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温带植被来自何方?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ygt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东北部:哪里来的温带植被?
  一直以来,印度科学家都被一个奇怪现象困扰着。
  在1亿多年以前,印度板块从南半球向北漂移,穿过赤道,到达现在的位置,该板块的气候和植被一直都是热带类型。当今的印度半岛也是处于热带地区,现代植被也应当全部属于热带类型。不过,令人困惑的是,在当今印度东北部海拔大约1500米至3000米的地区,竟然分布着亚热带和温带的植被成分。
  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该地区地质在距今6500万年~180万年的被子植物时代——第三纪,植被完全是热带类型的,根本就没有亚热带和温带植被成分。这就表明这个地带的亚热带和温带植被出现的历史,最多也就是6500多年,算是印度板块后来发生的“新鲜事”。
  那么,现在印度东北部的亚热带和温带的植被成分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从横向看,印度东北部的东部“邻居”是中国云南地区,而在第三纪和现代,靠近印度一侧的云南西部地区都是以亚热带和温带植被为主。难道说是中国云南的亚热带和温带植被翻越了喜马拉雅山到达了印度东北部地区吗?这种猜想,恐怕太荒唐了吧!如果不是这样,那真正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为了破解这个奇怪现象,印度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近年利用植物化石证据,联手进行了考察研究,并获得了重大发现。
  原来是喜马拉雅山“搬运”过来的
  研究表明,印度东北部的亚热带和温带植被真的是被大自然从中国云南西部地区“搬运”过来的,只不过这神奇的“搬运事件”产生的过程非常复杂。
  这一神奇事件的产生,首先要归功于分隔印度和亚洲之间的特提斯海的逐渐消失。特提斯海是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之间的古海洋,又称古地中海,现代地中海就是特提斯海的残留海域。古地中海的范围在不同地质时期有很大变化。在2.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个南北对峙,而又互相连接的泛大陆,此后古地中海范围缩小了。大约在2亿年前,古地中海西部变窄,甚至封闭,但东部仍很开阔。在距今3000万年前,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特提斯海也自此消失。而在喜马拉雅山崛起的过程中,中国云南西部的亚热带和温带植被向西迁移到了中国新疆的日喀则等地区。
  在距今2300万年到6500万年间,喜马拉雅山隆起的规模逐渐加大。日喀则等中国新疆西部地区的亚热带和温带的植被进一步向西迁移,到达了海拔在1500米到1800米的印度克什米尔地区,而后又沿着喜马拉雅山的南侧山麓,迁移到了现代印度的东北部地区。
  这是中印科学家依据植物化石得出的直接证据,首次揭示了植物迁移和喜马拉雅山隆起的关系。中印科学家认为,双方开展的新生代植被的对比研究,以及对喜马拉雅山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演变的研究,不但有利于这个地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有利于对全球变化历史的深入揭秘和研究。
其他文献
手机锂电池的奥秘  作为学生和上班族的必需装备,手机、平板电脑等轻巧可爱的电子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快乐。这些电子产品都靠锂离子电池提供电力。然而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扩大,这种电池越来越不尽人意了——往往我们正玩得开心,电量突然告罄而导致手机、平板电脑黑着脸“罢工”,我们只得给它们充电……真不给力!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让电池有能力“吃进”更多电量。但锂离子电池供电能力与电极材料有关。那么在电池
期刊
生物界是一棵大树  千百万的生物组成了生机勃勃的生物界,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病毒,也有体重达几十吨的鲸类。虽然各种生物千差万别,但在生物学家眼中,所有的生物都可以根据亲疏远近,排列成有许多枝条的一棵大树——生命树。越古老的生物,越靠近大树的根;越后产生的生物,越靠近大树的枝头。我们人类当然在一条枝头上。  一种生物在生命树上处于什么相对位置,是由不同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即基因决定的。我们知道,生
