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0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襟江近海,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勤劳的安徽人民世代创作,汇集成为内容最为丰富,风格极为多彩的地方音乐宝库,它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有不少音乐作品长期在全国流行,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间。我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从小听着淮河两岸的民歌长大,有些音乐已经深深的扎根在脑海里,比如《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等。大学时代,更喜欢研究安徽各地特色乡土音乐。但是在工作以后我发现在学生眼中,好听的音乐仅仅局限于时下的流行音乐,对于民歌,他们几乎是嗤之以鼻。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过地方音乐,“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学校和地方三级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该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可以看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还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去用心聆听故乡的音乐并真心去热爱乡音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如下实践。
安徽乡土音乐文化形式极为丰富,有泗州戏、花鼓戏、傩戏、庐剧、黄梅戏、徽剧...几经掂量,我选择了安徽五河民歌《摘石榴》。这首歌曲调优美,朗朗上口,加上在安徽流传性较广,我想应该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一次试教】
定好曲目后,我就开始准备资料。我简单的下载了《摘石榴》的原生态版本,上课的时候我用了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们简单介绍了安徽地方特色民歌的种类及特点。然后开始播放这首歌。
“老师,这是什么啊?歌词听不懂啊!”
“老师,声音太尖了!快关掉。。。。”
面对学生如此强烈的反映,我只好关掉了音乐。等我再想跟他们解释这首歌曲的意思时,他们似乎已经意兴阑珊,完全听不进去了。
【第二次试教】
这次我吸取上次失败的经验,在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把《摘石榴》的歌词提前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在看懂歌词的前提下体会歌曲的内在。可是我低估了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那句“要想谈心你随我上高楼,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学生几乎是哄堂大笑,更别说让他们仔细聆听了。于是这节课就在学生的笑声中不圆满的结束了。
【第三次试教】
我开始仔细思考,到底如何才能让学生们真心欣赏地方民歌呢?怎样才能让地方民歌摆脱“土味”,让学生所接受呢?突然想起,安徽籍歌唱家张燕好像唱过这首《摘石榴》,于是我在网上查找到了张燕演唱的《摘石榴》视频。上两次失败的的原因让我觉得,让学生喜欢,首先要自己喜欢,让学生理解,首先要自己理解。我花了几个晚上一遍一遍反复听这首歌,越听越好听,越听感触越深。我开始模仿歌唱家的演唱方法练习歌曲。从歌词到曲调,到发声逐一联系。两周后,我胸有成竹的踏入课堂。
环节一:
上课伊始,我首先讲述了《摘石榴》这首音乐在民间音乐中所占的地位。2001年11月,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的2001年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来自安徽省五河县的两名选手分别以当地民歌《摘石榴》、《打菜薹》双获金奖。这次国际民歌艺术节,有国内51个民族歌手的精彩表演,也有美、英、德、法等20多个国家民间艺术家的登台亮相。其中,来自安徽的张红曼、薛胜友是惟一一支代表汉民族的歌手队伍。他们演唱的《摘石榴》、《打菜薹》在艺术节上引起了轰动。优美的旋律,大方的表演,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其中,《摘石榴》还作为每场演出的结束曲播放,连艺术节颁奖仪式的伴奏也锁定了这首欢快的乐曲。学生们听着都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大概他们也没想到这首地方歌曲能获得这么多的荣誉吧,这使他们仔细听下去的欲望更加强烈了。我随即说道:大家想知道这首歌为什么会获那么多奖吗?那我们就来仔细欣赏吧。
环节二:
这次学生们听的非常认真,加上我给他们听的这段音乐是张燕和阎维文对唱的,歌声婉转悠扬,曲调诙谐幽默,既传承了原生态《摘石榴》的精华,又显得青春动感。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听觉盛宴。学生对这种演唱方式赞不绝口。纷纷和我说:“老师,这个很好听啊。”这时我却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理解歌词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的抢答起来,我提问了几个学生,综合了一下他们的回答,得出结论:这首歌曲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环节三:
解释完歌曲所表达的内在后,学生们更加兴致勃勃。我趁热打铁,给学生们演唱了一段,此番表演引来了学生热烈的掌声。接着我开始分声部教唱这首歌曲,歌曲学完以后,进行完整的男女声对唱。在多次的练习后,教室回响起《摘石榴》的回声,而此时,徽州民歌真正的在学生的心里沉淀了。。。。
【反思】
徽州民歌《摘石榴》的教学任务在经过几番周折之后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然而对我来说,这次试教是我在音乐教学道路上的一次创造性的自我提高。在经历了失望____完全失望____惊喜之后,我更加热爱我的音乐课堂。在这次欣赏徽州本土音乐的活动中,让我认识到几个问题。第一,徽州音乐风格风趣幽默,质朴天然,尤其是淮河流域的本土音乐更是直白粗犷。但是在经历两次失败的教学后,我发现这种特色越来越不能让现在的学生们接受,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是要寻找适应学生的引导方法。直白的聆听只会让他们不喜欢,不如花些时间仔细讲解歌曲特点,让学生知道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人文色彩,得到的效果是显著的。第二,作为徽州本土音乐,如果只是聆听和欣赏,是不会在心里留下印象的。所以在课程后半段,我安排了学唱,让学生全身心的去体验参与,从而更深刻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深层内涵。尤其在男女生对唱的时候,课堂更是达到了高潮氛围。
音乐是美好的,乡音是令人牵挂的。在音乐的教学中,把家乡本土音乐带入课堂,这样的贴近作品本身的音乐实践活动无形中让学生们在更为真实与感性的体验中去主动寻找徽州本土音乐所蕴含着的那浓浓的乡情。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襟江近海,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勤劳的安徽人民世代创作,汇集成为内容最为丰富,风格极为多彩的地方音乐宝库,它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有不少音乐作品长期在全国流行,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间。我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从小听着淮河两岸的民歌长大,有些音乐已经深深的扎根在脑海里,比如《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等。大学时代,更喜欢研究安徽各地特色乡土音乐。但是在工作以后我发现在学生眼中,好听的音乐仅仅局限于时下的流行音乐,对于民歌,他们几乎是嗤之以鼻。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过地方音乐,“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学校和地方三级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该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可以看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还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去用心聆听故乡的音乐并真心去热爱乡音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如下实践。
安徽乡土音乐文化形式极为丰富,有泗州戏、花鼓戏、傩戏、庐剧、黄梅戏、徽剧...几经掂量,我选择了安徽五河民歌《摘石榴》。这首歌曲调优美,朗朗上口,加上在安徽流传性较广,我想应该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一次试教】
定好曲目后,我就开始准备资料。我简单的下载了《摘石榴》的原生态版本,上课的时候我用了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们简单介绍了安徽地方特色民歌的种类及特点。然后开始播放这首歌。
“老师,这是什么啊?歌词听不懂啊!”
