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湘潭名士王闿运曾到江浙一带讲学,当地官员为试他的才学高低,故意探问他的学问之流派、渊源,他随口而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四座皆惊。英雄也问出处,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文伟先生,祖籍醴陵,成名于长沙。醴陵是釉下五彩瓷创烧地,“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屈贾之乡”,“楚汉名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涌现过众多彪炳千秋的名人,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探根寻源,湖湘文化、历史名城,无疑是成就奇人俊杰的文脉、地脉。要说文伟先生喜好古玩的渊源,恐怕还得从他的族谱道来,从“湘水余波”的血脉说起。
他祖母的父亲是前清举人,清朝的县太爷;祖父是清末民初富商,外祖父曾是何健治湘时的省民政厅官员;姨外祖父是国民党中将,任过交警总署署长;表伯父,民国时长沙陈荣昌药号的大老板;父亲,民国时醴陵“八联”小学联校校长兼联保保长,新中国建立后副保长判刑五年,其父由政府选送湖南师范学院进修,回乡后任醴陵一中数学教研组组长,“文化革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放乡村。
文伟先生,1942年正月出生,从小便穿行于大宅门第之间,那些古玩、瓷器、旧物件随处可见。世事流转,经历家道中落,乱世迁居,旧时的宝贝虽荡然无存,但诗书传家的道统并没有湮灭,孩童时期就好奇地翻过父亲收藏着的《曾文正公文集》。正是因为出身于这样的书香世家以及湖湘文化的浸润,让文伟先生从小眼界高远,文雅书生气质浑然天成。
14岁开始读古典名著,16岁离家前,《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东周列国志》、《红楼梦》、《聊斋志异》都已读过。不仅如此,他还特别钟爱诗词,他的文章和著作时见引用诗词和成语,正是少年时打牢的功底。家学传承的对文化艺术的爱好,乃骨子里的血脉基因。
16岁(1958年)乍到省城长沙,三天后便去了“又一村”,在乾隆亲赐给湖南巡抚蒋溥御碑前流连许久,园林片存文物把他带入那段尘封的岁月:蒋溥取南宋诗人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将自己新建衙门所在地取名为“又一村”。岁月尘烟里或隐或现的文明残片,极大激发了他探寻历史文化的好奇心。
文伟先生不仅热爱传统文化,而且喜欢研究历史。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其中深厚的民俗文化及其展现的独特魅力,像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一片神秘鲜活的浩瀚苍穹,导引他做人做事恭敬勤勉,知行合一。
一次打眼,潜心钻进故纸堆
文伟先生退休前后做过多项职业。他有个结习,每离开一个单位,便再也不会踏足,他说他要放眼未来做很多事,只得忘记过去的愉快和不愉快,常常招来误会。玩收藏,只能算是因缘际会,雅兴所致,半路出家。
1994年10月,52岁的他去广州参加一个展会,在文德路买到一纸清代同治年纸质门牌,捧着真实的历史,心生敬畏,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开了头。
任何行业都一样,只有经历过挫折,承认失败,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缺失,克服浮躁心理,沉下心来补拙求学,以阳光心态对待失误才能不断成长。在收藏界,尤其是如此。
在成为行家里手之前,文伟先生就吃过一次大亏。那是1996年3月,初涉收藏一年多,他的一位同事带他去宁乡夏拓铺买一对青铜狮子,说是可赚大钱,让他的12000元打了水漂,相当于那年月两年不吃不喝的工资总和。突如其来的重创,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心态很平和,痛定思痛,花两个月深刻梳理浮躁,从图书馆、书店、藏友那里,一摞摞旧书、古籍抱回来,与外界隔离,潜心在故纸堆中探索。从此,他不把焦点瞄在钱上,将历史文化价值摆在首位,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完整而缜密的收藏知识和收藏取向的架构体系。放松警惕时虽疏忽大意偶尔“打眼”,捡漏却日渐多了。