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夜思》美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p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助老师的讲解以及查阅资料,我对韦庄的《章台夜思》(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
  雁又南回。)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读一首诗,一般的要先了解作者,其次是诗歌的题目。这首诗的题目,跟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李白的诗歌《静夜思》一样,
  都是夜晚时分个人所思所想。但是两首诗作的内容和手法是不一样的。
  做为高中生,我还是习惯于先熟读全诗,尝试把诗歌在心里翻译成白话文。诗歌大意是:幽怨哀愁的琴声在漫漫长夜里回荡,琴弦的声音异常的悲切,好似凄风苦雨缭绕在我身边。一盏孤灯下,我又听见楚角的声音,也是那样的悲哀,清冷的残月徐徐落下章台这个地方。芳草也渐渐的枯萎,应该是到了它生命的尽头。那么多的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方。你看,鸿雁已往南飞去,可是家书不能寄还。有了这样的理解,你就知道什么是“家书抵万金”。
  很明顯,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时,诗人写的一首思念家乡之诗。诗以“夜思”为题,可诗人开始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部分,重点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写出时当秋季,更令人愁思不断。那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天涯。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和我以前读过的一句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意思是一模一样。
  这首诗最出彩的地方,我认为是写作上的手法,一是移情,将自己幽怨悲伤的情感假托于清瑟而发。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就如老师所讲,古诗词中“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诗作的前两句把伤情托于瑟曲,这就是“隐”;可是诗人又用““怨”“哀”两个字加以强调、凸显,这样全诗的感情基调就定下了。二是比喻,将弦声比喻成风雨声。你想,就连没有生命的清瑟都充满着幽怨,连瑟声都充满了凄风苦雨般的悲切,脆弱的人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通过拟人和比喻等手法,一方面将要表现的感情深化,另一方面又使要表现的内容更加形象化,易于理解。
  当然,这是我的理解,诗歌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读的地方。
  赵天娜,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其他文献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和教学规律,洞察学生学习的需求,认真研究学生,把握学情,明白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欠缺和薄弱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但是在落实新课标理念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
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身上的美表现是多方面的,除了内心、服饰之外,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姿态.如何使自己的日常生活符合社会行为准则规范,这一点我们的古人就早已对青年人资态
【正】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令国人企盼的2008年终于来到了。这一年,有太多的惊喜等着我们。首都北京将迎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陈涉世家》教学为例,总结文言文教学的"三步法",即教学要从文言走向文本,从文本走向文化。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国际阅读测试的运用,把语文教学推向了深度学习的区域。何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具体到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是以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引领学生围绕相关学习内容中适切的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1]那么,在统编教材使用过程中
约瑟夫@艾迪生美学思想的独特性表现在他对审美想像的论述上:想像快感不同于感官快感和悟性快感,它可分为初级想像快感和次级想像快感,均来自视觉对象,这种对象由"伟大、新奇
基因治疗是被普遍称为21世纪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医疗技术,被寄希望成为人类战胜疾病的利器;但是因其既存在不成熟尚难攻克的诸多关键问题,又因其应用具有难以解决的利弊双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师培训,从教学软件、教学设备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便尽快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中洞察力强、一语中的的人总是特别让人佩服,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出惊人,体现着他异乎寻常的睿智。在时下高考全国卷事件分析型写作中,能否由事及理,鞭辟入里,则体现着考生思维品质的高下。笔者平时批阅议论文,常感觉不少学生想得简单,说得笼统,浮光掠影,不痛不痒。该如何引导学生看得深刻想得深远呢?看得深刻,方法有由果溯因、比较辨析、以小见大等。   那么,什么是以小见大?“小”即小题材、小事件和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