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缘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爱戏,爱得如醉如痴。
  这种爱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我父亲有本《梦华琐簿》,闲时他常给我们讲那里面的事情,多是清末北京梨园行中的逸事,很有意思。我大约就是从这本书,从父亲那颇带表演意味的讲述中认识了京剧,迷上了京剧,同时,将这本书看作神奇得不得了的天下第一书。“文革”破四旧时,这本发黄的线装书又被翻腾出来,我才知该书出自蕊珠旧史之手,知道“旧史”便是清末杨懋建。翻览全书,发现并无多少深刻内容,盖属笔记文学之类,文字也粗糙肤浅。我才明白,当初对它的崇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亲的生动讲述。
  我的父亲在美院从事陶瓷美术的教学与研究,艺术造诣甚深。他不仅画儿画得好,而且戏唱得好,京胡也拉得好。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几重的四合院幽深幽深,晚饭后,父亲常坐在石榴树前拉胡琴自娱。那琴声脆亮流畅,美妙动听,达到一种至臻至妙的境界。几位兄长亦各充角色,生旦净末丑霎时凑全,家庭自乐班就此开场,热热闹闹一直唱到月上中天。我在其中充任裹乱的角色,所以不太受欢迎,往往开戏不久,就被母亲哄进屋去“睡觉”。母亲声称晚上院子里有狐仙,且以白胡子老头的形象出现,专跟小孩子过不去。躺在床上,听着外面悠扬的乐曲,我的心一阵阵发痒,甚至怀疑父亲是狐仙化身,因为他的白胡子,也因为他与兄长们的亲热——这不是跟我过不去嘛。
  日常我最企盼的莫过于回姥姥家。姥姥家在北京朝阳门外坛口,那里有个剧场,经常轮换上演一些应时小戏。我常常跑到剧场后面,隔着门缝看一个名叫李玉茹的演员化妆。现在看来,李玉茹不过是京郊戏班的一个普通旦角,但当时在我眼中她是辉煌至极、伟大至极的人物。开演前半个小时,李玉茹来到后台,从画脸、贴片子到上头面、穿戏衣,我都看得特别仔细,想象那些东西装扮到自己身上也一定不会逊色,于是就有些莫名的嫉妒。后台门缝的宽度容不下一只眼,所以看李玉茹如同看今日之遮幅电影,不过那银幕是竖着的,恰如徐悲鸿画的那幅《箫声》写生画——细长的一条,大部分被黑色遮盖着,给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遐想。一天奇热,后台的门大大地敞开着,整个后台连同李玉茹便一览无遗地暴露在我面前,我终于看到了一个全面、完整的李玉茹。
  那天她演的是《穆柯寨》里的穆桂英,一身锦靠扎得匀称利落,一对雉尾在头顶悠悠地颤,威风极了。李玉茹看了我一眼,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看过我之后,她走到水池边朗朗吟道:“巾帼英雄女丈夫,胜似男儿盖世无;足下斜踏葵花镫,战马冲开摆阵图。”对李玉茹来说,这或许是上场前的情绪酝酿,或许是一般的发声练习,但我认为她这一举动是专门为了我的,是专做给我一个人看的,我想我从门缝里向她张望了这许多时日,她自然是知道的。总之,为了她吟的那两句唱词,我失魂落魄般整整激动了一天。后来我问父亲,全中国,戏唱得最好的是不是李玉茹。父亲说他不知道李玉茹,他只知道马连良、裘盛戎、叶盛兰、谭富英……这都是当时的名角,他们合演的《群英会》是名副其实的“群英会”,集中国京剧艺术之大成,称得上千古绝唱。我问父亲喜欢谁,他说谭富英唱腔酣畅痛快,他喜欢谭富英。我说那我就当谭富英,何况这人的名字跟李玉茹一样好听。父亲就教我唱谭富英的《捉放曹》。父亲教的是陈宫见曹操杀死吕家数口人后的大段唱词:“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背转身自埋怨我自己做差。”我唱不好,用父亲的话说是“生吞活剥走过场”。他又说,这两句西皮慢三眼并不是谁都能把谭老板那“云遮月”的韵味儿唱出来的,叶家门里除了老四,谁都不行。
