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与内塔尼亚胡的错位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xq1357130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下旬造访美国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受到了据说是美国专门留给几内亚总统的特殊“待遇”:第一,没有共进晚餐,奥巴马在白宫和家人大快朵颐,内塔尼亚胡一行则被“晾”在白宫,没人理会;第二,没有合影,会谈结束后没有发布任何一张合照,据说记者也未曾获准拍摄。美国白宫发言人称,双方只是“朋友式”会面,并非“礼仪式”会晤,所以就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说奥巴马“怠慢”以色列政府首脑是不准确的。不过,以色列及外部观察家可不这么认为。
  早在奥巴马当选总统但尚未走马上任之时,以色列党团争斗达到高峰,着眼于即将举行的选举,前进党控制的以色列政府趁美国新旧政府交替之际,袭击了加沙,企图一举歼灭哈马斯。战争持续月余,当选总统奥巴马一言未发,一直冷眼旁观,这让想通过加沙战争试探奥巴马个人立场的以色列和在美国的以色列利益集团,没能探出个究竟。
  那么,以色列和以色列在美的利益集团为什么要试探奥巴马的以色列政策趋向呢?这主要是因为奥巴马有伊斯兰文化背景:奥巴马的父亲系肯尼亚穆斯林;奥巴马少年时期是在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文化环境下长大的;在青年时代与美国某些重要穆斯林人物有过来往。以色列担心,奥巴马同情伊斯兰,反对针对伊斯兰世界的反恐战争,他有可能推行牺牲以色列利益的中东政策。
  美国与以色列存在三个层次的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国家利益关系;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党团利益;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即以个人喜好为主导的亲疏关系。
  从第一层次上看,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这是近几十年两国紧密发展而形成的。从第二层次上看,政府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现时政府所处的国内政治生态,民望颇高的奥巴马和控制两院的民主党在美国处于“上位”,而利库德集团为首的以色列右翼党团则随时有解体的可能,处于“下位”。“上位”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忽略国内保守派,而“下位”政府则要时时顾及国内保守势力。所以,美国和以色列虽有坚固和长期的国家关系,但现政府之间关系呈“错位”状态。
  而从第三层次上看,内氏是强硬派,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持保守立场,奥巴马则重视与伊斯兰国家修补关系,改善美国在伊斯兰世界中的形象,所以奥巴马在沙特国王面前“大角度”鞠躬,而内氏政府外交官则被土耳其外交官赐予“矮座”。这样看来,美国和以色列领导人关系,也呈“错位”状态。
  从两国外交史上看,美国历任总统都有“照顾”以色列国内复杂的政治党派斗争的现实,只要以色列某个领导人“拼死”反对的,美国也会网开一面,转而说服另一方。美国之所以这么做,是美国领导人把美以关系“大局”置于另两个层次之上。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卡特就不善于处理“美以关系”,老布什在发动海湾战争后也转而执行咄咄逼人的对以政策,结果都只当一任总统。于是,以色列就得出一个结论:搞僵与以色列关系的,美国总统连任不了。
  这种思维定势使以色列人特别在意“外交礼遇”,也对“外交礼遇”格外敏感。从内塔尼亚胡访问的形式来看,美国白宫解读为“朋友之间一场非正式聚会”也是可以成立的。只是以色列媒体不愿接受。
  奥巴马在外交礼遇上“降格”以色列领导人,其实只是掺杂了个人情绪,并非是打向以色列政治核心圈的炮弹,影响效果有限。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两国领导人会晤前说,内塔尼亚胡政府支持在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破坏以巴互信,使以巴和谈难以为继。
  的确,自加沙冲突后,巴以和谈已经停滞,内氏反对回到奥巴马协议上,不赞成“两国方案”,顶多接受“一国半”,也就是接受一个没有军队没有领空权和领海权的巴勒斯坦国。巴方则把东耶路撒冷视为未来国家的首都。内氏此番在东耶路撒冷阿拉伯人聚居区建犹太人定居点,是要堵死归还部分耶路撒冷的可能性。
  以色列强硬,但没有打破美国的底线,美国的国家利益倾向于更强大的以色列在中东的存在,一个周边没有安全隐患的以色列,去除巴武装,让巴成为一个没有牙齿的国家,也是美国人的最好选项。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美国又必然从更高的中东政策来权衡利弊,过度偏袒以色列,易使美国成为恐怖主义攻击的对象。所以,在美国“纠偏”行动下,顽固的内氏领导集团显然令奥巴马政府头痛不已。无法用明的手段,只好用外交礼遇来敲打以色列,一则昭示对以色列的不满,二则挽回“公正的主导者”形象。不过,不管怎么样,居于高位的国家利益决定美国不可能实质改变同以色列的关系,尤其是目前的焦点针对伊朗,而不是巴勒斯坦之时。
其他文献