“老师,声音太尖了!快关掉。。。。”
面对学生如此强烈的反映,我只好关掉了音乐。等我再想跟他们解释这首歌曲的意思时,他们似乎已经意兴阑珊,完全听不进去了。
【第二次试教】
这次我吸取上次失败的经验,在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把《摘石榴》的歌词提前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在看懂歌词的前提下体会歌曲的内在。可是我低估了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那句“要想谈心你随我上高楼,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学生几乎是哄堂大笑,更别说让他们仔细聆听了。于是这节课就在学生的笑声中不圆满的结束了。
【第三次试教】
我开始仔细思考,到底如何才能让学生们真心欣赏地方民歌呢?怎样才能让地方民歌摆脱“土味”,让学生所接受呢?突然想起,安徽籍歌唱家张燕好像唱过这首《摘石榴》,于是我在网上查找到了张燕演唱的《摘石榴》视频。上两次失败的的原因让我觉得,让学生喜欢,首先要自己喜欢,让学生理解,首先要自己理解。我花了几个晚上一遍一遍反复听这首歌,越听越好听,越听感触越深。我开始模仿歌唱家的演唱方法练习歌曲。从歌词到曲调,到发声逐一联系。两周后,我胸有成竹的踏入课堂。
环节一:
上课伊始,我首先讲述了《摘石榴》这首音乐在民间音乐中所占的地位。2001年11月,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的2001年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来自安徽省五河县的两名选手分别以当地民歌《摘石榴》、《打菜薹》双获金奖。这次国际民歌艺术节,有国内51个民族歌手的精彩表演,也有美、英、德、法等20多个国家民间艺术家的登台亮相。其中,来自安徽的张红曼、薛胜友是惟一一支代表汉民族的歌手队伍。他们演唱的《摘石榴》、《打菜薹》在艺术节上引起了轰动。优美的旋律,大方的表演,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其中,《摘石榴》还作为每场演出的结束曲播放,连艺术节颁奖仪式的伴奏也锁定了这首欢快的乐曲。学生们听着都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大概他们也没想到这首地方歌曲能获得这么多的荣誉吧,这使他们仔细听下去的欲望更加强烈了。我随即说道:大家想知道这首歌为什么会获那么多奖吗?那我们就来仔细欣赏吧。
环节二:
这次学生们听的非常认真,加上我给他们听的这段音乐是张燕和阎维文对唱的,歌声婉转悠扬,曲调诙谐幽默,既传承了原生态《摘石榴》的精华,又显得青春动感。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听觉盛宴。学生对这种演唱方式赞不绝口。纷纷和我说:“老师,这个很好听啊。”这时我却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理解歌词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的抢答起来,我提问了几个学生,综合了一下他们的回答,得出结论:这首歌曲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环节三:
解释完歌曲所表达的内在后,学生们更加兴致勃勃。我趁热打铁,给学生们演唱了一段,此番表演引来了学生热烈的掌声。接着我开始分声部教唱这首歌曲,歌曲学完以后,进行完整的男女声对唱。在多次的练习后,教室回响起《摘石榴》的回声,而此时,徽州民歌真正的在学生的心里沉淀了。。。。
【反思】
徽州民歌《摘石榴》的教学任务在经过几番周折之后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然而对我来说,这次试教是我在音乐教学道路上的一次创造性的自我提高。在经历了失望____完全失望____惊喜之后,我更加热爱我的音乐课堂。在这次欣赏徽州本土音乐的活动中,让我认识到几个问题。第一,徽州音乐风格风趣幽默,质朴天然,尤其是淮河流域的本土音乐更是直白粗犷。但是在经历两次失败的教学后,我发现这种特色越来越不能让现在的学生们接受,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是要寻找适应学生的引导方法。直白的聆听只会让他们不喜欢,不如花些时间仔细讲解歌曲特点,让学生知道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人文色彩,得到的效果是显著的。第二,作为徽州本土音乐,如果只是聆听和欣赏,是不会在心里留下印象的。所以在课程后半段,我安排了学唱,让学生全身心的去体验参与,从而更深刻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深层内涵。尤其在男女生对唱的时候,课堂更是达到了高潮氛围。
音乐是美好的,乡音是令人牵挂的。在音乐的教学中,把家乡本土音乐带入课堂,这样的贴近作品本身的音乐实践活动无形中让学生们在更为真实与感性的体验中去主动寻找徽州本土音乐所蕴含着的那浓浓的乡情。