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戏,她的梦,我们的巴黎

来源 :小资CHIC!ELEGAN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_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巴黎并非电影那么浪漫。
  在满街的街垒、路障、警棍与催泪气体之上,沉溺于情欲探险的三个年轻人的故事,其精神更接近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而不是任何一位在“五月风暴”中扮演了革命导师的巴黎哲学家的著作。
  在贝托鲁奇逝世一年后重看《戏梦巴黎》,尤其能对中译名中“戏梦”二字感到五味俱陈。首先是感受导演在晚年依然执着于从情欲去探讨历史,其结果未必政治正确但肯定唯美。《戏梦巴黎》(2003年)就像对贝托鲁奇早年名作《巴黎最后探戈》(1972年)的一场终极回应,后者以欲望消耗爱情最终绝望,《戏梦巴黎》亦如是,更加入了卡夫卡式“异乡人”不得城堡其门而入的疏离——大梦一场,终被戏。
  其次,就像电影里的法国小哥提奥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只是在表演”,并没有什么约翰·列侬式的“梦想者”(不少人认为片名the dreamers是向列侬的歌Imagine致敬),有的是以表演态度接触政治梦想的孩子。
  美国人马修与法国人提奥、伊莎贝拉讨论革命的方式与他们讨论老电影的梗的方式没什么两样,贝托鲁奇对此也忍不住略加讽刺。电影之中,角色们也在扮演,扮演三十年后五十年后人们想起“五月风暴”所向往的一切激情和浪漫。而导演,想触碰的却是青春的困顿与脆弱。
  不过,一切与巴黎有关的电影,巴黎都会僭越成为真正的主角。因此决定了《戏梦巴黎》里那个1968年火热巴黎的切片,最终也会融入整个庞大的巴黎神话中去。
  什么是巴黎神话?就像海明威在《巴黎,一场流动的盛宴》那句名言所说:“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在巴黎生活过,那么巴黎将会是陪伴你一生的流动的盛宴。”《戏梦巴黎》里面,马修、提奥、伊莎贝拉经历着他们人生盛宴的开启,1968的巴黎经历着盛宴的巅峰,当两者交汇,必然激发浓得化不开的荷尔蒙味道,混着革命催动的肾上腺素飙升。
  有幸,我在29岁的时候在巴黎呆过,也像马修那样住过简陋的阁楼。电影里马修喝醉了对着脸盆撒尿,熬夜写介于情书与诗的东西,沿着塞纳河走路到天色微明……这样的事情我也干过,同时我也能感受到马修作为一个异乡人在巴黎所感到的超现实与抽离。
  马修作为一个美国人,拥有连法国人也惊讶的天真与幻想——超现实主义摄影大师曼·雷(Man Ray)当年初到贵境也是这样的,所以才征服了巴黎。但电影的发展,是马修其实比伊莎贝拉姐弟更成熟,更早看到革命狂热当中的矛盾。比如影片中提奥与马修关于红书的对话,清醒地道出了当时法国左派不能接受的某种反个人主义的本质。
  关于政治与文艺的纠缠,向来是欧洲左翼导演关注的强项。贝托鲁奇作为一个意大利导演,秉承的左翼是帕索里尼与安东尼奥尼式的左翼,不是戈达尔与《电影手册》的左翼,前者更为诗意。
  恰巧,提奥的父亲就是一个诗人,我们可以看看贝托鲁奇的态度。提奥指责父亲拒绝在反越战的请愿书上签字,父亲说:“A poem is a petition. Poet onlysign poem.”提奥说:“Poem is a petition and petitionis a poem, those are the most famous lines you everwrote.”木“诗人不会去签请愿书”——“可是请愿书也可以是一首诗”——“诗也可以是请愿书”,这一辩证过程是迷人的。我们几乎就被这法国式诡辩骗了。
  事实上,电影慢慢展开,我们才知晓这位诗人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坐拥小豪宅,动辄带老婆去海滨度假一个月,中间还回来给小坏蛋们开一张支票。这一家人与窗户下面的风起云涌没什么关系,直到横飞的砖头打破他们的窗户。
  戏的第三个含义,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除了片子里数不清的电影史致敬,“五月风暴”本身的确也真的跟电影有关,只有法国这样一个国家会因为电影革命。
