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生态危机根源以及生态文学研究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g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生态环境的危机下,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文学,从而衍生出生态文学这一新的文学形式。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的发展作为基础,以生态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关系为体现的文学。建国初期我国就有学者开始接触到西方传来的生态文学,而在新时期之后我国才真正有了生态文学的产生。本文就我国的生态危机根源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在不同时期的生态危机,及其对我国的生态文学的影响,以此促进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危机 根源 生态文学 现代文学
  对于生态文学的研究,早已经成为文学界的研究热题,[1]许多的生态文学研究人员把生态文学的研究拓宽到很广的范围,但凡与生态有一些关系的文学作品都归到生态文学的范畴中。比如有的生态文学研究人员就把汪曾祺、冯文炳、王长简等写的乡土作品当做生态文学进行研究,还有的研究人员将古代描绘山水的一些诗句,归类为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品。生态文学有其特定的范畴,是对生态危机的揭示,在人类发展中无节制的生产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作者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批判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不重视,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
  一、生态危机的根源
  生态危机是指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匮乏、能源枯竭以及人口快速增长等问题,[2]主要是人类进行无节制的生产活动,导致生态发展失去平衡,生态危机一旦出现,则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调整和恢复。生态危机的出现,最开始只是在西方国家进行工业革命后,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成为了全球性的生态问题。生态危机的出现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也在这种危机中开始逐步认识到生态危机,而且不断深化对生态危机的认识。之后,有许多的思想家开始考究生态危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经济层面、技术层面以及政策方面分析生态危机发生的根源,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实则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出现的危机,也就衍生出了生态文学这一文学形态。[3]
  二、生态危机与生态文学的相关性
  生态文学是在生态危机下,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涵盖的比较广泛,着重体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文明发展却没有跟上脚步,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4]生态文学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探寻造成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使得许多的生态文学作品有批判色彩。许多生态文学作品主要对破坏自然环境、影响生态平衡等问题表示批判,也因为这样,在判断作品是不是归属生态文学时,作品中是否对自然进行描述不是其判断的必要条件。有的生态文学作品也许并没有对自然进行很直接的描写,但其作品是阐述生态危机,揭示社会根源问题的,就可以将其归为生态文学作品。有的文学作品仅仅只是对自然的描绘,并没有体现出生态危机以及造成生态危机的问题,这类文学作品则不是生态文学作品。
  三、生态文学的概念
  生态文学最早影响到我国文学界是1949年初期中译版《瓦尔登湖》的出版,这是影响我国生态文学的起源事件,我国真正意义产生生态文学是在新时期之后。生态文学所涵盖的方面有许多,其界定比较模糊,呈现一个多元化的状态。生态文学除了这个称谓之外,还有“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等说法,这几类在我国的使用也相对较多。
  (一)环境文学的概念及发展
  以保护环境为主要写作目的的散文、诗集、小说、戏剧等都属于环境文学,[5]其文学体裁、风格各种各样,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动植物、水、土地等。环境文学所体现的内容可以很广泛,所揭示的大多是社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鞭策社会,弘扬正义的目的。我国的许多文学家也依照中国的发展特点,提出一些适用于中国的环境文学理念,比如作家高桦就曾提出,环境文学应当是有着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的文学;又比如作家张韧指出,环境文学不仅仅是对生态环境的描绘,更应该上升到人类与环境的层面,并非只是单纯的环境保护。近代我国的文学思想家,对环境文学虽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也正因为这种不同,使得环境文学在不断的发展。
  (二)自然文学的概念
  自然文学这个概念主要来源于台湾的自然写作,有许多学者也将自然写作这一说法指代自然文学。对于自然文学的提出,我国有学者认为,自然文学其写作对象的范围比较小,但其思想范畴又比较宽,所涵盖的较多,而作者不管是对自然抱有的态度是什么,对自然是怎样的一个观点,只要所写的是自然就属于自然文学,[6]并且包括了不是生态或者说是反生态的文学作品,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中所描绘的自然文学应该要把两者区分开来,生态文学更多的是阐述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写。因此在文章中,主要体现环保、绿色、节约等思想,且该种思想对促进当代建设生态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生态文学的发展