以色列发动代号“铸铅行动”的“加沙之战”,不仅为2月10日举行的以色列大选带来些许“悬念”,无形中也增加了巴以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难度,客观上还加剧了中东“激进”与“温和”两大阵营的进一步分化其中有些结果是以色列决策者始料未及的    政治是战争的延续    1月17日,以色列宣布单方面停火,距离以国内大选24天,正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反之亦然  以色列对哈马斯大打出手与其国内的政治博弈难脱干系以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总统,素有“穿着便服的皇帝”之称,总统要谁当总理,谁就能当上总理。如干得不错的布吕宁及后来的冯·帕彭,均是因为失去总统的支持而被迫下台。据说当时的兴登堡总统曾竭力阻止被称为“巴伐利亚二等兵”的希特勒上台,最后在确认自己能掌控希特勒的情况下才艰难同意希特勒任内阁总理。  事实证明,总统这个“自信”源于魏玛宪法第48条对总统可采取任何行动的授权,当希特勒借“国会纵火案”,成功操
马英九上任后,将两岸签署ECFA作为台湾对外签署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贸易协定)的敲门砖,台湾对外签署FTA取得新进展,与新加坡有望在年内完成签署“台新经济伙伴协议”,印度也表示出与台湾签署FTA的意愿。然而,由于台湾对外签署FTA涉及“一个中国”原则以及两岸在国际社会的互动问题,非台湾单方面所能决定,未来发展存在诸多变数,前景并不乐观。    “深耕台湾、布局全球
无论在中国还是英国,年轻人总是甜蜜而忧伤。如何避免他们误入歧途,如何引导他们走上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光明大道,是两国共同关心的事情,也是此次代表团出访英国与同仁们进行交流的题中之义。    阿肯坐在角落弹着琴。这是英国文化协会欢迎中国代表团的酒会。去年布朗首相访华时,与温家宝总理确定了中英各四百名青年交流互访的计划,继去年12月英方一百人访华后,今年6月25日,由中国全国青年联合会组织的中方首批一
安倍访印发表《两洋汇合》的演讲。他称,日本和印度走在一起,一个超越地理区域的“大亚洲”将演化成一个巨大网络,覆盖整个太平洋地区,包括美国和澳洲……    8月21日~2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率领由243人组成的历史上最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了印度。安倍将印度作为他此次亚洲之行最重要的一站(另外两站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凸显出其对印度的高度重视和无限期待。日本位于东亚最东边,而被称为“南亚大象”的印度
中日关系已成为一个高度敏感、极端情绪化的话题。我们今天谈中日两国友好相处,不是由个人因素决定,也不是因为哪个人“喜欢中国”或者“喜欢日本”,而是由多重因素决定。  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总不反省历史,不懂历史”,而不少日本人则认为“中国人老提出历史问题,总有话说”。在中国多种场合常能听到“因为日本老换首相,所以中方没法制定比较长期的对日战略政策”,认为日本国家制度“不靠谱”。同样,在日本的很多种场
长期以来,东亚合作进程始终是由东盟主导,中日韩只是尾随其后的参与者如今却出现了新的特点:危机驱动减弱,东盟推动乏力,安全阻力增强,秩序竞争加剧    2008年12月13日,首次中日韩领导人单独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此举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同时也自然引人遐想:牵引东亚合作的中日韩三驾马车是否由此起步?    “数千年”和“十年”的跨越    1999年11月28日,在时任日本首相小渊惠三的提议下,中日韩
周边惟一未建交的国家  在我国的周边国家中,不丹是惟一未建交国。不丹号称“雷龙之国”,它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东、北、西三面与我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不丹全国面积3.8万平方公里,约等于600个新加坡,人口近70万,比我国澳门特区略多一些。不丹是个王国,自2008年3月举行首次国民议会(下院)选举后,开始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不丹虽未与我国建交,但并不影响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两国领导人在遇重
萨拉青卷土重来——德国不需要欧元  欧元区债务危机已经持续两年了,目前似乎还看不到尽头。危机深重之际,德国成了扶危济困的欧洲救世主,也因为仗势压人成了众矢之的。乐观的人相信一两年就能走出危机,但总理默克尔却让国人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说危机可能持续几十年,更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长贫难顾,德国人对欧洲的救助意愿降到低谷。此时此刻,谁要能消费一把德国人的愤愤不平,必能赚尽眼球和实惠。  蒂洛?萨拉青最近
美女间谍落网    多年以后,安娜·查普曼回忆起这个下午和她整个一生时不知会是怎样的心情。  6月26日下午4点半,安娜坐在纽约曼哈顿中心的一家餐厅里,这位身姿曼妙的女郎看上去年轻纯洁,一个男人走过来,与她说了几句旁人听不懂的暗语,然后自我介绍说是俄罗斯驻美国领事馆的雇员。  安娜倚坐着,听着这个男人的交代,心绪却返回往昔的日子。她情不自禁地又想起她的初恋和新郎,那个来自海岸边的英国男人阿列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