期刊
一般来说,牙齿是动物身上最坚硬的部分。我们只听说过牙齿掉了或者断了,恐怕还没有人听说过牙齿弯了。但最近在动物界,科学家还真发现了一种牙齿会弯折的鱼。  这种鱼叫吸嘴鲶鱼,生活在海洋里。它们长着一口细细的、像珍珠般晶莹的牙齿。必要的时候,牙齿会朝嘴里弯折下去,当然,之后又会恢复原状。拥有这样一副可弯折的牙齿,对于它们来说真是受益无穷。因为吸嘴鲶鱼主要以吸附在岩石、礁石上的植物、贝类为食,倘若它们的牙
期刊
(接上期)  月球撞击坑很另类  月球另一个让所有人都感觉奇怪的现象是,月球上的撞击坑,不管坑的直径有多大,它们的深度都是差不多的,即使是月球上最大的撞击坑也很浅。  月球上最深的坑也就是6.4千米,而它的直径却有300千米!撞击出这样的坑,小天体直径应该至少有300千米!保守估算,一个直径10千米的小天体质量就有万亿吨,就足以把月球表面砸出超过10千米深的坑,而直径300千米的小天体却只砸出了几
期刊
科学家在做科学实验时,经常空手而归。  2013年11月,美国科学家公布了“大型地下氙实验”(简称LUX)三个月的运行结果,他们没有探测到所要找的未知物质的粒子。尽管这样,LUX实验组的科学家们认为他们还是了解到了许多这种所探寻的粒子的蛛丝马迹。  他们找的未知物质的粒子是一种什么粒子呢?就是科学家已经提出了80多年的暗物质的粒子。对于我们来说,宇宙隐藏了它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暗物质就是其中之一
期刊
恐龙长得很酷,但不是每种恐龙都像霸王龙那么酷。有些恐龙的模样很对不起观众。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长相糟糕的恐龙吧。  滑齿龙  滑齿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动物,生活在晚侏罗纪。严格说来,它不属于恐龙类,而是与恐龙同时代的一种巨大的爬行动物。作为一种海洋动物,它不必担心自己的大脑袋太重了承受不了,但是怎么看它,都像是有人把一件难看的塑料鳄鱼玩具扔到水里的样子。  长鳞龙  这种小家伙生活在晚三叠纪,周
期刊
在我们的身体上,寄生着数以万亿计的细菌,比全身的细胞数量还多10到100倍。这些细菌生活在我们体内,与我们形成牢固的共生关系,比如分解食物、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以及抵御其它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等等。有时候,甚至我们的喜怒哀乐都间接地受到它们的影响。譬如,倘若人体代谢紊乱,有些细菌就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使我们情绪烦躁。从一定程度上说,我们体内寄生菌的“生活质量
期刊
众所周知,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其单位“千克”是物理学上的一个基本单位,其他的基本单位还有“秒”和“米”等等。  100多年前,人们把1千克定义为1000毫升纯水在4℃时的质量。但这个定义惹来的麻烦越来越多(见我刊2013年01A期《1千克有多重》一文)。而且说实话,也有些落伍,因为“1秒”和“1米”的定义早已与时俱进地得到了更新。以时间为例。原子物理学家发现,每一种原子都有自己特有的振动频率
期刊
按物理学家的看法,这种纳米小气泡不应该存在,但它们偏偏存在;这还不算,它们的寿命长到足可让观察者失去耐心。而且,它们已经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  从远处看,这似乎是一幅田园风光:一只小船悠闲地荡漾在湖面上,双桨横在其上,让人不禁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岸边,在遮阳篷下,一群游客们正围着一个大茶壶在忙碌着什么。  但移近点看,事情就没那么美妙了。绿莹莹的湖面,恶臭扑鼻,湖里了无生机,而这就是被誉
期刊
从拒绝剑桥大学助学金到跻身月球研究专家,从绿色和平组织创始人之一到绿色和平组织的反对者,一个爱憎分明的科学人吸引了全世界科学界和科普界的目光,他就是帕特里克·摩尔。  16岁的天文台“台长”  摩尔1923年3月4日出生于英国。由于青少年时期得了心脏病,他的健康状况不佳,所以需由家庭教师到家里给他授课。在6岁的时候,他接触到了介绍宇宙的书籍,从此对天文学产生了狂热的兴趣。由于他从很小开始就学习了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