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力量:认识同辈压力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r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同辈压力;焦虑;合理认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5-0058-04
  【活动理念】
  在通过中考进入高中后,学生所面对的将是一群在此前跟自己在学业水平等表现上差不多的同学,这很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比较”“竞争”压力,也即所谓的同辈压力。同辈压力作为最容易引起人们焦虑的原因之一,它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一个年龄段的群体之中,而是跨年龄段存在的。但是对于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在“理智脑”尚未发育成熟、“情绪脑”常常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这种压力所引发的焦虑感可能会显得尤为强烈,它会让学生不自觉地想要去追随同伴的脚步,做出一些不符合自己实际的过度反应,甚至引发对生活的迷茫、无力控制感。本节课希望通过启发式提问、视频导入、游戏体验、案例讨论等环节,帮助学生建立对同辈压力存在的合理认知,有效缓解由同辈压力引发的焦虑感,能够更多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同辈压力的概念;认识到同辈压力影响的两面性及可控性;觉知自我在同辈压力之下的应对方式。
  情感目标:感受到同辈压力在同学群体中的普遍性和共通性,缓解自身由同辈压力所引发的焦虑感。
  技能目标:能够有效区分在面对同辈压力时的适切/不适切反应。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同辈压力在同学群体中的普遍性和共通性;区分在应对同辈压力时的适切/不适切反应。
  活动难点:准确识别自己在应对同辈压力时的适切/不适切反应。
  【活动对象】
  高中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间】
  45分钟
  【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视频《候诊室里的从众现象》;便笺纸若干张;小组讨论用的大海报纸若干张;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阶段——暖身活动,引出主题
  (一)问题导入:“一个有点奇怪的问题”
  教师导语: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个奇怪的问题想问问大家:你会和一群人一起在医院的候诊室里,毫无原因却不停地站起来又坐下吗?认为自己会的同学请举手(看完后请同学把手放下),认为自己不会这么做的请举手(看完后请同学把手放下),觉得摇摆不定的请举手。
  师:无论你现在的选择是什么,都请记住你此时此刻的答案,接下来我会给大家看一个视频,看完视频后我会再问大家一遍这个问题。
  (二)引出主题:播放视频《候诊室里的从众现象》
  视频内容简介:
  一名女子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跟随医院候诊室里的众人,在“哔”声响起后站起来又坐下。直到候诊室只剩下该女子一人时,她仍旧跟随着“哔”声站起来又坐下。有趣的是,该女子的行为还影响到了后面同样不明情况进来候诊的人,直到所有新进来候诊室的人都习得了新的行为模式——跟随“哔”声站起来又坐下。原本是这名女子偶然学到的规则,变成了候诊室所有人的社会规范。事后采访该女子这样做的原因,她表示:“当我看到所有人都站起来的时候,我觉得我也必须像他们一样,要不然我就会像是被排挤的那一个。一旦我决定跟大家做一样的事后,我感觉自在多了。”
  师:如果你也处于视频里的情景中,你会和那群人一起在医院的候诊室里,不停地站起来又坐下吗?你的答案相比于一开始有所动摇吗?
  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有股难以抗拒的“神秘力量”,让视频中的人做着这样一件看起来很荒谬的事情,这股力量是什么?
  生:从众;压力;群体规则……
  师:刚刚绝大部分同学都提到了“从众”。是的,单从表面行为上来看,这可以认为是一种从众行为,那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什么机制让人们产生了从众的行为呢?这背后的“神秘力量”究竟是什么?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神秘力量即为同辈压力。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让学生将自己有意识地代入从众的情景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本堂课的主题——同辈压力。
  二、展开阶段——理解同辈压力
  (一)同辈压力的概念和类型
  师:所谓同辈压力指的是个体感受到同辈团体对自身态度、价值观甚至是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而使自身行为发生倾向于遵守同辈规范的改变。同伴,不仅指你所处群体中的成员(同学、同事等),也包括与自己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相仿的人。
  同辈压力也分不同的类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觉得同辈压力都有哪些类型呢?
  生:竞争压力……
  师:刚刚很多同学都提到了由竞争带来的同辈压力,这其实是同辈压力中的竞争型同辈压力,是一种迫使自己在群体中变得出类拔萃的压力,其核心信念是:我要做得比大家都要好。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同辈压力是迫使自己与同伴保持一致的压力,就像刚刚视频中那名女子所表达的:“因为别人都这么做了,所以我觉得我也应该这么做,要不然我就会像是被排挤的那一个。”
  这两种类型的同辈压力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同辈压力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一个年龄段或群体之中,事实上,从出生到死亡,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经历着同辈压力,大家觉得在老師这个年纪可能正在经历着什么样的同辈压力呢?