  生态文学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生态危机,从而衍生这一文学形式。我国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也越来越快,我国由农业文明国家逐步完成工业文明国家的转型,之后开始出现西方工业文明后产生的生态危机。此时,生态文学开始在我国迅速传播、发展,后工业期间也为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提供基础,我国真正意义上产生生态文学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的生态文学发展有一定阶段性,其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这个时期开始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沿海地区优先完成转型。这一时期有的作家开始质问经济发展中人文精神的沦落,开始寻找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开始出现一些批判性的生态文学作品。比如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南方的森林》《只有一条长江》《守望家园》等,揭示当下所出现的生态危机;第二阶段是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社会机制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市场化经济对社会产生影响,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文化呈现出现代性文学和后现代性文学共同存在的局面,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冲撞,博弈。[7]基于此,学者们开始重新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现代性的生态文学,开始迅速发展,在这个风潮下作者们开始对现代性进行拆解,以反思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发展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个体生命的不尊重。这一时期出现了《怀念黑潭中的黑鱼》《死河》《梦断源头》等文学作品;第三个阶段是井喷期(新世纪至今),带着20世纪90年代对现代性的热切,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程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到思想禁锢。因此,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让人们对更高生存质量的盼望越来越强烈,人们的精神诉求也没能得到有效缓解。此时,有的国家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行和谐社会发展观,这些理念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学者对生态危机的思考,生态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呈现出“井喷”的现象,各类生态文学的诗歌、散文、小说屡见不鲜,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达勒玛的神树》《哦,我的可可西里》这些生态文学小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生态文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机制的影响。生态文学有着特定的范围,不能一味地去进行扩充,衍生其他的文学形式,进而使生态文学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生态文学这一文学形式,在面对越来越恶化的生态现状时,许多作家记录着令人触目惊心的生态状况,引起人们的反思。虽然我国的生态文学并没有很繁荣,但是也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对世界生态文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只要生态危机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缓和,只要人们依然面临着生态危机,生态文学就会一直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赵丹丹.从生态翻译观看中国古典诗词中颜色词的翻译——以红色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6(16).
  [2]冯肖华.寻找文学形象创造中的生命本相与心灵奥秘——《创业史》梁三老汉艺术资源的再认知[J].唐都学刊,2016(03).
  [3]马晓乐,宁继鸣.技术进步与文化再生产的互系与互惠——基于印刷术和自媒体的分析[J].文史哲,2015(06).
  [4]解巍.基于Logistic模型的游客酒文化旅游意愿分析——以宜宾五粮液酒文化旅游为例[J].酿酒科技,2015(12).
  [5]吕晓菲,戴桂玉.迟子健作品生态思想的跨文化传播——《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述评[J].中国翻译,2015(04).
  [6]史元明.论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概念的界定及其在新时期的发展[J].东方论坛,2008(06).
  [7]吴秀明.文学如何面对生态——关于生态文学理论基点和生存境遇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8(05).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一个用新型人工智能语言Turbo Prolog实现,在IBM PC机(及其兼容机)上运行的专家系统开发工具—ESS(Expert System Shell—专家系统外壳)。利用该系统领域专家可以在
南京无线电元件十一厂研制成功电阻温度系数微机测试系统,为国内填补一项空白,使生产电阻器过程中巡测温度系统实现自动化,工效比原来提高近30倍。过去,国内在电阻器的生产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文描述了由元级ES框架和目标级ES框架组成的两级骨架工具系统MESl。简介了我们提出的元知识表示、目标知识表示方法和两种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性处理模型以及它们的新特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松林喧哗,磨刀的风  如猛虎吟啸  挣脱困扎多年的寺庙  沿着青石的山道  奔泻而下  撕扯着喘息声  灌木丛长满了毒菌  三两湖水,加上一钱灰烬  就摇成了舒缓的米酒  想举杯就举杯吧  斑驳的树影  不会让人看出破绽  只是折痕太深  滋生了月亮和半张陌生的脸  父亲的瓦刀  父亲的瓦刀砍断黑夜厚实的墙  黎明透出光亮的种子  每天,父亲都将这些种子收在心里  铺成一条山路,蜿蜒  八点多,喝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翻出手机一看,十一点半了,于是很纠结要不要去跑步。去吧,时间太晚,且不说寒风如割灯火阑珊,单是回来以后还有洗澡洗衣服等琐事就让人头疼,不知何时才能上床;不去吧,一天不跑步就有筋骨颓靡之感,况且这偷懒的闸门一开,难保以后不是滔滔江水泛滥成灾之势。我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小男生,加之受萎缩思想濡染颇深,到这时全面发作。时已深夜,夜阑寂静,我在宿舍的大门口踌躇。踌躇良久,忽地想起现在宿舍通宵供电了,于是乎终于
人物:俞大树,40岁,以下简称“俞”。  俞嫂,35岁,以下简称“嫂”。  孙大夫,32岁,以下简称“孙”。  地点:孙大夫的家,俞大树租用的房子里。  时间:夏天的某一天上午。  (幕启:俞大树正在搬家具,打扫卫生,不停地忙碌着,桌子上面放着一面崭新的旌旗,孙拎了一篮子的菜……)  孙:(高兴地)阿树,阿树!快来帮我呀!  俞:哎,来了,来了!哇!孙大夫,买了那么多菜。  孙:是啊,待会儿我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