  早在1968年2月,法国当局撤换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时任馆长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这激起了大批受益于朗格卢瓦开明风格教育的导演与影迷的不满。包括戈达尔、特吕弗、让·雷诺阿等著名法国导演联名禁止他们拍摄的影片在电影资料馆放映;很快世界各地的大导演接续加入抗议,包括卓别林、奥逊·威尔斯、德莱叶等纷纷要求电影资料馆撤下他们的影片,除非朗格卢瓦复职——是为罢影。
  当然影迷们激进得多,就像《戏梦巴黎》拍的——他们上街了,早于整个五月风暴近百天,之后顺利与农泰尔文学院、索邦大学、巴黎大学等抗议者合流。
  必须说句公道话,五月风暴的参与者并非都是提奥这样的梦游者,也并非戈達尔的《中国姑娘》那样的理论狂,还有传统法共、托派和无政府主义者都广泛参与其中,正是后者的不妥协与抗争手法灵活多变,最终让一场学生运动扩展成全国罢工,虽然戴高乐在军队的支持下挺了过来,但一年后终于辞职下台。
  可惜的是,在电影里一切都符号化了,除了五月十一日那场镇压——就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崇拜吉米亨德里斯的美国反战者马修,目睹着中产阶级姐弟“突然革命”“火线入党”的行为,大摇其头,觉得不过是以暴易暴而已,这也象征了六十年代火红革命过后那个世界对待革命的态度,贝托鲁奇不过把它提前排演,以便致敬/调侃法国新浪潮。
  致敬充满了一切的时候,现实就苍白了,而且我并不认为贝托鲁奇真的热爱戈达尔,所以只能觉得这要不是有意为之的反讽,就是某种投机——没有什么比用革命渲染过的情欲更加诱人的。
  所以“戏”的第四个含义——情与欲的嬉戏,这是我们可以放肆谈论的了。贝托鲁奇的镜头意象无所不用其极地挑衅保守社会的欲望规条,来自原著的惊世骇俗禁忌内容,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但又以一种奇怪的洁癖点到则止——伊莎贝拉姐弟的乱伦在电影中没有肉体化,反而伊莎贝拉说:“我们不用做爱,因为他就在我身体内。”而提奥与马修的暧昧情节也止于暧昧,我们不知道提奥掐着马修的脖子是要伤害他还是要吻他。
  这种种暧昧和精神升华,让贝托鲁奇的情色高人一等。事实上,他尝试在电影里建立一个关于爱欲的原型结构。提奥Theo这个名字不可避免地让我想起梵高的弟弟提奥Theodorus“Theo”van Gogh——我们都知道《致亲爱的提奥》这本梵高的书信集。那么感性的伊莎贝拉就等于梵高,而马修这个插入者是高更?这样一个结构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是独一无二的,相爱相害之后,梵高注定割掉自己的耳朵,高更注定要被赶走。
  留下来的两个,只有走向另一种毁灭一途吗?玻璃温室里这对长不大的活宝,他们象征了六十年代最脆弱和最无瑕的一面,他们一方面可以任由日后反思者讥讽和批判,一方面却又像婴儿一般无敌,点出了那个时代归根到底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这种完全不问后果的梦游的美在整个功利世界里熠熠生辉。贝托鲁奇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这两者,最后只留下美和异乡人的怅惘,在巴黎的盛宴之后作为漫长的甜点时间。
其他文献
對于六本木而言,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会场只是它众多标签中的一个。从2003年开始营业后,六本木就成为了深受民众欢迎的多功能场所,被称为“城市中的城市”。  城市,另一种程度上就是现代的代名词,六本木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一个大型的都市综合体建筑群,主体是一座53层高的新城森大厦(Roppongi Hills Mori Tower),集住宅、办公、购物、美食于一体,可以满足现代生活的各种需
期刊
“我们当时是想找个漂亮的地方,重新为对方说一次五周年的誓言。我们开着车往山下走,拐过一个弯突然看到山坡上白色的小房子都亮起了灯,背景是已经有点暗下去的天,这些窗口里透出的光芒就变得格外温暖。”  理想夏天  “我觉得《妈妈咪呀》是一部特别‘阳光’的电影,看完之后就觉得希腊真美啊,好像阳光永远不会落幕,大海总是波光粼粼的,完全就是理想夏天的感觉。”这是小墨在看完这部改编自经典百老汇音乐剧影片后,对希
期刊
