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修复方法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log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世界陶瓷古国,海量文物中以陶器为大宗,并且国家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文物标本中,陶器数量是最多的。陶器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足迹,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为研究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信息。陶器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至关重要,其系统性和技术性特点尤为明显,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之后探索修复陶器文物的具体方案,希望借此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效果,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陶器文物;保护;影响因素;修复;方法;分析;研究
  陶器是古人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中国陶器制作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早期的磁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遗址中就挖掘出了陶器文物。陶器的发展始于远古时期,兴于秦汉、盛于隋唐,直至如今仍被广泛使用。陶器文物经历历史沧桑变革,凝结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它成为历史发展的有力见证,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有目共睹。由于陶器文物有其特定的物理性质,很多历史悠久且保存情况不良的陶器文物遭受到了巨大损坏,所以说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要注重陶器文物修复,如此才能使之与世人见面,让受众感知历史,接受古老智慧的启迪与熏陶。陶器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出现一丁点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修复失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说我们在进行陶器文物保护时,务必要全面掌握陶器文物的修复流程,控制好各项操作细节,如此才能提升修复质量,保障文物安全。
  ●   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
  第一,自然因素。陶器文物因为材质特殊,会持续吸收外界环境中的水分,再加上环境中存在很多杂质和氯离子,会渗入到陶器内部,致使文物脆性增加,大大增加了破裂几率。通常而言,陶器文物的最佳保护环境,温度为17℃-24℃,湿度为60%-70%之间,并且要减少空气中的灰尘等物质。所以务必要控制好陶器储存区的环境质量,做好通风工作,尽可能地保证无烟无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置绿植以优化空气环境,如此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改善文物储存场地的空气环境。陶器文物出土之后惧怕紫外线,所以在门窗位置要做好紫外线防控工作。
  第二,人为因素。陶器文物的历史价值极高且具备唯一性特点,有些陶器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有些陶器则成双、成组。陶器文物若是受损,即便是完成修复,那么它的文物价值也会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削弱其历史价值,所以要防止人为因素影响。陶器文物保护期间,若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淡薄,不能良好地控制周边环境,就极易致使文物受损。文物存储室内潮气超标亦或是灰尘多、油污多,也会对陶器造成损伤。我们在进行陶器文物修复时,工作人员若是不能使用正确的修复技术,亦或是没有按照规定佩戴手套等,也会对陶器文物造成不小的损伤。
  ●   陶器文物受损类型分析
  (一)破损与碎裂
  众所周知,陶器文物非常脆弱,再加上长期深埋土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现象。不法盗墓分子可能会损毁陶器,且一些墓葬年代悠久,随着时间流逝,其地質结构会出现变动,很多墓葬极易坍塌。再者就是文物挖掘期间,若操作不妥也会对陶器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机械性损害。上述问题的出现均会致使陶器文物破损、碎裂。
  (二)局部划痕和裂缝
  陶器文物深埋土中,很可能因自身问题和外界因素干扰,让陶器本体产生裂痕。地层中的坚硬物体有可能使陶器文物外表产生裂痕。需注意的是,陶器文物出土时,很可能因操作手法不正确,造成文物表面产生裂痕和裂缝。
  (三)附着物
  陶器文物深埋土中,期间受到地质钙化的影响偏大,文物表面存在一层厚厚的硬物,该类硬物也会随着文物一同出土,很容易对陶器文物造成损坏。
  (四)可溶性盐析出
  陶器文物所埋藏的土壤中,可溶盐含量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陶器文物可溶性盐含量也会非常的高,此种现象存在,使得陶器受损可能性加大,特别是地域彩色陶器文物,受可溶性盐的影响最为明显。
  ●   陶器文物修复方法分析
  (一)前期准备工作
  第一,历史背景分析。陶器文物正式修复前,应该对文物历史背景和所生产年代进行分析,因为不同年代的陶器文物,其历史特征各不相同,并且不同地区所生产的陶器文物,外形和材质更是千差万别。旨在保障文物修复工作更具科学性、有效性,事前一定要充分掌握文物历史背景,参照出土信息等,由此保障文物修复信息的全面性,这样一来,修复工作者才能进行更为精细化的修复,竭尽所能地还原文物本来面貌。