  父亲说的老四是指我四哥,四哥大我整二十四岁,我们都是属耗子的,性情上也有些贴近。他在故宫博物院工作,长得帅气,人也清高,三十多岁了,还没对象。老人们常为此事操心,我想,恐怕只有李玉茹那样的漂亮姐儿才配得上他。有一回他业余演出《四郎探母》,将演出剧照拿回家来让大伙看,母亲和大伯母举着照片细细地瞧,不是瞧四哥,而是瞧他旁边坐着的铁镜公主,看“公主”跟“四郎”是否相配。两个老太太将“公主”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兄弟几人、父母做甚问了个遍,听说“公主”尚待字闺中后又穷追不舍,问是否有可能真嫁四郎成为叶家媳妇。四哥说那女的个儿太矮,穿着花盆底鞋还不及他的肩膀,母亲说个儿高了不好,女孩儿家大洋马似的看着不舒坦。四哥说那女的才十八岁,母亲不再吭声了。是啊,岁数相差太悬殊,过不到一块儿去怎么办?我为四哥感到遗憾,安慰他说,我将来一定长得很高,陪他去唱铁镜公主,一定很般配。四哥对母亲说,丫丫这模样演刘媒婆不用化装。我不知刘媒婆为何许人,想必与父亲喜欢的谭富英,与我喜欢的李玉茹一样,是个娇美俊俏的花花娘子。
  我每日跟父親学唱“听他言”,并自报家门系谭派正宗。逢到我唱,兄长们便撇嘴起哄,说刘媒婆的“痰派”的确唱得无与伦比,一遍跟一遍毫不相同,比天桥的绝活还绝。父亲的琴拉得很认真,托、随、领、带一丝不苟,并不因我的稚嫩而有丝毫懈怠,我便也唱得极努力,信心不为兄长们的讽刺与挖苦所动。父亲说过,学戏与做人事理相通,凡事都得尽力,都得用心,不能投机取巧。
  有一日,我要随父母去吉祥剧院看戏,听说里面有谭富英,有刘媒婆,所以一整天都盼着,不敢淘气,怕父母生气变卦而换了带别的孩子去。吉祥剧院在东安市场,老式的。我个子小,坐在椅子扶手上,垫着父亲的大衣,高出别人一头,看得极清楚。台上有花花绿绿的男女转来转去,我果断地推定那个穿粉衣喂鸡的小姑娘为刘媒婆。父亲说,小姑娘是《拾玉镯》里的孙玉娇,刘媒婆是那个脸上有黑痣、穿肥短衫的。穿肥短衫的是个又丑又老的婆儿,扯着公鸭嗓,挤眉弄眼,很不中看。我很生气,敢情憧憬了许久的刘媒婆竟是这般嘴脸,当场我眼里便含了泪。第二折是《捉放曹》,一个戴黑胡子的男人出场,唱出我熟悉的“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我才知道这就是父亲喜欢的谭富英,数日来我效仿的竟不是什么美娘子,而是这么个半大老头子,窝窝囊囊地追着个大白脸,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一个人站在那里傻唱……现实与想象的错位对我是个沉重的打击,一种失望的悲哀终于使我失却了看下去的愿望。我将身子缩进座位,盖着大衣,在“背转身自埋怨我自己做差”的慢板中昏昏睡去……   按说我的“戏剧生涯”到此该打住,孰料一个出乎意外的转机,将我对京剧的热爱推向了新的高度。还是那天晚上,一阵紧锣密鼓将我催醒,直起身见台上一个着白甲英俊男子正平地跃起,横身悬空又旋转落地,游龙似的洒脱,比穆桂英更有吸引力。我马上问这是谁。父亲说那是《长坂坡》里的赵云,独闯重围,单骑救主,是个了不得的英雄。我说我就当赵云了,再不更改。父親说你怎么能当赵云?武生可是不好演的。我看戏回来问遍兄长,果然无一人会演赵云,都说没那功夫。我很瞧不起他们,决定自己练,遂脱了小褂,掂来根扎枪,嘴里给自己打着鼓点儿,围着院里的金鱼缸跑开了圆场。不知是谁按下了快门,给这个家庭留下了一张小丫头光着膀子耍扎枪的照片。二十多年后,我领着未婚夫进门,便有好事者将此照片拿给他看,倒把他弄得很不好意思。
  我八九岁时,中国戏曲学校招生,我决计去报名。那时父亲已去世,我便与母亲商量,她不答应,我一气之下靠在墙上拿大顶抗议,声称不答应就决不下来。母亲不睬我,也不让大家睬我,人们从我身边过来过去,任我头朝下用胳膊支撑着身体,竟没有一个肯为我说句话的。我下不来台,开始寻事,喊着七哥的小名开骂。七哥过来,揪着我的两条腿把我摔在砖地上,使我一颗门牙脱落。我号啕不止,扯住老七让赔牙。母亲说我们不懂事,她一个寡妇拉扯我们已经很不容易,我们却还要这样让她为难,说着掉下了眼泪。七哥在母亲的泪水中认了错,我也在母亲的泪水中绝了唱戏的念头。
