模型。造模手术后第2周在各组大鼠右侧PPTN处注射腺相关病毒hSynapsin-ChR2
急性硬膜下血肿可引起颅内压急剧升高,从而影响脑静脉循环,而后者对颅内压的调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现围绕近年来急性硬膜下血肿与脑静脉循环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思维、认知、情感、行为之间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疾病,其致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多种高级认知功能如工作记忆、学习、决策的前额叶皮层关系密切。笔者现围绕精神分裂症致病机制研究中相关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发育、神经递质、突触传递、脑区功能连接和网络震荡等神经环路活动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进一步阐明精神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395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术后缺血性和出血性事件及其他无法分类的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对术前动脉瘤状态进行
自身免疫性脑炎(AE)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癫痫发作是AE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发病机制主要为AE相关的自身免疫性抗体作用于神经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抗原,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和抑制性紊乱,从而引起癫痫发作。单独使用抗癫痫药物(AEDs)对AE相关性癫痫的效果不佳,而早期给予免疫治疗联合AEDs可明显改善其预后。部分患者院外仍需继续服用AEDs。目前针对AEDs用药方案的报道较少,仍有待进一步
目的探讨中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以及桥血管在该治疗方式中的选择心得。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17年10月行中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的79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血管分别为桡动脉(21例)、小腿段大隐静脉(29例)或大腿段大隐静脉(29例)。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系统生理病理变化,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现围绕RAS的产生及RAS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目的系统评价认知干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记忆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JBI Library、Cochrane Library、CINAHL、APA PsyCNET、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其中收录的自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认知干预与常规干预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
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作为一个新的预测因子,可以为脑卒中防控、风险分层、高危人群筛查提供更加精准的监测指标,故深入探索其理想水平与调控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现围绕不稳定性斑块的易损机制、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预测价值、理想水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的临床、电生理与分子遗传学特征,为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提供帮助。方法收集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3例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毛细血管电泳法检测所有患者雄激素受体(AR)基因1号外显子(CAG)异常重复扩增次数。结果13例患者均为慢性病程,主要以四肢肌肉萎缩、舌肌萎缩和球麻痹为临床表现。10例患者出现乳房女性化,11例患者性激素水平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