  第二,修复检测工作。陶器文物修复工作者要应用最为先进的科学检测设备,对陶器文物进行综合性检测,由此去了解文物材质和整体结构以及所用工艺等。以彩绘类陶器文物为例,不仅要做好上述工作,还要对颜料成分实施检测,如此才能让修复工作者掌握文物的整体材料属性,便于其选用针对性的修复技术进行修复。
  第三,掌握文物基本情况。陶器文物修复前期,工作人员应全面掌握文物的具体信息,包括文物材质、大小以及重量等,还有就是受损位置和受损程度都要掌握全面。若对已经完成部分修复的文物开展二次修复时,一定要备齐所有修复资料,如此方可让修复工作者全面了解文物情况,继而节省准备时间,亦可使修复工作者选用科学的修复方式去执行操作,从而保障文物修复的水平和效率。
  (二)修复技术应用
  第一,清洗。陶器文物修复期间,文物清洗工作至关重要,其属于文物修复工作的首道工序,目的即为清除文物表面杂质,让文物显露本来面貌。因为陶器文物整体结构偏脆,所以清洗期间旨在避免陶器被腐蚀,需使用蒸馏水进行清洗,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本身。清洗时要注意使用棉球等柔软类物体去擦拭,若蒸馏水不能更好地去除杂质,应考虑使用细毛刷去清洗,亦或是选用物理清洗的手段,但切忌损伤文物表层。   第二,粘结。此环节属于陶器文物修复技术中的“重头戏”,会对陶器文物修复的最终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当前颇为常见的粘结材料便是树脂类合成材料,该类材料的粘合性极佳且可以将对文物造成的损伤降到最低。粘结工序开始前,应找到和所要修复文物类似的废弃陶器片去做试验,仔细观察粘结情况是否满足预期。刚开始进行粘结时,工作人员要二次清洗文物,用手术刀缓慢刮取适量环氧树脂并涂抹于陶器表层,之后清除所挤压出来的树脂材料。通常来说,粘结操作往往都是单独实施的,有的时候会与陶器文物作色同步进行,若使用502胶水进行粘结的话,那么工作人员要更加快速且精准地进行陶器粘结,反之则会影响整体修复效果。
  第三,补配。陶器文物修复补配期间,应按照具体情况去筛选匹配的补配材料。传统补配材料以石膏为主,其修复能力极强,但若周边环境湿度过大的话,那么石膏极易出现开裂的情况,保存时间短且稳定性差。当前时期的陶器文物补配,环氧树脂材料被视为首选,环氧树脂材料有着极强的粘合力且整体结构稳定,并具备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势,抗老化能力也很优秀,整体粘合力极佳,肉眼难以看出存在粘结痕迹。环氧树脂可按照陶器不同颜色去配色,将颜料倒入到环氧树脂中便可,时下常用的环氧树脂有502胶水和3A胶水,补配完成后,等待胶水起效,陶器文物整体结构日趋稳定后,便可清理多余胶液,使用砂纸细微缓慢地打磨,直到无棱角为止。
  第四,加固。陶器文物修复阶段,要应用好加固技术,通常情况下都会使用环氧树脂作为主要加固材料,若使用石膏的话,就要在石膏中添加一定量度的502胶水,如此方可解决石膏不稳固的问题。另外,陶器文物补配中添加合成樹脂材料去加固的方法也得到了大范围普及,还有就是在补配完成后用毛笔沿着陶器缝隙去涂刷,而若文物风化程度小的话,可考虑使用喷涂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固。
  第五,作色。市面上常用的作色颜料一般都是矿物质颜料及有机颜料,稳定性相对较高。当前陶器文物作色修复中化学颜料的应用较多,以丙烯颜料为主,此类颜料可在文物表面形成高强度防护膜,稳定性极佳,不仅可以将水分隔离,还可以对油污和灰尘等进行隔离,防护膜的存在保护了粘结胶性能,这种作色方式既安全又实用。
  新时期的陶器文物修复工作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修复技术,要对历史文化和陶器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在日常文物保护、修复时,不断创新修复技术和方法,仔细分析文物病害成因,选用针对性的操作方案进行修复,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文物完整性和历史价值,尽可能地展现文物原貌,供世人欣赏。
  (作者简介:马晓言,本科学历,助理馆员,单位: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研究方向:考古发掘)
  参考文献
  1.唐思思,文物陶瓷修复技艺在当代传承的载体与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1):P272—273。
  2.牛飞,陶器补配的要点——以一件明代陶男俑的修复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9(03):P94—98。
  3.唐洁、叶谦、吴兆奇,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藏文物活化机制研究[J],艺术教育,2020(05):P252—255。
其他文献
人面纹饰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的渊源。人面纹像最早出现在史前时期的岩画中。在北方的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广泛分布,宁夏贺兰山有着大量的人面像岩画分布,同时在江苏、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东南沿海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在新石器时代,人面纹饰出现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中,如陕西西安出土的半坡人面网纹盆。在安徽淮河流域的蚌埠双墩遗址出土了陶塑人头像。在大汶口、龙山、良渚等文化出土的玉器中出现了不少人面
期刊
信息技术时代下,数字图像修复技术顺势而生,在文物保护中应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有利于高度还原文物图像内容,这对文化遗产留存、文明传承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当前文物数字化保护现状,以及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意义,最后重点探究文物保护中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路径。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促进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与文物保护实践有机结合。