  “文革”时都唱样板戏,我也进了文艺宣传队,人们赞赏我这一口脆亮京白,就让我演阿庆嫂。有小时的戏曲功底,我演阿庆嫂也没费多大力气,那大段的二黄慢板“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唱下来也很自如,自我感觉颇为不错。我给兄长们写信,告知演阿庆嫂的事,以期得到祝贺,然而却如同当年靠在墙上拿大顶一样,没得到一个人的回应。演出在即,队长找我谈话,说让我演沙奶奶,将阿庆嫂角色交一王姓女子。王姓女子系广西人,说话带有明显的嘶嘶腔,而且台形也略显粗短,与阿庆嫂形象相差甚远。我谈了自己的看法,队长似无商量余地,我则只好由青衣改唱老旦。临上场时,队长又让我改演革命群众,即初场迎接伤病员,末场迎接新四军……后来,当得知这一串的更改是因为我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时,我便离开了宣传队,自此再不唱戏,连口也懒得张了。紧接着是一场大病,嗓音被彻底改变,由此唱戏的心终究是冷了。转眼年已不惑,一切也都看得开了。现今五彩缤纷的舞台和电视屏幕较几十年前丰富多了。我还是爱看戏,爱看谭富英、梅兰芳后代和传人们演的戏,从那些艺术家的精湛表演中,体味到中国古老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体味到昔日无数个甜酸苦涩的梦。
  前不久,有人说我长得与某历史人物相像,想邀我去演电视剧。我照例写信给诸兄长,征求意见,哥哥们的回信如出一辙,均持反对态度。我亦就此罢休。
  我的家庭使我认识了戏,爱上了戏,却又阻碍了我与它的亲近,有时把我推入很尴尬的境地。我得出结论:此生与戏无缘。
  (大浪淘沙摘自西安出版社《颐和园的寂寞:叶广芩散文选》一书,沈 璐图)
其他文献
〔意大利〕喬凡尼·塞冈提尼。油画  西乡来的工人和他的妻子正忙着替砖窑挖土。他们的小女儿在河边的渡头上,无休无息地擦洗锅盘。  她的小弟弟光着头,赤裸着黝黑的涂满泥土的身躯,跟着她,听她的话,在高高的河岸上耐心地等着她。  她顶着满瓶的水,平稳地走回家去,左手提着发亮的铜壶,右手拉着那个孩子——她是妈妈的小丫头,繁重的家务使她变得严肃了。  有一天,我看见那赤裸的孩子伸着腿坐着,他姐姐坐在水里,用
期刊
“你知道海伦·凯勒的故事吗?”  “不知道……”  “她从小失明、失聪,后来却成为著名的作家,还是20世纪美国的十大偶像之一。”  “那我还能听、能看,还能上学呢!”  第一次见到小聪,是在赣州一个小县城的项目治疗点。他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做着治疗,与周围活泼的小朋友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原来小聪两侧听力受损,并伴有左眼弱视,对他来说,所有的声音都是遥远的,所有的面庞都是模糊的。他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
期刊
英国作家吉尔伯特·海厄特在《偷听谈话的妙趣》一文中说:“荷马有个经久不衰、被人用滥了的比喻——生着翅膀的语言。别人谈话中的只言片语就长着翅膀,它们宛如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趁它们飞过身边时一把逮住,那真是件乐事。”  连英国的查尔斯王子也把偷听别人的谈话当作乐事。在BBC(英国广播公司)的一部关于查尔斯的海格洛夫庄园的纪录片中,查尔斯说,他喜欢偷听别人说话。有人问他,是否会偷听去他家做客的人谈话,他
期刊