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湘潭名士王闿运曾到江浙一带讲学,当地官员为试他的才学高低,故意探问他的学问之流派、渊源,他随口而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四座皆惊。英雄也问出处,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文伟先生,祖籍醴陵,成名于长沙。醴陵是釉下五彩瓷创烧地,“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屈贾之乡”,“楚汉名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涌现过众多彪炳千秋的名人,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探根寻源,湖湘文化、历史名城,无疑是成就奇人俊杰的文脉、地脉。要说文伟先生喜好古玩的渊源,恐怕还得从他的族谱道来,从“湘水余波”的血脉说起。
他祖母的父亲是前清举人,清朝的县太爷;祖父是清末民初富商,外祖父曾是何健治湘时的省民政厅官员;姨外祖父是国民党中将,任过交警总署署长;表伯父,民国时长沙陈荣昌药号的大老板;父亲,民国时醴陵“八联”小学联校校长兼联保保长,新中国建立后副保长判刑五年,其父由政府选送湖南师范学院进修,回乡后任醴陵一中数学教研组组长,“文化革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放乡村。
文伟先生,1942年正月出生,从小便穿行于大宅门第之间,那些古玩、瓷器、旧物件随处可见。世事流转,经历家道中落,乱世迁居,旧时的宝贝虽荡然无存,但诗书传家的道统并没有湮灭,孩童时期就好奇地翻过父亲收藏着的《曾文正公文集》。正是因为出身于这样的书香世家以及湖湘文化的浸润,让文伟先生从小眼界高远,文雅书生气质浑然天成。
14岁开始读古典名著,16岁离家前,《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东周列国志》、《红楼梦》、《聊斋志异》都已读过。不仅如此,他还特别钟爱诗词,他的文章和著作时见引用诗词和成语,正是少年时打牢的功底。家学传承的对文化艺术的爱好,乃骨子里的血脉基因。
16岁(1958年)乍到省城长沙,三天后便去了“又一村”,在乾隆亲赐给湖南巡抚蒋溥御碑前流连许久,园林片存文物把他带入那段尘封的岁月:蒋溥取南宋诗人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将自己新建衙门所在地取名为“又一村”。岁月尘烟里或隐或现的文明残片,极大激发了他探寻历史文化的好奇心。
文伟先生不仅热爱传统文化,而且喜欢研究历史。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其中深厚的民俗文化及其展现的独特魅力,像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一片神秘鲜活的浩瀚苍穹,导引他做人做事恭敬勤勉,知行合一。
一次打眼,潜心钻进故纸堆
文伟先生退休前后做过多项职业。他有个结习,每离开一个单位,便再也不会踏足,他说他要放眼未来做很多事,只得忘记过去的愉快和不愉快,常常招来误会。玩收藏,只能算是因缘际会,雅兴所致,半路出家。
1994年10月,52岁的他去广州参加一个展会,在文德路买到一纸清代同治年纸质门牌,捧着真实的历史,心生敬畏,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开了头。
任何行业都一样,只有经历过挫折,承认失败,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缺失,克服浮躁心理,沉下心来补拙求学,以阳光心态对待失误才能不断成长。在收藏界,尤其是如此。
在成为行家里手之前,文伟先生就吃过一次大亏。那是1996年3月,初涉收藏一年多,他的一位同事带他去宁乡夏拓铺买一对青铜狮子,说是可赚大钱,让他的12000元打了水漂,相当于那年月两年不吃不喝的工资总和。突如其来的重创,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心态很平和,痛定思痛,花两个月深刻梳理浮躁,从图书馆、书店、藏友那里,一摞摞旧书、古籍抱回来,与外界隔离,潜心在故纸堆中探索。从此,他不把焦点瞄在钱上,将历史文化价值摆在首位,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完整而缜密的收藏知识和收藏取向的架构体系。放松警惕时虽疏忽大意偶尔“打眼”,捡漏却日渐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