东京国际电影节(T.I.F.F)在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举行,今年把主会场地点设在了东京六本木。作为亚洲最大的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致力于发掘优秀的亚洲及国际电影,为年轻电影人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它在2013年增设的全新竞赛单元“亚洲未来”,以评选拍摄主题具有创新及多元发挥为主,5年来为电影行业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  在9月底官方公布的入围名单里,我们可以见到多部中国导演的作品。北京电影学院
期刊
火车进站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放映《火车进站》,宣告电影的诞生。火车进站,电影的时代来临。  与戏剧、文学、音乐、建筑这些相比,电影算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唯一一门人类知道诞生日的艺术。北大教授戴锦华说,电影作为奇迹,不仅是作为伟大科技发明的电影摄放机器和技术,而且是指电影与叙事艺术“偶然”的撞击和结合。而透明性、通俗性与娱乐性是早期
期刊
任何时刻,世界各地都有无数的人正在观看电影。他们看主流娱乐片、好莱坞大片、严肃的艺术电影、实验电影、纪录片。毋庸置疑,电影成为了这一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媒介之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电影的影响,因为电影为我们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美学体验、对各种文化的洞察,以及对新鲜思维方式的看法。  对于欧洲艺术电影的迷恋者来说,欧洲是特吕弗、戈达尔、侯麦、瓦尔达、夏布洛尔的故乡,人们在他们的电影里找到启发和共
期刊
不想当导演的哲学家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  2008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当代建筑师让·努维尔有一句话是说:“不想当电影导演的哲学家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一直以来,电影与建筑的关系非常接近。电影艺术大师希区柯克在成为导演之前是一位建筑师。拿过2000年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最早做过记者、电影编剧,他说过电影制作和建筑,是非常相近的,都是通过时间和空间展开叙述,是虚拟
期刊
厚重与浪漫  沿着塞纳河畔,巴黎这幅古老的画卷徐徐展开,朝霞的绚烂铺洒在水面,空气都带着波光粼粼的质感,城市正在苏醒,你却仿佛回到过去。  因为巴黎并没有非常明显的现代特征,它不是水泥森林,大多数建筑都保持着历史的沉淀感,你能在这里清晰地感受到黄金时代的痕迹。它脱胎于文艺复兴,本身就拥有厚重的美感,它在向20世纪迈进的时候,这种厚重感并没有丢失,它依旧是世界的艺术之都,聚集了无数伟大的作家、艺术家
期刊
“五月风暴”中的青春理想  贝托鲁奇63岁执导的《戏梦巴黎》,是对“青春”和“理想”的美好呈现,理想也许苍白、幼稚,青春却绚烂如画、美好如梦。电影中,受到法国“五月风暴”罢课影响的双胞胎姐弟伊莎贝拉和雷奥,邂逅了来自美国的交换生马修,三个年轻人在姐弟俩的家中,度过了一个自由而疯狂的夏天,他们做爱、三个人同在浴缸中裸浴,拉着手奔过卢浮宫,挑战戈达尔在《法外之徒》中的记录,在毛泽东画像下,讨论革命、卓
期刊
港式茶餐厅:“搵食”间的悲欢人生  华人对美食电影的概念,毫无疑问是被周星驰的《食神》定义的,即便是李安文火慢炖、细腻入微的成名作《饮食男女》,也要稍逊风骚。彼时,港式茶餐厅还不像如今遍布内地的大街小巷,叉烧饭、撒尿牛丸也不像今天那样是耳熟能详的民间小吃,星爷便以电影定义了中华美食。电影中的厨神在真实生活中都有原型,比如,香港食神戴龙一碗皇帝炒饭卖到5000元港币,李嘉诚、何鸿燊都是他座上的常客,
期刊
索伦托半岛向南延伸约50公里就是阿马尔菲海岸(AmalfiCoast),Lonely Planet评价这里是欧洲最壮观的海岸之一。生长着清香柠檬树的悬崖峭壁直插入海里,色泽淡雅的别墅坐落在山坡上,大海和天空合成一條巨大的蓝色地平线。南意度假胜地同世界遗产“五渔村”一样久负盛名——从阿马尔菲海岸也不止可以挑选出五座“村庄”(城镇)来。索伦托、波西塔诺、阿马尔菲、拉韦洛、萨莱诺一字排开,这还不包括卡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