在研发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时,学者发现:根据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由于运动速度的关系,卫星上的原子钟每一天会比地面上的原子钟慢7微秒;而根据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由于在重力场中不同位置的关系,卫星上的原子钟会比地面上的每天快45微秒。二者综合,GPS卫星上的原子钟每天会比地面上的快38微秒。如果不对时间进行校准,定位位置将发生漂移,每天漂移距离约为10千米。  没有
期刊
一辆宝马车正在二手车商的停车场上闪闪发光。虽然它已经行驶了一些里程,但看起来完好无损。我只是觉得5万欧元贵得离谱。我对二手车稍有了解,在我眼里它最多值4万欧元。可卖方不让步。当他一星期后打电话给我,说我可以以4万欧元的价格买到那輛车时,我当场同意了。第二天,我在一家加油站停车加油,加油站老板与我搭讪,要用5.3万欧元买我的车。我谢绝了。直到开车回家时我才认识到,我的行为多么不理智。某种在我眼里最多
期刊
斋号是古今文人墨客给自己的居所或书斋取的名字,也称室名。这一风气由来甚久,至今盛行不衰。斋号多以斋、室、楼、馆、轩、庵、居、阁、舍、庐、草堂、山房、精舍、山馆、书屋等为后缀,寥寥几字,往往取精用宏,自出机杼,意蕴深邃。古往今来,可以考知的斋号数以万计,著名的有米芾的“宝晋斋”、陆游的“老学庵”、辛弃疾的“稼轩”、蒲松龄的“聊斋”、纪昀的“阅微草堂”、徐渭的“青藤书屋”、梁启超的“饮冰室”、张大千的
期刊
1.希拉里·曼特尔(英国当代女作家,英国布克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狼厅》《提堂》):适当的自大有利于写作。  “对一个作家来说,自信是最有益的品质,甚至可以适当地发展成自大。因为写作就是一个放大自我来影响世界的过程,当世界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必须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2.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和霍华德·菲利普·
期刊
三毛的挂盘  我的婆婆马利亚,是个喜欢收集盘子的人,她的西班牙盘子并不是吃饭用的,而是挂在墙上当装饰的。婆婆的餐厅里挂了四十几个陶土盘,美丽极了。  我在婚后,也喜欢上了盘子。那几年经济情形一直不算好,可是在荷西和我的克勤克俭之下,婚后第四年,我们就买下了一小幢有花园的平房。对我们来说,那已算是奇迹了。我们没贷款,是一次付清的。  有了房子,还是家徒四壁,墙上没有什么东西,因为所有的存款都用来买了
期刊
我的母亲几乎没读过书,但生活经验丰富,简直是研究人生的教授。她讲过的许多话,可以说相当准确。尤其是我从事写作之后,用母亲对我的教导来观察和描写世界,真觉得“句句是真理”。  小时候就听母亲经常念叨:“朋友越近越好,亲戚越远越香。”我当时甚感奇怪,怎么会这样呢,亲戚们住在一起多好呀!兄弟姐妹、姑姑姨姨、叔叔婶婶都住在一个大院里,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肯定是日子越过越红火,感情越来越牢固。但其实不然,以
期刊
许多年以后,当你被浓油赤酱宠坏了的舌头感到沮丧时,一定会想起在老家盛出一碗老母鸡汤的那个遥远下午。也许你对大鱼大肉司空见惯之后,丧失了惊喜的能力,但是你无法拒绝被一碗猪油蒙住头脑的快乐。  作为一个半途而废的历史爱好者,十分惭愧地说,我对定山的过往所知不多。毕竟我家是个在地图上一片空白的地方,甚至村里的孩子读到四年级,就只能转学到别的村子,因此整个村子的读书人都在努力攻读“小学学位”。这里的历史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