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患者血清抗酚糖脂-1及一种合成类似物和抗分支杆菌脂阿拉伯苷露聚糖抗体水平的持续性监测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UC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应用ELISA方法对纽约地区接受治疗的麻风病人血清抗酚糖脂-1(PGL-1)、抗合成的PGL-1类似物(ND-BSA)和抗来自结核分支杆菌的脂阿拉伯苷露聚糖(LAM)抗体进行了检测.对三组病人进行分析:第1组47例病人进行抗PGL-1脂质体持续性检测;第2组22例病人进行天然PGL-1脂质体和ND-BSA检测的特异性IgM比较;第3组24例病人进行持续性BI和持续性抗PGL-1和LAM抗体间相关性研究.

其他文献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痤疮丙酸杆菌(P.acnes)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产生一种低分子肽的趋化因子,导致中性粒细胞在痤疮粉刺内聚集,释放各种介质,引起炎症反应。常用于治疗痤疮的抗生素如红霉素(EM)、四环素(TC)及氯林可霉素(CLDM)在体外试验中可抑制白细胞趋化性。
本文报告2例IgA-天疱疮。例1为45岁女性患者,躯干、四肢反复出现瘙痒性皮疹25年,皮疹多为环状红斑,上有糜烂、结痂及水疱。以后又出现疱疹样皮损,尼氏征阴性。血相、血沉、生化、尿液分析和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蛋白电泳正常,抗核因子(ANF)阳性1:320,抗麦胶蛋白阴性,血清IgG,IgM,IgA正常。多次取丘疹和水疱作活检,前者见海绵形成的表皮内有中性粒细胞、少数嗜酸粒细胞,偶见棘刺松解细胞,
沙眼衣原体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实验室诊断的标准方法是细胞培养法。其它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如酶免疫试验和直接抗原荧光虽然也有用,且能很快出报告,但灵敏度却不如细胞培养法。因而在衣原体发病率较低的人群,这些快速方法的阳性预期值就不尽人意。
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病因尚未完全确定,可能与免疫遗传学有关。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父母患有ROU者,其孩子中ROU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从而提示ROU的易感性可能与HLA有关联。ROU与HLA-A2,-B12,-Bw44和β2-微球蛋白的关联已有报告,但尚无定论。鉴于已有证明某些疾病与Ⅱ类基因关系密切。作者对华人ROU患者HLA-DR和HLA-DQ抗原进行了测定。共检测了80例ROU患者(男性36
期刊
一位患皮肤Ki-1淋巴瘤的男病人,先后经化疗获得两次缓解后,再次复发,给予环磷酰胺等联合化疗无效,改用口服13-顺维甲酸1mg/kg/d。一个月后皮肤结节开始缩小,至第2个月末,未再出现新瘤灶;3个月后,完全缓解。
足趾间的鳞屑性损害公认为真菌感染的结果,但在无真菌感染的浸渍性间隙处发现了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常驻细球菌、绿脓杆菌、微小棒状杆菌属和表皮短颈菌属一类的细菌.硝酸益康唑(EN)是一种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体外实验证实它能破坏细菌胞壁膜,具有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则远小于革兰阳性菌.
本文报道4例伴严重肠道症状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男1例,女3例,平均年龄42岁(34~55岁)。4例均无肠病史。3例发病原因与药物明显有关。平均受累体表面积为37%。4例均有腹痛及大量血性腹泻,2例尚有呕血。3例消化道症状与皮损同时发生,粪便检查阳性,但用抗生素及肠道灭菌治疗不能改变肠病的病程。2例有呕血者作上胃肠道内窥镜检查示十二指肠弥漫性渗血性损害,粘膜明显肿胀、脆、呈红斑样。例4
临床表现:6男4女,年龄48~87岁。8例皮损发生于面中部,肿瘤为稍隆起质硬的角化性斑块,直径0.5~6cm。病程6周~4年。所有材料均用HE、粘蛋白卡红、阿新兰、透明质酸酶(预先消化和未消化)染色。9例病人做了免疫组化检查,采用ABC技术,用抗CAM5.2、角蛋白AE-1/AE-3、癌胚抗原(CEA)及S100蛋白抗体染色。
期刊
最近的研究显示异位性皮炎(AD)病人皮损中的花生四烯酸衍生的炎症介质增多,组织中类花生酸的浓度取决于游离花生四烯酸的利用度,后者又与对钙敏感的磷脂酶A2的活性有关,此酶从磷酸甘油酯中,主要是磷酯酰胆碱(PC)释放不饱和脂肪酸(PUFA)。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比较AD病人与正常人的表皮中磷酸甘油酯脂肪酸组成和游离脂肪酸(FFA)类型的特点。
作者对英国的泌尿生殖科(GUM)门诊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意在评价有多少GUM门诊对女病人进行了衣原体筛查,对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如何治疗,治疗后又如何进行判愈试验(TOC).方法是将问卷送给设在英国的218个GUM门诊,要求回答以下的问题:(1)该门诊是否对女病人常规进行了衣原体筛查,采用了哪些试验方法;(2)应用了什么抗生素进行治疗,包括剂量及用药期限;(3)完成治疗后是否常规进行了TOC,用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