  生:结婚,买房买车,工作竞争……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了解老师这个年龄段的人,其实老师最近也正经历着可能跟大家经历有些类似的同辈压力。近几年,学校招聘了很多名校毕业生,当周围同事都是优秀的名校毕业生时,普通青年教师压力也是会蛮大的,就像同学们进入高中后,感觉到周围都是“学霸”一样。
  (二)活动:心思传导——同辈压力在身边   师:从开学到现在,大家都在哪些情景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同辈压力?
  1. 活动规则
  (1)每人发一张便笺纸,将自己进入高中后所感受到的同辈压力的具体情景写在便笺纸上,写完之后交给老师。
  (2)将全班分成6组,每组约8人,小组成员间围成一个小圈,双手握住左、右两边伙伴的手,且将互握的手按照同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置于身后,然后闭上眼睛。
  (3)老师随机抽取同学们所写的同辈压力情景,若你有与之相似或相同的体验,请捏一下你右边伙伴的左手;如果你感知到左手被捏了(不管是谁发动的),也要立刻捏一下右边伙伴的左手。
  学生所写的同辈压力情景示例:
  别人都在学习我没有学习的时候;
  当我作业都写不完,其他同学已经在做额外练习时;
  晚上回宿舍时不知道同学们在干什么,会害怕别人偷偷学习;
  老师讲题时,我题目还没看明白,有人已经喊出了答案;
  当我真的很困,但是宿舍里学习比我好的人还在熬夜学习时;
  联欢会上,周围人都上台进行才艺表演;
  写读书笔记时看到别人写很多字,自己也会跟着写更多的字;
  考试时听到别人翻试卷的声音,会不自觉地想写快一点。
  2.讨论与分享
  师提问:通过“心思传导”活动,你对于同辈压力有什么新的感悟与发现?
  生1:感觉大家压力都挺大的。
  生2:发现原来我所正经历的同辈压力并不是我独有的,大家的情况都类似。
  师小结:同辈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在群体中,无论你是处于领先还是暂时靠后,都会感受到同辈压力。比如,当一个人处于靠后位置时,TA可能会担心被群体中的其他人轻视;而处在中间的成员,一方面希望赢得竞争获得领先位置,另一方面也时刻担心自己落后;处于领先位置的人,同样也会担心被其他人赶超。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对同辈压力的内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后,通过游戏体验的方式,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经历的同辈压力大胆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同辈压力的普遍性,降低自身因同辈压力带来的焦虑感。
  三、深入阶段——同辈压力下的应对
  (一)案例讨论
  师过渡:通过前面的环节,我们对同辈压力有了一个很直观的感受,认识到同辈压力的普遍性。目前单从个人感受上来看,同辈压力好像是一个不好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但事实究竟如何?接下来,我们通过身边人的案例来看看。
  1.活动规则
  分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将全班分成6组,1-3组对案例一进行讨论,4-6组对案例二进行讨论,小组将讨论的结果写在小组海报纸上。
  2.案例呈现
  案例一:小明在这次物理期中考试中考了70分,这对于平常小测验都在及格边缘徘徊的小明来说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这时平常水平跟自己差不多的小白过来开心地表示自己考了78分,吃晚饭的时候,好朋友说自己考了83分,小明瞬间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案例二:将近晚上12点,学习了一天的小胡准备刷刷手机放松一下就睡觉,此时同桌发了一条“凌晨刷题”的朋友圈,表示要开始备战期末考,配图是“数学五三”,小胡长叹一口气关上手机,发现下铺还在挑灯夜战背单词。
  3.讨论与分享
  问题一:案例中的同学在这之后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
  问题二:请区分这些反应哪些是适切的(√),哪些是过度的(×)。
  注:在小组分享环节,教师可追问如此判定的理由为何。
  学生讨论结果示例。
  (二)回顾自身
  师过渡:通过对小明和小胡案例的讨论,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了在同辈压力之下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应对方式,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但同时,在同辈压力之下,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良性的方式去应对,压力则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助力。
  接下来,我们尝试回到自身,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一些应对同辈压力时的过度反应。
  1.活动要求:
  每人一张便笺纸,根据近期即将迎来期中考试这一情况,请同学们写一写在期中考试前,自己在哪些情景下会明显感受到同辈压力,以及在这样的同辈压力之下,自己是如何应对的,并区分哪些表现是适切的,哪些可能是过度反应。
  2.学生分享
  3.师小结
  在同辈压力之下,我们需要保持对不适切反应的觉察,然后做出相应调整,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多做出适切的反应。
  设计意图:先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同辈压力的影响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在同辈压力影响下人们的态度、行为将产生何种改变。接下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区分自己在应对同辈压力时的适切与不适切反应,进而提醒学生们需保持对不适切反应的觉察,多做出适切反应。
