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文人的人生际遇及其文学创作的认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文学长河之中,众多文人墨客的优秀作品都和他们的人生际遇有关。因此,这篇文章主要选择他们之中具有代表性的文人进行分析,寻找对文人墨客文学创作影响的事件,分析其人生际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但看悲欢离合—豪放词人苏东坡
  苏东坡,他的一生仕途坎坷,用他的话说,就是充满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境遇之下,他也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一生,很少有升迁的机会,但他却又有如此高的觉悟。似乎他一直在失败,但从未被打倒,还创作出很多的文学作品,他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他做官多年,却总是被小人陷害,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悟出很多人生哲理。他所到之处,政事通明。20岁时,他一举高中,名动京师。34岁时,他离开京城到杭州任通判,两年之后,他创作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此新奇的想象力,是众多文人墨客不能比拟的,把西湖比作西子,用装束代表天气,写活了西湖美景。42岁时,他惨入冤狱,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免被处死。随后,他再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次文字狱,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随后在赤壁,他前后创作两篇《赤壁赋》,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更是对他多年生活经验的总结,能在这种境遇下写出这样豁达开朗的作品,可见苏东坡的心境是有多么宽广!自此以后,很多人生疑惑都被他一一解开。苏东坡也完成了人生的蜕变:那份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是他一生的写照。
  纵使苏东坡的生活有很多坎坷,但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才让他的作品独树一帜。他用豁达的气度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他的作品见解独到,影响千古,至今依旧值得人们品味,值得一代代人一直传唱下去。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精神得到广泛的传承。
  二、历尽物是人非—婉约词人李清照
  相较于苏东坡的豪放词,李清照的词更加细腻,且拥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作为一位女词人,她对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至今品读依旧能够感受到这位词人细腻的心思和独特的感情。李清照的前半生生活很富裕,家庭阔绰,特别是在父亲李格非的影响下,李清照很小就能够舞文弄墨。“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就凭借这短短12个字,其中的修辞手法以及情感流露,是无人可比的,每一个细节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便是李清照的独特之处。每当捧起李清照的诗仿佛都能和她进行一场心与心的交流。其对于细节的把握,总是值得人来称赞一番。例如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仅仅通过16个字就将一幅泛舟荷花池的美好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荷花丛中,时值六月,因为不熟悉水中路况,误入了鸥鹭的栖息地,因为船只的惊扰,使得鸟类齐飞。有鸥鹭、有荷花、有溪水,这是一个如梦似幻的情境,又非常真实。在那时,李清照也只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而这样的日子又是如此的短暂,温暖与舒适瞬间被打破。
  李清照经历了家道中落,国家灭亡,一生颠沛流离,找不到栖身之所。但是,她又不愿服输,即使步入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惨晚年,也依然殚精竭虑、日复一日地编著《金石录》,她一直对抗着生活的种种不如意。而她的坚持,也是对丈夫的一种承诺,她想要完成丈夫没有完成的事业,这样的魄力着实令人佩服。例如《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是她对自己一生的寻觅,而这种寻觅,终究是徒劳的。这些情都是通过她的诗词表现出来的。在她南渡之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她作为宋人最后的倔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她对徽宗父子丧权辱国的深深讽刺。时至今日,历史已经无法改写,但是她生活前后的强烈对比却没有使她意志消沉,虽然我们哀叹她生活的不幸,但是在那个时代,前后的巨大反差沉淀出了这个杰出的女词人。而这些词作足以警醒后世,让后人看到她,看到她面对命运时的抗争,看到那个时代的黑暗。
  三、举剑仰天长啸—浪漫诗仙李白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赞誉“诗仙”。他存世的诗句有上千篇,大多数被收录在《李太白集》中。李白的诗大多为五言、七言的绝句。在《早发白帝城》中,游于彩云之间,哪怕是远在千里的江陵也要一日归还,轻舟两岸猿声,万山重叠之中,无不透露出李白被赦免后的快乐心情。
  但就在李白中年愤慨之际,他又流露出男儿的满腔热血,他有豪情壮志,渴望建功立业。他的很多诗篇都流露着真实的自我。热血是掩盖不住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洞彻天地。而这样的艺术概括,正是李白在诗歌中寻觅的意义。这份气魄,是李白诗歌的魂;这份精神,是李白仙风傲骨所体现出来的。也只有这样的仙风傲骨才能写出惊天动地的诗篇。
  我们在哀叹李白一生的同时,也很荣幸能够读到李白的诗篇,他的诗中无不透露着他内心的感受,杯酒入肠,吐露出来的是那份豪情壮志,是那份雄伟壮阔,是那充满想象力的诗篇,是他对现实最有力的回击。这便是李白,这便是诗仙。
  四、满腹才华无处—诗之鬼仙李贺
  唐代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除了诗仙李白,还有诗鬼李贺。他也是那个时代最浪漫的诗人之一。他本身性格矛盾,因为他大多数时间都处在矛盾与冲突之中,这样的性格使他一辈子都陷入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这个时候,诗歌成为他排解痛苦、宣泄情感、协调矛盾的唯一途径。他的诗语言奇丽、构思巧妙,很有想象力,但是这样的想象力又不拘一格,似乎难以找到规律。这正是由于他内心的迷茫与困惑,加上生活的境遇,苦乐交织,共同串起他诗歌的特征。李贺创作的诗歌都很有研究价值,处处透露着其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
  首先,在他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渴望与希望。李贺是唐高祖李渊叔父大郑王李亮的后代,少年学习时,他就自视甚高。同时,李贺确实拥有过人的才能与诗歌天赋,从小便才华横溢。如《高轩过》:“华裙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这样一篇诗作,竟然出自一个七岁孩子之手,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诗歌本身逻辑严密,想象丰富,足够彰显他的才华。其在十五六岁时便与先辈李益齐名。名门后裔加上少时才华,使得李贺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更加强烈。但他本身的傲慢与自负,也全部流入诗歌之中。可这样的处境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破灭。表面上他是宗族后裔,但是实际上宗族并没给李贺带来多少荣耀,却给了他根深蒂固的皇室贵族的观念,他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向往着过贵族公子的生活。可是理想与现实总是相反的,他满腔的热血,抵不过家道中落,他的家境已经是“衣如飞鹑马如狗”了。李贺的傲慢与自负很难为他在政治上打开一条通道,如果他能够在为官的道路上认清现实,也不至于如此绝望与痛苦。但是失败对他来说太残酷了,他内心痛苦、绝望,却又在绝望的同时做着白日梦。李贺并不甘平庸,他对自己的勉励大多在诗歌之中。可能是心中种种的情感互相碰撞,还有他那些想象力丰富且又独特的诗歌,可能都是他自身的写照。
