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育的文化非常久远,在古代的罗马以及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教育思想。我国的美育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文化演变逐渐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以及思想相交融,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独特文化教育传统。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学家对美育的概念以及意义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探讨,让美育真正成为一种能够提高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创造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所作出重要奠基的一种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历史教育当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当中进行美育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美育的相关内容以及概念进行简要的分析探究。
  关键词:历史 文化 美育 学科 教学 分析 探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7.06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现代教育进程当中对各个学科的教育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美育教育在历史学科教育过程当中的重要性也愈加明显。历史教育中的美育包含有历史学科的自然美,以及社会美和艺术美以及教学美,等等方式。美育的形态种类非常多样化,美育的形态有壮美,有优美以及悲剧美和喜剧美的形态,也就是说在不同领域以及不同形态的时代当中,对审美教育学都有着不同的教育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更加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人格。在实际学科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利用美育教学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原生态还原渗透美育教学,进一步构建出适合历史学教育发展的文化特色。
  一、美育的起源及相关概念
  第一,我国美育的教育历史具有漫长的演变特征,与我国历史教育文化不断相融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特色美育传统。美育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当时雅典非常强调艺术教育,以及人类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将当时的人们培养成懂纪律守法律能够自重自尊的人类。后来西方社会认为只有学好文化才能够进一步读懂更多的书籍和知识,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发生教育体制变革,他们从人文主义教育开始变为科学主义的技术性教育直到今日。近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文化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增长,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和清晰。
  第二,学习过程中的美育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教育,这样的观点是在曾经人们的美学思想下引导而产生的,受到长期美学教育的观念影响。更多的学者认为美就是以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所以美育也就成为艺术教育的关键词。他们认为美学理论中所谈到的美育实际上与艺术教育形式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但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完全的,美育与艺术教育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虽然有相互交融的地方,但是性质却不同。还有人认为美育就是感性教育,这是一种近代以来关于美学的新想法。他们经常认为感性认知上的一些理念与美学美育是相通的,所以他们认为美育就是代表着个体性质的感性教育,是人类生存中所表达出的一种个性感受。
  第三,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人们将美育作为一种全面教育的教育方式。有一些学者认为美育实际上是一种实现崇高的理想,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他们认为通过各种文学艺术以及科学体育等形式,来进一步触动人类心灵中的情感让人的情感得以升华,在审美能力提高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人类身心和谐的构建。这种全面育人的观念不再将美育局限于过去学者所认为的情感,或艺术,或美学的认知范围之内,而是一种从全面的范围角度出发,指出美育所有特征的观点。这种观点指出了美育全面育人的性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历史教育中的美育
  第一,人类在生存和发展建设的过程当中,传承了非常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尤其历史文明一直留存着人类从远古到现代的各种时代特色。美是一种人物的自然特征,在历史活动演变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历史中的社会美。历史社会美实际上指的是历史美学和美育的交融领域,其中包括历史发展,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些规律,让人类能够符合人类以及民族生存发展的方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美育对历史发展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曾经马克思认为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人物特征以及对人物的评价和审美,都有利于社会的时代发展和进步。
  第二,历史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在学习文化课内容中感受到中华文化,以及中华传统的独特魅力,在激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学生拥有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当中,逐渐成为一个能够为人类和平事业进步作出贡献的杰出青年。人类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发展和学习当中不断变化,不断学习不断传承着,逐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创造美,遵循美的体验。
  第三,人类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人物在历史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所以在美育教育过程当中,历史人物中的人物进步性以及正义性都应该突出的被展现出来。在生活中人类总是对未来充满渴望和追求,在不断生活和追求的过程当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美育教学过程当中的社会美就是要带给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道路指引,让学生能够在接受美育教育的熏陶之下树立起崇高的人生影响。
  第四,美育教育过程中还包含有历史的自然美。历史中所展现出的人物,以及历史形态都渲染了环境的独特魅力,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自然美主要是通过传统历史故事以及历史作品而展现的。自然环境是学生提升个人审美最丰富的资源,与艺术形式所表现出的特征并不相同,让学生在学习自然知识的基础上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同时,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而提升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个人情感。
  总而言之,美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教育的学科,更是一种技能上的训练。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渗透人们的精神文明能够将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灵魂境界全部提升。通过大量的研究数据我们得到对学校实施一定的美育教育,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未来发展道路,帮助学生在习过程当中培养独立人格,为学生后续的积极健康发展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礎,让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学校教育的整体素质在美育渗透过程当中,可以进一步帮助教师在教学基础上变得更加优秀,锻炼学生与老师之间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涨升空间有所下降,盈利动能由正转负是友好集团被剔除出I66的主要原因。近一周内长城证券将其2011年盈利预测由0.50元调低至0.38元;分析师给出的12个月综合目标价为15.15元,
  目的:对冠心病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分析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970-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资讯(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发表的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
会议
  动脉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一个病理现象,然而其发生的本质怎样?只有通过对病变患者蛋白组学研究才能更深入、更贴近生命本质层次去发现和理解其发病机制。本文就近年
摘 要:在初中阶段学生对语文学科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学习,在此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语文知识,这为深入学习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初中语文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讲,初中语文比小学语文难度更高,知识更加抽象,涉猎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想要在这样的现状下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学习方法为指导,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在有效掌握知
摘 要:初中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写作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写作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成才的需要。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融入课外阅读,改变了以往枯燥的教育,满足学生现阶段的发展需求,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感受语文的魅力。为了帮助初中语文教师合理运用课外阅读进行作文教学,笔者将通过本篇的论述向教师提出几点教学建议,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摘 要: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等职业汉语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职语文 素质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7.060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等职业汉语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
  目的:通过研究祛瘀生新法在大鼠急性心梗后心肌重塑中的干预作用及对TGF-β1/smads通路的影响,探讨祛瘀生新法对急性心梗后心肌重塑的效应机制,为祛瘀生新药治疗急性心梗后
会议
【摘 要】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门从伦理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性学科,它也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引起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本文介绍生态伦理学的概念,研究人与自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揭示生态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并提出相关措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以应对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和谐
摘 要: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在必修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课文内容,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渗透。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将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整合。并积极运用教学资源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拓展,引导高中学生们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必修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