  四、总结与升华
  师: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了解到同辈压力的普遍性和共通性,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无可避免。有的时候,受到同辈压力的驱使,我们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受光环效应的影响,选择性地只关注他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我们对自身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不由自主地选择从众。希望在今天的课程过后,大家能够重新审视当下的自己,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我真正看重和需要的究竟是什么?避免自己陷入过度竞争之中。
  【活动反思】
  1.本节活动课设计目标明确,紧紧围绕着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压力现象展开,从理解同辈压力的普遍性,到看见自己和他人的同辈压力,再到看见同辈压力的影响,层层递进,使学生由浅入深获得体验。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启发式提问、视频体验、情景代入、游戏活动、案例讨论等,从多个层面去丰富学生的体驗,从而帮助学生对同辈压力形成更加立体、多面的认识。
  3.课程设计重点突出,教学基本取得预期效果,学生能够比较好地区分出在面对同辈压力时的适切与不适切反应。课后随机采访学生对本堂课的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课程结束后感觉没有那么焦虑了,因为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有着跟自己相似的体验。
  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可以考虑继续针对如何更好地应对同辈压力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同辈压力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助力。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自组织作为一种自发解决困难问题的内部控制过程已被应用在多主体系统中。当这类系统部署在开放环境中,参与主体的改变有可能导致系统走向不理想的状态。因此,知道改变参与主体后系统哪些特性保持不变哪些特性发生变化相当重要。由于验证自组织多主体系统的计算复杂度很高,因此需要思考如何正确使用原系统的验证信息以提高验证新系统的效率。本文提出一个理论框架,用于推理自组织多主体系统由于改变参与主体而带来的动态性。
在标准的模态逻辑中,诸如“可能”“可以”等存在性模态通常遵循析取分配原则。然而,如肯尼的经典案例所示,用于表述主体能够如何行动的能力模态似乎违反析取分配原则。通常,学者们认为这一点意味着能力模态并不是存在性模态。本文将论证,在能力陈述中,通常隐含地诉诸某种成功率的概念,而对成功率的隐含化处理导致了某种辖域含混。通过在能力陈述中澄清此辖域含混淆,我们将表明肯尼式的案例并未证明能力模态违反析取分配原则。就如“可能”“可以”“也许”等典型的模态表达,能力模态依然可以被视为存在量词。至少就肯尼的案例而言,并无必要
由于全国高铁的扩建与运营,及近些年来我国对铁路这类基础建设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大,铁路工务系统对于铁路相应设施的需求量因此增多,对应的铁路工程机械装备产业势必往更好的
摘要:新高考改革带来“3 3”选考模式,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外,学生还需要从另外6科中选择三科作为考试科目,广东省作为第二批改革省份,在政策落地后又实施了历史/物理班选择后,学生面临“4选2”的选科模式,这对于阅历不丰富的高中生来说,极具挑战。如何帮助学生梳理各个影响因素,从而做出科学选科及专业选择?本文使用SWOT分析法以及自编的生涯决策平衡单,引导学生从自我、环境以及时事资讯三方面入手,通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的发展,使其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不断进步,在电力事业中,配电网的智能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直接的关系到电力企业日后发展,同时对于人
在我国日新月异的技术提升以及社会经济再创新高的背景下,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艺术表演开展的规模稳步升高,演出监督在
摘要:一名七年级女生因早年父母经常出差,没时间照顾她,把她“寄存”在别人家里。父母之间关系不是特别好,还经常以打骂方式教育她。上初中后,父母不再打她,但成绩不好时会冷落她。她频繁做噩梦,总能在床头看见“鬼”,心里很害怕,休息不好,由原先寄宿改为回家睡觉,恐惧、害怕等情绪又引发了她的睡眠问题。心理教师采用意象对话技术走进她的内心,疏导情绪,增加力量,化解了她的恐惧,让她变得更加接纳自己。  关键词:
基于新高考选科模式,了解初中阶段学生对生涯教育的认识与需求.采用“初中生生涯规划问卷”调查了吉林省延吉市六所中学的759名初中生.结果显示:初中生生涯教育的自我意识强
近年来,油田信息化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信息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被油田企业广泛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积
全民普法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近年来全民普法工作的不断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全民普法仍需要不断推进,助推全民法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