  李贺的一生是在矛盾与痛苦中度过的,他的诗篇无不是他生活的写照。而他的种种人生际遇,都是他文学创作的根源。他本身的经历与他的诗篇构成紧密的联系。也许那奇特的想象,正是他在现实生活中虚妄的希望。即使生活悲惨,但希望仍在。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这些文人正是在坎坷与困境的磨砺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他们将自己的人生谱写成一篇篇诗、一句句词,这些诗词至今依旧闪亮。纵观这些文人的一生,都经历了痛苦與磨难,他们虽然肉体上备受打击,生活穷困潦倒,但他们的精神是高贵的。他们在遭遇磨难时候的选择,也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即使在今天,我们依旧享受着他们带来的文化盛宴。试想,这样的作品怎能不为后世所传唱,这样的精神怎能不值得我们去用心品读呢?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腹膜后局限性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诊治策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提高伴副肿瘤性天疱疮(PNP)的Castleman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9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0例腹膜后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13例腹膜后Castleman病伴PNP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7例单纯腹膜后Castleman病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
近年来,各种双束重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重建术中.而术中如何精确进行双束骨道的定位被认为是重建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既往关于PCL双束止点的研究多局限于解剖学的观测,而对于其在放射学上的定位缺乏相关X线分析数据,给临床手术带来不便。
期刊
“乐府”本是古代的音乐官署,汉武帝设“乐府令”负责采集民间创作的歌诗,进行音乐创作及演奏,以此来“观风俗、知厚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构里搜集整理的诗歌也称为“乐府”。随着乐府的影响日益深远,后人多模仿乐府的风格,仿照乐府格式,用乐府旧题进行创作,故“乐府”又被专指一种诗歌题材。齐末沈约在《宋书》中才开始用“乐府”称谓乐府诗。刘勰十分重视乐府,他在《文心雕龙》里的《文体论》中对“乐府”进行专门
期刊
目的 探讨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的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1年5月至2008年10月接受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的115例患者的资料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观察指标包括:皮瓣全部坏死、皮瓣部分坏死、脂肪坏死、腹壁疝、腹壁膨出、脂肪液化、感染.并对其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7.4%(20/115),未出现皮瓣全部坏死、腹壁疝、腹壁膨出等严重并发
谈及鲁迅,很多人都明确地知道,他是一位文学家和作家,他笔下的作品在其所生活的年代,犹如一道射入黑暗的光一般。他行文风格独特,所著作品往往有很深刻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他的思维、精神以及作品,都明确地展示了其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多数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其主体部分所凸显的内容,往往基于成年人的生活境遇,儿童层面的问题所显示的内容则相对较少。鲁迅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中
期刊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5岁,2003年4月18日因"胸背部持续性疼痛1个月"入院.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亚急性期),高血压病"。
期刊
目的 探讨慢性下肢缺血行人工血管旁路术后早期发生再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40例行单侧股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的慢性下肢缺血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4例,年龄(66±9)岁.于术前、术后2周行血脂、纤维蛋门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术后6个月根据吻合口再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狭窄组,分析三组间伴随疾病、高危因素,比较3组血脂、纤维蛋门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
对于累及主动脉根部的病变如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瘤和马方综合征等,比较传统的手术方式是Bentall手术.尽管Bentall手术的近远期效果尚好,但仍有与人工瓣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1].部分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患者,其主动脉瓣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对于这类患者保存其自身主动脉瓣可提高术后远期疗效.现将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重建术的手术方式及其演变、手术指征、术后疗效比较和评价等综述如下。
期刊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这个名字无人不知,他是一位田园诗人,主要通过对原生态田园风光进行描绘,来凸显诗歌的艺术境界以及和谐、真淳、自然的审美情怀,本文主要围绕着陶渊明田园思想的审美意义展开探究。  一、陶渊明田园诗歌的审美思想  (一)心境与自然的融合之美  熟悉陶渊明的人经常会将其称为“自然之子”,他打破了世俗眼中的小天地界限,仿佛世间的纷纷扰扰都与他无关,在他的世界中只有一团和气,人、物、我悠然
期刊
近年来,随着理念的进步及新技术的发展,外科患者的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并发症率和死亡率也有大幅度降低.早在70年前,Cuthbertson教授就提出了外科患者创伤应激反应与机体生理功能的关系[1],后续研究表明,外科手术术后并发症很大程度与围手术期应激有关,有效地控制手术相关的应激有助于改善预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