期刊
摘要:广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城要塞遗址与友谊关”, 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军事、科技、艺术、社会和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其中,凭祥和龙州段是连城要塞遗址的精华所在,遗产最集中、数量最多。通过对凭祥、龙州段遗址的调查和研究,为进一步做好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广西;连城;凭祥;龙州;遗址;调查  广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城要塞遗址与友谊关”,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军事
期刊
摘要:民国时期中外思潮相互碰撞、影响,自由意识萌发、释放,社会的变革催生出不同的经济发展产物,由此商业美术逐渐向艺术设计进化,商业美术在提供审美需求的同时为传递信息和争取利益而服务。在工业进步的基础上,印刷技术的发展对商业印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产品的装饰装潢、推销广告等产业应运而生,并迅速繁茂起来,成为我国近现代平面设计的雏形。  关键词:民国时期;商业印刷品;平面设计  ● 民国时期商业美
期刊
摘要: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中国的立碑供奉纪念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的碑刻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佛教造像碑。佛教造像碑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制的宗教造像形式,是古代将佛像雕刻在石头上的碑刻,在其碑上开龛造像,并在碑上雕刻供养人、造像人姓名、官职、籍贯、造像缘由、祈福内容、造像时间、地点等。本文以张龙达造像碑为例,对其造像碑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进行考释和分析,对其碑上体现的问题进行解读,得
期刊
摘要:张永造像是北魏武帝灭佛后的最早单体造像之一,是在《法华经》思想影响下的弥勒造像。主尊弥勒,与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组合,反映了5世纪北方影响最大的“三世佛”思想;佛像背面雕刻佛传、本生等故事图像,内容选取以北魏所倡导的“孝”道精神为准则。造像沿袭了犍陀罗晚期佛像表现形式,是北魏中期中亚与我国北方的宗教艺术交流的案例。  关键词:张永造像;弥勒佛;法华经;三世佛;佛教故事  现藏于日本藤井有邻馆的
期刊
摘要:十九大开幕报告中将“文化自信”这一理念提出,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因而得到发展,然而并不是将所有的传统文化照搬,而是让其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其趋近于现代文化的价值观。近些年的动画创作更多的是关注于民族文化,尤其是对中国动画辉煌时期动画的改编与重铸,例如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6年的《小门神》;2019年的《白蛇:缘起》等系列作品,其动画题材大多都来自中国古典传说、名著等方面。这些代
期刊
摘要:博物馆是公众文化、休闲、教育服务的平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高涨,调查研究表明,截至2019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共有5535家,同时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政策也带来了大量的参观人群,博物馆应该紧抓这一次的机遇,利用智慧化、信息化、技术化的新型技术手段,以观众的需求和体验为中心,建立观众服务平台,引导观众主动参与,提高博物馆整体服务质量。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服务平台;平台建
期刊
摘要:2008年我国决定全面推行免费开放政策后,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开启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篇章。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不仅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我国实行文化繁荣的重要举措。然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也给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以天水市博物馆为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着重介绍天水市博物馆免费开放前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分分析实行免费开放后,天水市
期刊
“河洛澄泥砚”以造型丰富、窑变色彩众多等广受好评,其中“窑变”控制所呈现的不同色彩,对“河洛澄泥砚”艺术性呈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窑变”控制与艺术性呈现的关系紧密,将两者的关系并置研究,以此希望对“河洛澄泥砚”的“窑变”达到一定的人工控制以提高其艺术性,同时也希望对其未来保护与传承工作上取得一定的实效。  ● “河洛澄泥砚”的艺术性  现代“河洛澄泥砚”艺术性在多方面展现,如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河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