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和娱乐的功能,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高中音乐鉴赏课扩大了高中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其音乐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高中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情趣音乐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和娱乐的功能,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高中音乐鉴赏课扩大了高中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其音乐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时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音乐鉴赏为欣赏者提供了较好的审美实践活动,是欣赏者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从音乐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格调中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并促使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提高发展审美能力。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因而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属于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慢慢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他们才会从音乐欣赏中慢慢体会音乐中的美。有时候学生对“音乐鉴赏”开始播放几段音乐后的反应都很一致,都感到“很好听”。至于为什么好听,好听在什么地方,谁也说不上来。可见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只是停留在“不完美的音响感知”这一心理状态上,只是生理感官上一种肤浅的满足——好听。却未能从音乐的语言上完整地感受音乐,更不用说从作品内容、形式、哲理上体验作品所赋予的情感内容,思想境界理性的思考。
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呢?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了解,当代高中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通俗易懂,很容易就被接受,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鉴赏融听觉和情感体验为一体,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一开始就应抓住他们对音乐“不完美的音响感知”这一心理状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表现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与音乐作品本身所赋予的情感内容产生共鸣。
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泛,学生不可能一一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性地欣赏一部分学生熟悉的作品,学习和掌握里边的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具体的表现为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和声织体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在音乐欣赏中感受它们的美。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种音乐的表现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几首不同的曲子来说明问题。如在速度方面,我可以选择电影《大腕》中哀乐的慢版与快版演奏,让学生感受同一段音乐速度的不同产生的不同听觉和心理感受。在力度方面,可以选择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在一部作品中让学生感受音乐力度的不同产生的不同感受,在情绪方面,我选择世界著名的音乐剧《猫》,通过主人公魅力猫和迷人猫演唱的同一个片段《回忆》,由于她们在演唱这个片段时发自内心的不同情绪的阐释,让学生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对音乐的影响。在音色方面,我选择电影《神话》中的主题歌《美丽的神话》,通过古筝和二胡两种不同的乐器对同一音乐主题旋律的演绎,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然而旋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是依靠它内部的逻辑及旋律的上行下行,音程的级进跳跃,大跳小跳及横向进行来实现的,而不同的进步、不同的关系又有不同的表现意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乐曲,从旋律要素的不同侧面让学生领会该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意义。比如,在让学生理解旋律的上行,尤其是较长时间,音域较宽的音程表现宽阔激昂、高涨兴奋的情绪时,给学生分析、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旋律上行,跳进手法的运用与作品本身赋予的情感内容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其表现要素在具体作品中表现意义的认识。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往往会融进许多音乐表现要素,因此在教学中有时可以通过一首曲子来说明几个不同问题。如作品《祖国颂》这首作品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就是运用众多的节拍交替、丰富的节奏、调式对比及和声织体的进行来抒发对伟大祖国的情感。因此,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赏析,可以让学生理解节奏、调式、和声、织体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由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音乐欣赏还处在“不完善的感知”状态,在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各表现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时,其音乐欣赏作品范例的题材不宜过大,一般以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歌曲和有标题的小型器乐体裁为好。如当让学生体会调性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时,其音乐欣赏作品的范例的题材不宜过大,可通过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朝景》,让学生在调性变化中,运用联想的类比法体会大自然中晨曦初现时的美丽景色。
另外,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于如何从音乐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体裁中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美的能力。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结构、不同个性的作品,总是用它那特殊的形式伴随着人类生活,体现着人类的美与丑,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热情歌颂青年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愤怒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和罪恶,表达寄托世代劳动人民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和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假如我们不从全曲的结构形式上加以分析,学生就无法从音乐所引示的“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构思布局上理解音乐的内容。
音乐是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的。因此,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在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和提高了他们对音乐整体的感受能力,与音乐作品所赋予的情感产生共鸣,而且在欣赏教学中渐渐的培养了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高中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情趣音乐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和娱乐的功能,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高中音乐鉴赏课扩大了高中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其音乐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时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音乐鉴赏为欣赏者提供了较好的审美实践活动,是欣赏者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从音乐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格调中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并促使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提高发展审美能力。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因而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属于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慢慢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他们才会从音乐欣赏中慢慢体会音乐中的美。有时候学生对“音乐鉴赏”开始播放几段音乐后的反应都很一致,都感到“很好听”。至于为什么好听,好听在什么地方,谁也说不上来。可见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只是停留在“不完美的音响感知”这一心理状态上,只是生理感官上一种肤浅的满足——好听。却未能从音乐的语言上完整地感受音乐,更不用说从作品内容、形式、哲理上体验作品所赋予的情感内容,思想境界理性的思考。
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呢?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了解,当代高中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通俗易懂,很容易就被接受,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鉴赏融听觉和情感体验为一体,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一开始就应抓住他们对音乐“不完美的音响感知”这一心理状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表现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与音乐作品本身所赋予的情感内容产生共鸣。
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泛,学生不可能一一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性地欣赏一部分学生熟悉的作品,学习和掌握里边的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具体的表现为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和声织体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在音乐欣赏中感受它们的美。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种音乐的表现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几首不同的曲子来说明问题。如在速度方面,我可以选择电影《大腕》中哀乐的慢版与快版演奏,让学生感受同一段音乐速度的不同产生的不同听觉和心理感受。在力度方面,可以选择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在一部作品中让学生感受音乐力度的不同产生的不同感受,在情绪方面,我选择世界著名的音乐剧《猫》,通过主人公魅力猫和迷人猫演唱的同一个片段《回忆》,由于她们在演唱这个片段时发自内心的不同情绪的阐释,让学生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对音乐的影响。在音色方面,我选择电影《神话》中的主题歌《美丽的神话》,通过古筝和二胡两种不同的乐器对同一音乐主题旋律的演绎,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然而旋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是依靠它内部的逻辑及旋律的上行下行,音程的级进跳跃,大跳小跳及横向进行来实现的,而不同的进步、不同的关系又有不同的表现意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乐曲,从旋律要素的不同侧面让学生领会该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意义。比如,在让学生理解旋律的上行,尤其是较长时间,音域较宽的音程表现宽阔激昂、高涨兴奋的情绪时,给学生分析、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旋律上行,跳进手法的运用与作品本身赋予的情感内容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其表现要素在具体作品中表现意义的认识。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往往会融进许多音乐表现要素,因此在教学中有时可以通过一首曲子来说明几个不同问题。如作品《祖国颂》这首作品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就是运用众多的节拍交替、丰富的节奏、调式对比及和声织体的进行来抒发对伟大祖国的情感。因此,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赏析,可以让学生理解节奏、调式、和声、织体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由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音乐欣赏还处在“不完善的感知”状态,在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各表现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时,其音乐欣赏作品范例的题材不宜过大,一般以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歌曲和有标题的小型器乐体裁为好。如当让学生体会调性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时,其音乐欣赏作品的范例的题材不宜过大,可通过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朝景》,让学生在调性变化中,运用联想的类比法体会大自然中晨曦初现时的美丽景色。
另外,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于如何从音乐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体裁中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美的能力。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结构、不同个性的作品,总是用它那特殊的形式伴随着人类生活,体现着人类的美与丑,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热情歌颂青年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愤怒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和罪恶,表达寄托世代劳动人民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和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假如我们不从全曲的结构形式上加以分析,学生就无法从音乐所引示的“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构思布局上理解音乐的内容。
音乐是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的。因此,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在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和提高了他们对音乐整体的感受能力,与音乐作品所赋予的情感产生共鸣,而且在欣赏教学中渐渐的培养了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